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包括祈求好运和幸福

今天是元旦的第三天,2月14日,也就是所谓的西方情人节。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中国,外国人的节日如火如荼。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仅是丢脸的问题,也是荣耀大失的问题。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失去祖先的面子和荣耀,造就了那些崇拜西方文化的所谓中国人的丑恶嘴脸。

你今天打算去哪里玩?在我看来,这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另外,今天是元旦的第三天。按照我们祖先的习俗,今天出去不合适。不过,我建议未婚年轻人和已婚夫妇在家庭团聚的同时,都要为对方做一桌美味的饭菜,这才是最好的幸福。俗话说,想要抓住爱人的心,就要抓住对方的胃。尤其是年轻男女,不要失去中国的传统美德。男人可以给心爱的女人好好做饭,让女朋友舒舒服服地享受幸福时光,这比给她买礼物更珍贵。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比不上中国文化。我并没有夸大这一点,因为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诗经》、《楚辞》、《汉赋》、《周易》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天文地理等文化艺术,都是有力的见证。

仅今天西方的情人节,我国就有所谓的三个情人节。根据史书记载或者后人的理解,我会结合历史和个人观点对中国情人节给出一个清晰的解读。我希望我们中国人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节日,不要再去西方国家过节日了。毕竟国界、文化、信仰不同,过自己的节日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的历史

根据西方传说,情人节来自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来自基督教的传说,讲的是一个基督徒被国王抓去掩护其他烈士的故事。在监狱里,他治好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眼睛。行刑前,基督徒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伤感的告别信。他死后,女子在他的坟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天正好是2月14日。后来,基督教将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另一个传说是,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为了这场战役,抛弃了中国所有男女的婚姻承诺,但一位名叫瓦伦廷的牧师却不服从意愿,继续为年轻人举办婚礼。结果他在2月14日被活活吊死。十四世纪以后,人们开始纪念这一天,并将其定为情人节。

从时间上看,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也就是不到2000年前。但中国关于情人节的三句俗语都是古代的,说明中国历史更悠久,更有说服力。据事实分析,这两种西方说法只是传说,缺乏确凿的文字和历史记载;另一方面,我国有关于三个情人节的详细史料记载,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著名作家写的诗。我认为中国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更有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情人节是指中国的爱情节日。目前有三种关于中国情人节的民间说法。一个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三。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第三个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三个节日是古代女性最有趣的日子。

在古代,女人一般都是“三步出闺门”。只有在元宵节和上巳节,女人才有机会出来和男朋友幽会。其实中国情人节更倾向于女性专属的节日,不仅包括乞讨,还包括祈求好运和幸福。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与爱情关系不大,只是到了现代才成为爱情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中国这三个情人节的起源都是来自古代或古代的民俗。随着时代的演变,它们逐渐成为关于爱情的民间文化元素。然而,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含义和文化内涵。所以相对于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更有历史文化渊源和价值,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情人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

作为国内的主流媒体或者网络,我觉得还是不要宣传西方的情人节,多宣传和宣传中国的情人节比较好。比如给元宵节起一个与“爱”有关的别称,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增进和凸显男女或夫妻感情,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认为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上思节,中国的情人节应该是见证已婚夫妇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的节日。

如果让我度过这一天,我觉得是在家陪爱人或家人的最好方式,但我每天都在爬格子,只要待在家里,就可以算是陪伴,但炒几个特色菜,喝一杯红酒也是美好快乐的一天。如果你真的想过一个浪漫的情人节,最好等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元宵节。这个时候陪女朋友或者爱人去看元宵节不是很美吗?

乌鲁木齐元宵节将在文庙、会展中心、来来镇等地举行灯会。除此之外,春节期间市区的所有公交车都是免费的,这样你就可以和女朋友、爱人一起花一天时间去元宵节举办的地方,看各种灯展。今天的元宵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文化元素,可以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这不仅增进了男女之间的感情,还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和传承,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爱情。

二、中国三大情人节的真正来源和文化内涵

至于中国人的三个情人节,早该有个定论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无缘无故丢掉祖先传下来的文化传统,更不能大言不惭地喊“我是中国人”,然后毫无顾忌、元气十足地过“西方情人节”,这让我们不伦不类。如果你还是中国人,请过我们自己的情人节。

1.元宵节:又称元宵节、灯会、灯会等。这是农历正月初一。古人把夜晚称为“夜”,所以他们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元宵节的习俗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在中国古代早期节日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元宵节只称为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月,隋朝以后称为元夕或元夜。

特别是到了唐代,前期深受道教影响,又叫上元,晚唐才偶尔叫元宵节。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就叫元宵节,到了清代,也叫元宵节。因此,在正月十五晚上,中国人以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活动而闻名,如赏灯笼、吃饺子、在灯笼上解谜和燃放烟花。

因此,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传统社会,元宵节只是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在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是不允许出去自由活动的,但是她们可以在假期一起出去玩。元宵节的灯笼只是交朋友的机会,未婚男女也可以顺便找自己的伴侣。因此,在元宵节期间,也是青年男女与恋人见面的机会。

2.上巳节:这个节日历史悠久。在古代,上巳节已经成为中国一些地方的一个大型民间节日。三月的春天,气候温暖,冬天长期呆在家里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聚集在水边举行仪式,以消除不祥的灭绝。魏晋以后,由于当时崇尚自然、沉迷山水的社会风尚,对于人们来说,最后一个节日的意义被大大削弱,而迎新春、赏游的意义却越来越强烈。

据史书记载,西晋《夏仲禹别传》中,对洛阳的描述是这样的:“男子衣冠华丽,女子艳丽腐朽”。上巳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男女见面,也就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情人节”。比如《诗经》里有云,郑风易义:易义,易义。男女,殷琦英仪。女:“你看?”石:“两者皆有。”看看它?在外面,你可以玩得很开心。巫师和女人,齐一会戏弄并给他们几勺药。

在《周礼》中,有这样一条规定,未婚女子是要待在闺房中的(即闺中女子),所以一年中只有几天可以出门。(虽然这是礼仪,不是硬性规定,但谁会去追究那些不遵守礼教的人呢?)看元宵节,三月初三出去郊游。所以,三月初三是单身男女见面相识的日子。

由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上思节”。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三月初三的一次郊游,是春天的到来,满山是花,绿柳。既符合人的生长生理和万物复苏的规律,也更符合青年男女对朦胧爱情的向往和向往。这时,男孩和女孩彼此相爱。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四季轮回的开始,是春天绽放的前奏。对于恋爱中含苞待放的男生女生来说,是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开始。因此,中国的情人节是“上巳节”。

中国情人节:据史料记载,中国情人节始于西汉,盛于宋代。在古代,中国情人节是漂亮女孩的专属节日。七夕的众多民俗中,有一些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消失,有相当一部分被民间延续。其实,中国的情人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于对明星(吴女演员)的崇拜,他们后来演变成神话中的女神,在民间也被称为“七姐妹”和“七妈”。换句话说,它是贤惠勤劳的女性的象征。

为什么中国情人节是女性的专属节日?自古以来,织女的传说就在中国民间流传,因为织女是纺织女神,是夫妻、妇孺的守护神。7月7日是织女的生日。所以,每个凡夫俗子的女人都会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心灵手巧,她必然会要求幸福的婚姻。

中国情人节乞求聪明和幸福,是指俗世女子向七姐(织女)祈求精巧的手艺,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其实是古代的靓女们在自己的手艺上比拼,看谁聪明贤惠。所谓“讨巧”,就是“为聪明而战”。然而,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好婚恋传说,更确切地说,牛郎织女通过夫妻共同努力,实现了幸福生活。

传说中,织女爱上这个民间凡人,只是因为她勤劳善良。他们结婚后,过着农耕编织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和羡慕,所以后人羡慕这样幸福的一对。但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劳动。牛郎的“牛”和织女的“织”体现了劳动的内涵。如果赋予“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我觉得还是有点牵强。与“上思节”相比,中国情人节更侧重于夫妻,而上思节则属于男孩和女孩之间纯洁朦胧的爱情。

三、关于专家关于“中国情人节”的争议

出生于70年代初,从小就看牛郎织女的漫画,也从大人那里听过牛郎织女的传说。现在想来,他们的爱情故事更多的是聚焦在婚后生活。当时的牛郎只是个放牛娃,父母早逝,和大姑生活在一起。况且他嫂子百般虐待他,织女看到天上憨厚的牛郎,还是一个肯努力的男孩,于是发展了爱情,偷偷去了人间和牛郎结婚。

中国情人节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缺少相识、相知、相爱的细节。织女主动向牛郎示爱,没有女人愿意嫁给牛郎。当牛郎看到如此美丽的仙女时,她立即同意了他们的婚姻。从结婚开始,他们就一贫如洗。之后,夫妻二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一个在田里辛苦劳作,一个在家里辛苦织布。最重要的是太后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派人拆散了他们的婚姻。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幸福婚姻,这是7月7日牛郎织女的“中国情人节”。

根据中国情人节的说法,自2013年7月以来,许多民俗学者和历史专家批评这是商业投机。专业学者当然是对的,但不得不佩服那些能随意嫁接中国传统节日的精明商人,他们还在全国炒作。无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鲜花都卖得很好,带动了珠宝、服装等行业。毕竟商人眼里只有钱,却缺乏良心和文化,这正好印证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说法。

当时,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上说: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讨巧。他说:“乞求聪明是一个女孩向天堂乞求智慧和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国情人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感情,不是婚前恋人或恋人的感情,而是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把中国情人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合适的。

2016年4月7日,易中天在厦门大学“文明与信仰”讲座上说:3月3日是上巳节。最后一个节日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人说七夕不是七夕吗?他说,错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实际上,今天是劳动节。因此,在这一天,有一个劳动技能竞赛,也称为乞讨技能节。3月3日是春末时节,植物发芽,动物发情。因此,周朝规定,在这一天,男女可以去河边郊游,合法自由恋爱。一旦你读了《诗经》,你就会知道一个女孩看到了哪个男孩,她会邀请他去河边玩。如果两个人恋爱了,还会互赠牡丹花。他开玩笑说这是东周版的《花儿与少年》。

的确,我认为这些充满文化正义的学者和专家是非常正确的。毕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能被滥用的,否则会亵渎和扭曲祖先的思想和历史文化。

“长啸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家的最后一个季度月圆之际,每年,桥上的柳色,都印染着齐庄的欢送。在乐游园景区清秋节上,咸阳古道绝对尘土飞扬。”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心中的三月三日情人节。“年年柳色”这首诗指的是农历三月三日的情人节。通过这首诗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浪漫:一对恋人在春光明媚、景明明媚的日子里漫步在八袍上,他们互赠一株柳树,吹口哨的声音不变。这是多么爱的境界啊!

由此可见,可以说3月3日是情人节,这个节日由来已久。爱是柳,柳就是爱已成为古人传达爱的习惯方式。我们可以把无数文人墨客写的情诗、情歌,与古人互相许下诺言、结下情愫的爱情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不得不令我们今天佩服和羡慕。只是到了宋代以后,理学更加盛行,伦理更加严格,上巳节的习俗在中国文化中逐渐式微。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商业投机实际上已经将中国的情人节指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这确实脱离了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甚至脱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这是我国人民最痛心的事情,也反映了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我想,如果我们中国人认真学习和传承古代中国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无论未来社会发展到哪个时代,我们都不会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