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农村常说的农谚(农谚简短)

农谚是什么意思解释 念着歌,差不多,冀南农民常用66条农谚新解,切记农谚地域性特强

谚语是中国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出口就能说上几句。而农谚是纷繁的谚语中一个分类,有些劝导类农谚全国通用,但有很多指导农事生产的农谚因各地气候差异有着强烈的地域性。

但随着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品种、设施农业,化肥农药农用激素,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些农谚已没了使用价值,有些农谚需要注入新的解释。

总之,农谚不仅指导当地农事活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的一条有效线索。今天,回村歇歇老农,整理本地农谚及新解,与各位农人分享,共同讨论农业科技与农谚的关系。

本文章分“春、夏、秋、冬,劝导”五个部分。特别说明:农谚里的时间都是农历月份。

一、春天篇

严格来说,春天是从冬至那一天开始,所以有一句农谚:冬至一阳生。

1.人勤春早

这句农谚很好理解,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勤快了,春天好像就来的早了。这句农谚属于劝导激励类型的,因为一个“春”字,也可归纳到春天篇里。

2.春雨贵如油

在冀南地区,春旱是常态,因此春天的雨水就弥足珍贵了,因此,千百年来,农人把雨水比作油那样贵。

3.春打六九头

立春这天总在第五九末,六九开始的三两天里。

4.春争日,夏争时

这句农谚首先是指导农事生产的,其次还带有劝导性质。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要根据当年的特定气候,在春播农作物时,能早播一天就早播一天;而到夏播农作物时,就要尽量早播一个时辰(古代人们把一天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俩小时)。

在冀南平原,春播的种子一般要7天以上才能出苗,而夏天播的种子,三天就可以出苗。春播农作物,早一天,就可能早熟一天;而夏播的农作物,早一个时辰就可能早熟一天。春播的农作物是随着农作物的生长,气温增高;而夏播的农作物,随着作物生长,到秋结籽的时候,气温越来越低,导致农作物成熟推迟。

这句短短六个字的农谚里,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事经验,至今不过时。

5.惊蛰断地凌

这句谚语在冀南地区,是告诉农人们,寒冷的冬天过去了,被冰冻的土地开始消融。这句谚语,刚好对应了“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这也是农谚的魅力所在。

6.寒食寒食,寒冷十日

在冀南地区,寒食节(清明)后,天就很暖和了,但往往还有一次寒潮过程,一般年份,因为冬天带来的最后一次寒潮在寒食后的十天内。这是提醒农人,在春播中要注意寒食后的寒潮,播种时要计算好,庄稼苗要到寒食10天后才出土,以防霜冻。

这句农谚对应着“寒露不削烟,霜了不怨天”那句。

7.谷雨前后,种棉点豆

谷雨节气是冀南地区春天里的一个分界线。最后的晚霜彻底不会再来,抓住这个节气,棉花,豆类,瓜类,高粱谷子,春播农作物都可以放肆地开播了,不用担心被霜冻了幼苗。

8.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开花就结甜

桃树栽种后,三年时间开花结桃子;杏树栽种后,四年结果;梨树栽种后,五年结果;而枣树当年栽种当年就开花结果。

9.谷子顶破瓦

意思是谷子虽然种粒微小,但生命力极强,农人夸张说谷子可以把瓦顶破。是说谷子不怕地硬,当然这是夸张说法。

10.豆要浅,谷要深,小麦播种不离四指深

豆类农作物播种后,种子要在土壤里翻身,所以豆类包括瓜类棉花幼苗出土都是弯着头,所以播种不能太深,土壤不能太板结。谷子播种可适当深一些。而小麦播种就要有四指深(约六七厘米)

11.没有二亩闲地,不种芝麻黍子

这是说,芝麻黍子等个别农作物小品种产量特别低,适合薄地播种,不适合肥沃的土地播种。

12.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

榆钱是榆树开的花结的籽,所以榆钱落后,榆叶才生出来。寒食在二月份,榆钱会长出来,并且很茂盛;寒食在三月份,那么榆钱就难生出来,生出来也是稀稀拉拉的,很快榆叶就长出来了。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