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会说话,怎样提高说话的技巧?

会说话的人怎么说别人怎么爱听,听众个个还都心悦诚服,为什么不会说话的人,会说到一半就不知所错甚至胡言乱语,听众对你毫无兴趣。最后都不知道怎样像个正常人一样和别人说话了。求教怎样练习说话?说话也需要怎样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吗?我是认真的,请你也认真,谢谢!

看完以后 5分钟 就能快速上手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思维。我从大一10分钟pre说了87个“然后”连接演讲的表达渣,变成了大四可以在院长、老师面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都夸我说话有逻辑、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收藏是点赞的5倍,嘤嘤嘤,大家双击屏幕收收获最有效的讲话技巧吧,啾咪

为什么只需要5分钟?因为这些都是你在高中甚至是初中所接触过的内容,他们都已经融入你的思维里,我所做的只是需要唤醒他们。

信息量大,不建议跳读,因为思维结构都是联系紧密的,为防止丢失,建议先点赞 收藏。

先看思维导图会比较清晰哦

1、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可以定义为: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或排列。

说人话就是,“结构”所关注的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先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你会发现“结构性思维“和”非结构性思维“的巨大差异。

如下图有9个符号,这9个符号分别代表1~9的9个数字,给你30秒的时间,看是否可以记住这些符号。

来自《结构化思维》

准备好了吗?

1……

……5

10……

……15

20……

……25

30

你记住了吗?很多人可能一头雾水,这怎么记得住?

别着急,你看了下图以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么简单。

来自《结构化思维》

为什么第二幅图远比第一幅图容易让人记住呢?

因为人类的大脑更容易记住简单、有规律、有条理的信息。

如果你割裂整体,从每个符号(部分)去记忆,自然会觉得困难重重,我们的大脑不允许我们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无规律的信息;但是如果你把9个符号当作一个整体,从中找出规律,你会发现需要记忆的信息量会减小不少。

2、结构化思维在表达中如何运用?

这个在后文会提到,但是在这个测试以后我们要记住:

没有要点、杂乱无章的口头表达不仅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提高沟通的成本,浪费时间、缩减效率想到表达清晰,必须得使用结构化思维,从整体到部分,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让听者快速抓住主要信息

这个公式眼熟吗?或许没有人很明确地向你提出过这个公式,但很多文章、谈话的运行逻辑就是这样。

高考议论文、雅思大作文、甚至是论文都是按照这样的格式写成的。

你仔细想想,在混汗如雨的高三讲坛上,语文老师不停地强调三段论:开头点题,说出你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明确扣题,然后三段论把你背过的作文素材全部用上,接着结尾一定要点题……

这个公式你们明明已经练习过无数次了呀!

我不是知识的搬运工,我只是敲醒你的警钟。要不要为我点赞,收获下面的福袋。

不要“预设前提”,要“界定范围“。

预设前提就是我们讲的“想当然”,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常常会认为对方和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对等的,其实并不然。

之前学校请来一个颇有意思的演讲者,他学识深厚,在台上激情畅讲,还时不时援引各个概念,每次引用概念前,总是问我们:“这个你们应该知道吧?“

这其实就是不预设前提的做法,通过询问确保听者与自己的知识、信息是对等的,才能继续无障碍、愉快地交谈。

我们沟通中常常败在了“界定概念”的环节,导致鸡同鸭讲,往往还会导致矛盾。“界定概念“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对一个问题的标准、认识不同。

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tony老师说:“剪点,但不要太短。“

但是tony老师总是不明白你的意思,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们对于“短”的理解不一样,你可以直接了当地告诉tony老师你想剪到哪个位置,你的底线是哪个位置。

如果想要更加有效率的交流,在交谈前,提前界定一些形容词、副词的概念更加方便交谈的推进。

或者可以不用形容词、副词,直接使用动词、名词去描述。(这就看看你小学的语文究竟是不是体育老师教了)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有论据”和“无论据”的差别

无论据

老师,在我看来,我们组织要采购A设备,A设备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

有论据

老师,在我看来,我们组织要采购A设备。A设备感觉虽然容易坏,可是维保应该还行,我们学校也买过这个厂的其他设备。而且我们使用设备的时候多是在露天场合,使用的场所大,使用环绕声效果更好。设备处的老师说,A设备虽然之前没有采购过,但是学校购买过厂家别的类型的设备,保修期长,态度好。

这样一看哪个比较好?成功地避免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问题”,两个人都能“觉得”

接着,我们对比一下“论据清晰”和“论据杂乱”的效果

论据杂乱

老师,在我看来,我们组织要采购A设备。A设备感觉虽然容易坏,可是维保应该还行,我们学校也买过这个厂的其他设备。而且我们使用设备的时候多是在露天场合,使用的场所大,使用环绕声效果更好。设备处的老师说,A设备虽然之前没有采购过,但是学校购买过厂家别的类型的设备,保修期长,态度好。

这样还没听呢,别人就困的不行了。

论据清晰

第一,我们使用设备的时候多是在露天场合,南方的城市比较潮湿,器材的损耗会比较大,A设备虽然贵,但是它的维保时间长,这样如果以后要维修的话,会省下比较多的时间以及费用。

第二,A设备比较适合播放环绕声,我们的场所大,使用环绕声效果更好。

第三,设备处的老师说,A设备虽然之前没有采购过,但是学校购买过厂家别的类型的设备,保修期长,态度好。

这就是结构化思维的妙处,可以帮助听者迅速抓住重点。

但是你会问,这样的论据是否很难想到,我们是否需要提前写下来或者是打好腹稿?

其实并不用,你可以使用简易版的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组织答案,前期只需要一张草稿纸,练习到一定的水平后在脑子里都可以迅速地画出一张思维导图。

从中心主题出发,想到几个关键词(key word),再根据这个组织自己的回答,练习到后期你会觉得很简单,因为我们的神经元细胞也是这样发散的。

运用思维导图思考,结构清晰、重点分明,关键还节约时间啊喂!

在展示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点:

论据控制在2-4个年轻人的记忆广度约为7个单位,有人能记住9个单位,有的人能记住5个,但是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单位,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单位。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A·米勒《奇妙的数字7±2》

所以我们的论据最好控制在3个左右,但是不能只列举1个论据,1个太单薄没有说服力

关联词使用要恰当,不要使用太多“然后”

之前缺乏结构性思维,论点组织不起来,我在说话和做pre的时候最喜欢用“然后”连接自己的话,结果被老师批评。

老师说,做记者哪有这么多“然后“,你讲话重点在哪里呢?

后来我把自己的讲话录下来,发现真的有很多“然后”,听的耳朵都起茧了,而且我发现南方人比较喜欢说然后(不是地域黑,我自己就是南方人!!身边的很多同学朋友如果不注意的话,非常喜欢用然后来连接句子)

我们可以适当地使用模版化的关联词来连接我们的回答:

英语有“Firstly,secondly,thirdly”我们可以使用“第一、第二、第三”

英语有“first,then,next,finally“我们可以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这些都是有力而又快速提高说话逻辑的小技巧

逻辑错误常见的大概有20几个,如果都写在这里可能太长了,如果点赞超过200个我就继续写。

列举一些非常常见,也很好玩的逻辑错误:

以偏概全

公园有一对恋人正在甜蜜,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男孩于是吻了女孩一口问:还疼吗 女孩说不痛了!一会儿女孩又撒娇的说:老公,我脖子痛!男孩又吻了吻女孩儿的脖子,又问这回还疼吗?女孩很开心的说:不痛了!旁边一老太太站着看了半天,忍不住上前问小伙子说:小伙子你真神了,你能治痔疮不?

我们看到一部分,就觉得自己看到了整体。然后用一部分来代替整体。

假性因果

我们做了一件事,然后出现了另外一件事。本来两者根本没有联系,但是你强加联系。

比如说一次考试前你吃了8个蛋挞,你考的很好。你就以为是8个蛋挞导致你考好的,所以你以后考试前都吃8个蛋挞。

这是以防你论据太多而让听者忘记你本来的观点是什么,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毕竟你的论点是最重要的,多次重复加强记忆。

知道了表达技巧的公式,我们应该怎么练习呢?

要把握两个诀窍:输入和输出。

输入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拆解文章结构,在读书的时候把每一段都拆皮扒骨。

“拆解文章结构”的活动主要在阅读论说性书籍时进行,将其的架构拆散,你会发现,从一段,到一章节,再到整本书,多数是按照「论点——论据——论证——结尾句」的公式而进行的。

回忆一下学生时代,语文、英语老师经常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在开头的第一段或者是结尾段;归纳段落大意要去看段落的第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这样的做法方便我们快速寻找到文章、段落的论点,区分论点、论据。

经常在阅读时拆解文章结构,可以使我们对「论点——论据——论证——结尾句」的公式有更加清晰的概念,规范自我表达的结构。

第二步积累论据。

阅读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论据的积累。

高中写作前通常会看作文素材来补充论据,到了生活中,我们议论的范围更加广了,应该从生活中积累论据,比如说读过的书,看过的报纸,听过的新闻,都可以充实我们的「论据库」。

在积累论据的时候,要保证论据的来源真实准确,使用虚假错误的论据会给你的个人形象抹黑,在别人那里落下“乱传谣言”的名声。积累论据时,看看论据是否符合5w的原则(what,why,who,when,where)搞清楚了这5个要素,不仅可以确保论据的真实性,还能方便快速记忆。

锻炼沟通能力也要保持输出,主要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写作。写作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围绕着灵感构思大纲、框架,然后再填充内容。

写作结构性较强的文章,需要从「论点——论据——论证——结尾句」公式入手,梳理大概结构,同时把我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全部捋一遍,进行筛选、删除、精炼、分类,作为素材去匹配我们的大纲。写作的过程中,在训练写作技能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大脑的逻辑性。

第二个方法是写作的升级版——模拟30秒钟到1分钟的电梯演讲。

演讲与写作相比,打草稿、思考的时间更短,挑战性也更强。

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或称“电梯演讲”。

理论的得出来自于公司的沉痛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没有尝试过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0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我们自己平时可以掐秒表计时,看看在30秒到1分钟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解释清楚,在训练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不仅思维结构不够清楚,语速语调也会有点问题,不过在经过数次刻意练习之后,你的脑子会植入「论点——论据——论证——结尾句」相关的结构,在表达的时候也会倾向于用该结构叙述内容。

平时感觉没有机会练习电梯演讲?

学会利用微信!!尝试着对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必须要1分钟内说完,不说完的话你也会“被说完”的。

而且微信的语音可以马上听,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学会运用那些公式了。

手码了4500字,花了一整个上午,如果你觉得有帮助请给我点个赞,让我知道你在看,我也会更加有动力的去继续码字的!怀挺!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