人们沉浸在正月的喜悦中

中国有多少个情人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西方纪念瓦伦丁和典狱长女儿爱情的情人节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是否有土生土长的情人节,如果有,中国的情人节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人们一般把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定为情人节。根据研究,现在大家都认同的情人节有三个:上元节、上思节和讨巧节。

1.被年味冲淡的情人节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中国春节习俗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古代,元宵节是夜游,街道非常热闹。有诗为证。“去年除夕夜,花市里的灯亮如白昼。上个月,柳树不见了,人们大约在黄昏后。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和灯光还是和去年一样。去年,没人看见,眼泪打湿了春衫的袖子”,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在古代,女性很少有机会出去。在这样的节日里,是男女约会的好时机,大家都出来赏灯猜谜语。在传统戏曲中,陈三和五娘在元宵节期间一见钟情。在《聊斋志异》中,王子的服装和英宁也是在元宵节相遇的。王子迷恋采花找英宁,简单可爱。可以说他写过少男少女的爱情,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醉鬼谭录》中的粉锅,春灯灯谜中的余燕文与应娘元宵节的订婚,以及三言二拍中的二度转转的故事,可以看出上元节从古至今都可以用“情人节”来形容。无论欧阳修的诗还是无数的故事,男女都赏花关灯,互相诉说着爱情。现在,因为男女直接没有那么多礼仪,最后的元节更多的是春节的延续。人们沉浸在正月的喜悦中,许多节日和习俗也逐渐褪去。

2.迷失在情人节的历史中

上巳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草虫鸣,万物复苏,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杜甫曾写过“去河边踏青,回眸见旌旗”“三月三日天气清新,许多美人在长安水岸乘风”,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是男女相爱的好机会。早在先秦时期,《诗经·郑》就反映了郑下西洋的盛况。在汉书礼仪:“三月初三,东流水上,官民皆洁。这叫洗涤和清洁,留在污垢和痰中很好。”到了汉代,上巳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节日,官员和民众都参加。到了宋代,上巳节开始走下坡路,如杜安石的《玉屋春》,“春天三月初三日渐老,各处残花尽被黑暗卷走。......今年没有去年快乐,海云路是漫长的一天。”刘克庄的《忆秦娥上思》中写道:“节后,金人的口味终于会不一样了。所有这些都表明,上一个节日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在当今社会,三月三这个节日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只有在少数民族地区才有保留。3月3日,壮族“歌圩节”,青年男女与兄弟们比拼,一起赏歌,用歌声表达情感。在侗族的三月三日,会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和二重唱。女孩们早早地端着洗好的洋葱和大蒜,在山上等男朋友。在畲族更重要,可以和春节相比。很多家庭经常选择这一天举行婚礼,场面非常温馨。

3.众所周知的中国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更多的是一个女人的节日。在中国情人节,女人们在祈求好运。"中国情人节起源于对古代天体、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崇拜."这一点在《夏·郑潇》中有明确记载:“是月,织女东去。”情人节,又称七夕中国情人节,多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对恋人结婚的美好希望。其实早期的中国情人节并没有爱情的影子,但对女性来说意义重大。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正是黄昏,女子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在庭上乞求耍小聪明”,可以说是古代唯一一个献给女性的节日。它不仅具有游戏和娱乐的功能,更是当时女性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自我认同和期待,满足了封建社会女性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后来到了宋代,文人除了乞求聪明和出芽之外,还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了它爱情的魔力。这个七夕的中国情人节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的,表达的比较多。《祥子》这本书也叫《七夕》。可见作者对中国情人节离家很远的丈夫的深深思念:“草蝉惊梧桐。这个世界充满了悲伤。”这也是一种爱。

中国的情人节大致有三个,包括热闹的上元节、“多丽人”的上思节,以及深深思念的中国情人节。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