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丝路之光耀古今-中国与中亚国家共绘人文交流新画卷

千年丝路,沧桑辉煌。一个个文明交融的印迹定格在历史画卷中,不为时间所抹去。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横贯东西的古丝绸之路。

2000多年来,中国与中亚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守望相助,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一段段佳话和传奇。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如今,中国同中亚国家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考古、教育、卫生、旅游、新闻、地方交流等合作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共同构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让延续千年的友好情谊更加深入人心。

这是5月11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拍摄的掐丝团花纹金杯。唐代带把杯除部分器物直接来自中亚粟特,还有部分属于唐人仿制粟特风格的作品,这些物品都是东西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互鉴的的珍贵物证。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丝路古城展新颜

“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1300多年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途经中亚历史名城撒马尔罕时,记录下令人神往的富饶美景。

撒马尔罕、塔什干、布哈拉……一座座古老城市如同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联起中国与中亚友好往来的历史记忆。

然而,一些古城年久失修,亟待保护;一些古迹更是湮没于历史尘埃,等待着“神秘面纱”被揭开的一刻。

2022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准备了一份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其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在修复过程中,中国专家与学者住在希瓦,每天都会讨论如何更好地展开工作,并与本地专家、民众直接交流合作。”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科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马沙利卜·阿卜杜拉耶夫说,修复工作难度很大,中国专家在利用现代科技的同时,注重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始终力求保留古城的原有风貌。

“中国专家总是非常认真地工作,小心地对待希瓦古城遗迹。在与他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中国专家的真诚和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的珍视态度。我非常感谢并且尊敬中国专家。”参与希瓦古城修复的当地居民科米尔·奥利莫夫说。

这是4月29日拍摄的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新华社发

从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到哈萨克斯坦伊赛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遗址,再到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中国与中亚国家考古工作者同心协力,通过一项项发掘成果,让见证文明交融的遗迹文物重现于世。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千年丝路,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凝聚起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保护文化遗产的强大力量。

春风化雨润桃李

随着“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在中亚国家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早已“桃李满天下”。近年来,作为“后起之秀”,鲁班工坊正搭建起中国与中亚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在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中塔双方老师正在进行热能专业的交流探讨。意想不到的挑战让他们犯了难:两国在相关公式、数字写法上都存在差异,即使中方老师讲一句,翻译翻一句,塔方老师仍无法理解。双方老师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讲解理论计算。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同建设,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合作共建专业,设有绿色能源实训中心、智能测绘实训中心两个教学区,配备双语教材、实训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在鲁班工坊,我们可以学习操作先进设备,这让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测绘专业学生赛义多夫说。

4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来自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吴正鹏(后排左一)向学生讲解测绘实践知识。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是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新华社发(奥斯帕诺夫摄)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塔方校长、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副校长沙赫里约尔·萨杜洛佐达说,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在两国领导人共同推动下,鲁班工坊落户塔吉克斯坦,推动了文明交流和教育合作,成为塔中两国友好关系的范例。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互派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高校间合作交流日益密切,联合办学模式不断拓展……2022年1月,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中方宣布,今后5年计划向中亚五国提供12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优先在中亚国家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

跨越时空心相交

在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有一条以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命名的街道,不远处还有一条以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命名的街道。两条平行的街道,记录着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患难情谊。

1940年,冼星海受中共中央派遣从延安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陷入停顿。1942年,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冼星海得到了拜卡达莫夫一家无私的帮助。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穿越时光,两位音乐家的感人故事代代相传。竖立纪念碑、举办音乐会、出版图书、合拍电影……他们的情谊被传颂,被铭记,成为人们心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9年5月13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故事片《音乐家》在北京举行首映发布会暨首映典礼。影片讲述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于二战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的故事。图为电影主创人员及嘉宾在首映发布会上合影。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同样以艺术为桥,2021年,土库曼斯坦姑娘克丽丝在中国创作的动画短片《新中国之歌》上线,成为网络正能量“爆款”。近8分钟的短片生动展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讲述了它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

创作期间,克丽丝和中国朋友一起走访国歌展示馆、聂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百代小红楼等地,搜集大量文字资料并翻拍千余张老照片,最终以定格动画的形式创作了短片。“很高兴以创新、有趣的方式来讲新中国国歌的故事,这个故事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克丽丝希望将来能拍摄更多影片,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亚国家青年人结缘中国,成为友谊使者——捐献“熊猫血”的鲁斯兰、数次“逆行”抗疫的肯杰柏耶夫、感叹“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的马文轩……

乌兹别克斯坦著名诗人纳沃伊说:“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在常来常往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心更近、情更深,必将继续共同描画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美丽画卷。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