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不提雨的文字,处处湿润;几乎不写念的文章,句句思念

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士大夫。

读完他的文章,你会明白,说汪曾祺是士大夫,并不是指他的身份,而是指流露在他的文字里的对生活和对生命的一种气质、一种态度。

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全文一大半都没有在写雨,但是你读完以后,会觉得好像满纸都是湿润的感觉。

文章的开头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尾还是这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

关于想念,全文也就只有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可是你读完之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念却扑面而来。

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神奇之处。

今天我想分享这一段: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这段文字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呢?

正如我上文所说,这段文字,没有正面描写这雨,但我们总能感觉到满纸都是湿润的雨的感觉。

第一句话,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引起中国人乡愁最多的,我觉得应该是月亮。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写月亮让人引起乡愁的,非常多。

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雨也会引起人的乡愁呢?

如果我们好好品味一下它下文的这句话就应该明白了。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这样写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雨的神奇,在哪?

是它可以留客。

我们经常会说,下雨天留客天。

留客,有可能是你的朋友,你的亲戚,在你的家里面留下来,作为客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来到朋友,或者他乡异地,成为客人被留下来。

此时此刻,你很有可能是一个游子。

所以,看着绵绵不绝的雨,会引起思乡之情。

接下来,这段文章写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一天早晨,作者和德希——当时的一个语言学家朱德熙,从联大的新校舍来到莲池。

众所周知,汪曾祺曾经在西南联大读书,在沈从文的门下学习。

沈从文对这位弟子非常欣赏,说他日后必定会有很大的作为。

果不其然,汪曾祺凭借《受戒》等作品,一炮走红,成为轰动文坛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和朱德熙来到莲花池,也是因为雨,留了下来。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看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

这里引出一段小小的历史故事: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了云南,后又出家。到了晚年,投莲花池而死。

这个历史故事,就不禁让人觉得莲花池除了美丽的莲花,还有凄美的故事,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演绎,一下子觉得这个莲花池的意蕴会丰厚起来。

“雨又下起来了。”

故事同时也增加了雨的神秘之感。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

文人墨客,肯定要进去品一品小酒,吃点东西。

那也因为雨下大了,所以作为客人被留了下来。

“酒店里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你看这段话,它从头到尾,正面写雨的,其实就一句话:

“雨下大了。”

其它内容都是从侧面(旁敲侧击)地来写。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写法。

这里写鸡是怎么样在屋檐下站着的,非常形象生动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雨下得没完没了。

我们来看啊:

鸡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不动地在演一下站着。

如果你有过农村生活的经验的,也许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下雨天,鸡也会跑到屋檐下面,跑到能够躲雨的地方,梳理它们的羽毛,或者抖一抖,把雨水抖落掉;然后把头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站着,等待雨过天晴。

多么富有生机,多么有意思的一个画面!

“酒店院子里面,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的木香花非常多。”

着重写了木香花在雨中的样子: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有3个词用得非常准确:

第一个,密匝匝的;

第二个,细碎的;

第三个,严严的,

你想,如果不是密匝匝,不是细碎的,就不可能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同时,也说明南方的植物长得非常茂盛。

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点缀在细碎的绿叶之间。绿白相间,花香淡淡。

非常恬美而怡人的景象!

再加上什么呢?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一滴一滴的水珠,会不经意间,从掰开的白花,饱胀的的虎骨朵,或者细碎的绿叶上,慢慢滴落下来……

满眼都是湿润的感觉!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文人墨客会诗兴大发。汪曾祺写下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首诗,也透露着满满的湿润的感觉,是吧?

为什么会少行人?

是因为下雨了。

为什么苔痕会长得那么深呢?

是因为有雨水的滋润。

行人又少,苔藓就长得越来越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浊酒本来是指一种下等的酒,这里也许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天过午,时间很久了,还在那边喝酒。

木香花湿雨沉沉。诗人不直接告诉你下雨了,而是描写木香花被雨打湿后,非常滋润的感觉。李清照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为什么在词人的眼里会变厚呢?

因为裹上一层水珠,树叶的绿颜色会显得非常鲜亮、浓厚,好像就变重了。汪曾祺的“木香花湿雨沉沉”也有类似的感觉。

一场雨,一场花事;

一位作家,一杯浊酒。

一段几乎不提雨的文字,处处湿润;

一篇几乎不写念的文章,句句思念。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