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励志八字对仗成语(人生哲理经典对联集锦 警策联)
人生哲理经典对联集锦:警策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梦工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警策联
警策,又叫精警或警句,指的是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带有警策、哲理的对联,十分深刻,充满思辨,发人深省。“警策联”是文人写来警示世人,实际上也是作者自省的格言式对联。自勉联和警策联有共同的意义,两者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对自己说的口气,一种是对他人说的口气。
人们拟写的警策联,并不一定是板起面孔的说教,反而常采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段,颇能寓教于乐。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副对联运用了明喻手法,告诫我们:学习犹如“逆水行舟”,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长进。人的思想犹如“平原走马”,如果心猿意马,不克制自己的玩性,必然一事无成。
鹦鹉前头休多语;
小人身边须慎行。
这副对联则用了比兴,上联是触景生情的兴起,引出下联。告诉人们立身处世的道理:在爱管闲事、讨好卖乖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面前,言谈应该格外慎重,行为应多加检点,免得让他钻了空子。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
这副警策联,通过上下联回环往复的陈述,告诉人们一个走向成功的秘诀:须经一番寒彻骨,才得梅花扑鼻香。采用了回环辞格。
四川峨眉山千佛禅院弥勒佛堂有副警策联:
律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副对联采用了象征手法。上联用“真面目”来象征严于律己的做人信条,下联用“大肚皮”来象征宽以待人、能够容人的度量。用具体事物表示抽象的含义,具体生动、妙趣横生。
警策联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醒世警人,若要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警示人生哲理
这类对联告诉人们关于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关于生死观、苦乐观、公私观等方面的正确道理。有些对联虽然质朴无华,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革命烈士李甲秾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这副对联是对人生经验的总括,富有生活哲理,上联连用五个“苦”字,最后以“乐”字透出;下联连用五个“闲”字,最后推出一个“废”字,用心独到,说明人世间苦尽甜来、光阴难买的深邃道理。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此联写木炭,但又说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何须有路寻无路;
莫道无门却有门。
此联充满着人生哲理的思辨,尤其是“莫道无门却有门”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人深思与品味,意蕴悠长。
成名每在穷居日;
败事多因得意时。
充满着辩证法,也道出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识破人情知纸厚;
踏遍世路觉山平。
人情薄如纸,世路险如山,历经沧桑才会有此深感。用“知纸厚”、“觉山平”夸张反衬“人情”之淡薄,“世路”之坎坷。
人心若路直行好;
世事如棋宽着高。
说的是做人要行得正、做得端,莫生歪心。对事要宽宏大量,往宽里行,讲出了做人处世之道。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此联和上一副联有异曲同工之处,做人要大度为怀,吃亏是福,容纳百川,方见潇洒。
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许入庙谒帝;
无一毫光明心迹,何须稽首焚香。
这副题于江苏省如皋关帝庙的对联,意在警示人们应该重视友情,光明磊落。如果你不能做到这样,你入庙拜神,就是对关圣大帝的亵渎,如果你心怀不轨,头磕得再响,香烧得再多,也掩盖不了自己的丑恶灵魂。
无易事则无难事;
有虚心方有实心。
“易”与“难”,“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正反相承。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极天。
此联有要成大器必须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含意,用“水”成“海”与“山”极“天”,比喻形象生动,理在其中,启迪人们不断进取向上。
兰有群清,竹无一曲;
山同人朗,水与情长。
这是清朝光绪皇帝之师翁同龢写的对联,言简意赅,清新俊逸,意味深长。尤其是“竹无一曲”道出了做人应追求的品格。
人激志则宏;
水激石则鸣。
道出了“困”则思奋,精图励志的物性事理。
(二)警示家庭伦理
这类对联常常被称为“治家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积极修身,也强调治家,有较强的家庭观念,认为一个家庭里面,应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治家如治国,种种治家谋略与持家观念也常在对联中表现出来,如:
淡饭清茶有真味;
明窗净几是安居。
这是一副生活保健对联,充满了生活哲理。淡饭清茶,即粗茶淡饭,表的是简朴的生活,上联指出饮食不要过于讲究,不过多摄入油腻的食物,这样的简单生活更健康,更有真味;下联则提醒人们要保持窗明几净,保持清洁卫生的家庭环境,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现代教育家吴玉章所作,告诫后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力戒华而不实和讲究虚伪体面的浮躁作风,勤恳踏实,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的行业岗位上争先创优,做到最好。
有些对联警示意味较为温和,但也有一定的劝世作用。如下面一副劝家庭和好的对联也别具风趣:
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要拿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
妻每为顺,亲每为逆,愿世上人子,应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上联劝天下偏爱女儿而虐待媳妇的婆婆,应将爱女的慈母心肠推及儿媳;下联更有深意,世上不少男人,对妻子百依百顺,而对双亲却嫌弃厌恶。对联劝诫只顺从妻子而不敬重父母的儿子,要拿出顺从妻子之意来孝敬父母。
(三)警示贪虐腐败
警策联中有一类提倡勤廉、反贪刺虐的廉政楹联。大凡官场、科场的人大权在握,往往利令智昏,不知天高地厚,需要警钟长鸣。《红楼梦》中描写的智通寺门亭有一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意思是钱财积聚得很多,但还是贪心不足地聚敛,一向为非作歹,无所顾忌,直到走投无路时,才想要改邪归正,而为时已晚。对联揭示了当权统治者贪婪的本性及最终身败名裂的下场,对贪赃枉法、作奸犯科者真是一剂良药。
杭州飞来峰侧的“壑雷亭”内有一联,也会给那些贪官们当头棒喝:
利欲纷驰,脚下安知万丈壑;
偷心未尽,眼前听取一声雷。
此联借“壑”、“雷”之意,警告那些“利欲纷驰”、“偷心未尽”者,小心跌进万丈沟壑,难以自拔,谨防天公发怒雷劈,身败名裂。来到这里,利欲熏心之徒千万要收住脚步了。
还有些廉政楹联以直抒胸怀、言物咏志的形式,或明志明誓,或自警自律,或互勉互励,在古往今来楹联作品中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比如,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在任时曾题一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原杭州府署有这样一副对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骛声华忘政事;
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明朝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也曾为所属浙江海宁县谯楼写过一副对联: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以联语形式表现廉政文化,嬉笑怒骂,寓庄于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子孙莫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这是近代历史人物林则徐的一副的警策联,深蕴哲理,意味隽永,镌刻于福州林则徐祠。林则徐一生廉洁自守,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晚年仍不忘教育后辈。按照世俗观念和处世哲学,为官一任,总要给子孙留点钱财,福荫后代,而林则徐则辩证地提出“留钱做什么?”他认为,留钱给子孙,“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而“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在对待子孙问题上,体现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引人深思、警醒。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这副对联不但说出了做诗的诀窍,也讲了生活上能淡泊、清贫、廉洁是做好官的根本。
四、自题联
自题联相当于“抒怀诗”,是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慨,总结对人生的感悟,或是提出自己做人的信念和教条。自题联是创作者为自己作的对联,常贴于门楣、书房,或刻于笔管或砚边、镇纸上,以联语自策、自励、自勉、自戒、自况、自嘲,均属“自言自语”,并无它指。自题联不是一般应酬、应景之作,而是用心构思、刻意经营的,饱含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是思想的结晶,不乏警句和格言,对大众对后人不无启迪,多有教益。自题联中多为警句联、格言联,另外也有游戏联、谐趣联。
古今不少名人借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的自题联,读来更具激励作用。名人的自题联,内容上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明示壮志气节
在对联中表明自己的豪情壮志和高贵气节。明朝谏臣杨继盛被严嵩诬陷下狱,临刑前,挥毫在狱壁上写下“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一联,表达其面对强暴宁死不屈的高尚品格。李大钊同志十分崇敬杨继盛的为人,把杨继盛对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作为自己一生的战斗箴言。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大钊选集》扉页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联,便是李大钊的手迹。
明末爱国志士王夫之,抗清失败后,隐姓埋名,发愤著述四十年,在他的书斋里,有一副充满战斗豪情的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决不随波逐流和宁死不贰的决心。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画室里,也有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抗战时期,他拒绝为蒋介石画标准像,人家问他为何不感兴趣,画家慷慨激昂地回答:“我只对抗日救国感兴趣!”
清代书画家郑燮也作了不少这种类型的自题联,看下面这副: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燮擅画墨竹,这是因为他爱“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所画的墨竹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此联采用借物言志的手法,借竹、梅来比拟、象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上联称许竹有虚心的品格。“低头叶”,竹的叶尖下垂,仿佛低头,这是对谦虚形象的赞美。下联意谓梅有狂傲的姿态却无仰面的媚态。“仰面花”,梅花花蕊不向上,这是傲骨形象的表现。联语显示了作者有傲骨而无傲气,谦虚待人而不屈服于强权的可贵品格。从写作角度上看,上下联都是由内(心、骨)而外(头、面),井然有序;从情调上看,上联是抑,下联是扬,抑扬有度,从对仗看,字字对称,既是所绘墨竹、梅花的形象写照,又是作者自己人格、精神、情操的生动体现,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有较强的感人力量。据说郑燮到山东潍县当知县的第一天,便在县衙墙上凿十多个脸盆般大的洞,说是要“放掉旧官府的丑恶习气,让百姓洞察衙门肮脏。”而且打破常规“日夜受理状子”。他还在内庭上悬挂这副对联作为座右铭。
(二)抒发情怀志趣
名人也有自己的情趣,或钟情于事业成就,或徜徉于学问艺术,或留恋于花鸟木石,心之所至,就通过对联抒发出来。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为培养人才、开办学校历尽艰辛,他曾自书一联,表露心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陶先生一心为公、毫无私利的高尚品格,令人崇敬。再看下面这副联: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据说此联是左宗棠15岁时所作,抒发了其意志和抱负。45岁时重写了一遍,并留下跋语:“三十年前作此语以自夸,只今犹时往来胸中,试为儿辈诵之,颇不免惭赧之意。然志趣因不妨高也,安得以德薄能鲜,谓子弟不可学老夫少年之狂哉。”可见此联一直鞭策着他。上联讲立志。在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有无土地是衡量人们贫富的标准。左宗棠认为,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而心里却关怀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句意。下联讲读书。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是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作者认为,必须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与古代仁人志士作精神上的交往,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读万卷书”,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短短十六个字,言浅意深,可以铭于座右。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郑燮《题画》云:“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这一段文字可作为此联的注释,全联既是写真,又揭示了一个哲理: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既体现了作者郑燮“繁冗削尽”的艺术意趣,又体现了不慕荣华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诗言志,联亦然,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淡雅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个性,亦与内容相合。历来为游人所喜爱,广泛流传。此联另一说为江苏省镇江焦山别峰庵所题,现为郑板桥故居所藏挂。
(三)激励信心、决心
名人的不少自题联,犹如座右铭,用以自警,激励行事。清代著名考据家阎若璩从小口吃,又很愚钝,但勤奋好学,曾写一联作座右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以此激励自己。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水积不高。
——纪昀自勉
这是一副意味隽永的自勉联。“芟”,删除杂草。上联将“过”喻为“秋草”,指出人的缺点错误就像“殳难尽”的“秋草”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冒出来。下联以“积不高”的“春水”作喻,形象地说明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的“骄满”二字,正是减弱求知欲望的麻醉剂,阻止知识渗透的堵塞物。而“学似春水积不高”的态度,正是倡导谦虚求学精神的生动写照。作者拟以此联为诫,以慎独的精神“芟过”,以奋勉的决心“积学”。
(四)追求养心延寿
明朝郑成功题写的自励联: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上联说了“寡欲养心”的健身之道,下联表明了“读书乐”的养生之理。读书的好处很多,常人只看它可以获得知识启迪智慧,殊不知,读书人还能从中获得调节情感、平衡心理、淡化郁情和修身养性的乐趣。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写的养生联“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成却病方”。它阐明“无求”和“不饱”都是健生的法宝。限制饮食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方法。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一副对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上下联分别阐明了“为善乐”和“读书香”的养生之道。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以得到许多精神安慰,由此产生的温暖和快乐,有助于解除精神紧张,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健康长寿。清人郑板桥题写的厨房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此联高度概括了他的日常饮食特点:常吃粗粮,饮天然水泡的菊花茶,多吃素菜有益健康。
(五)树立准则学说
在对联中表明自己做人的准则和认识的道理。周恩来早年撰有一副自题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上联表达愿与志同道合者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交友准则,下联阐明既要读有字书、更要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的重要观点,短短一联,反映了周恩来同志早年从事社会活动的态度。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近代浙江名医范文甫自题的一副对联,他每年春节都把这副对联写好挂在大门上。范文甫名噪一时,为人慷慨仗义,不吝钱财。对贫者常施诊赠药,凭其盖章处方,可直接去药铺取药。每到端午、中秋、岁末时候,由他向药铺结算赊欠的药资,有时倾其所有,他也不以为然。其医德医风与治病轶事,当时为世人传为美谈。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是学者范文澜的自题联,表明了他在治学上的严谨态度:为求文章不写一句空话,哪怕坐十年冷板凳也心甘情愿。
郑板桥的自题联很多,除上述外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等,既表达了他个人的艺术观点和兴趣爱好,也含有自励成分,在自题联中别具一格。
实践任务
1.以下对联可归为励志联中的哪一类型?试加以判断并赏析。
(1)读书才恨知识浅;观海方知天地宽。
(2)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唯思利及人。
(4)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反观自己难全是;细论人家未尽非。
2.请说说下面的对联写的是哪位历史名人?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3)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4)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请你从“勤学”“立志”等词语中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4.搜集你学习生活环境中的励志联,结合其背景进行分析。
看看前天大家玩对联835上联:
镜花如水月
看看哪些友友有好句:
梧桐细雨2667友:
镜花如水月, 梦里见先恩。
醒后人无影, 枕边尽泪痕。
春暖花开友:
镜花如水月, 世事似烟云。
利禄置身外, 悠闲雅趣存。
申长明3友:
镜花如水月, 荣辱若轻霜。
冷眼观尘世, 从容对炎凉。
有生活感悟,诗便有存在意义。
鄙人何足道友:
镜花如水月, 蝴蝶似庄生。
万物本虚幻, 平心即梵行。
神州天誉友:
镜花如水月,灯火胜云霞。
美景空虚设,良辰更想家。
闲情雅致61482192175友:
镜花如水月, 梦幻若云烟。
菊桂浓情聚, 重逢快意圆。
荖朽寻禅友:
镜花如水月; 尘梦若云烟。
醉卧飞霞处; 移樽唱九天。
平沙落雁6811友:
镜花如水月,往事若云烟。
满目青山秀,结庐松竹间。
艰苦一根葱友:
微利忙中取, 虚名险处求。
镜花如水月, 蜗角比蝇头。
我也凑一联,与友共吟:
上联:镜花如水月,仄平平仄仄
下联:绮梦若膏粱。仄仄仄平平
接句:虚幻休沉溺,平仄平平仄
收句:男儿当自强。平平平仄平
好,看看今天的出联,先看图片:
月色玲珑,树影婆娑。图片来自网络
天涯明月远,图片来自网络
想佳人、妆楼颙望。图片来自网络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图片来自网络
上联:天涯明月远,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友友们,晒上你的好句,我们一起欣赏!
如觉本联过于简单,本篇还有另一标题:
上联:月色玲珑,树影婆娑难入梦;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期待友友们广泛参与!
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题上了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现武昌实验中学所在地)牌匾,比让“惟楚有材”名满天下的岳麓书院名联——题于嘉庆年间(1812—1817年)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牌匾,早了一百多年。
后凤凰山南麓的牌匾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援浙途经武昌,胡林翼请他再题匾额,曾国藩在匾额的两面分别题上“惟楚有材”和“辟门吁俊”(意即开门招贤纳士)。
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该画报现收藏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1958年,历经百年的牌楼毁于风雨失修。
刊载于1948年第五期上海《联合画报》的武昌“惟楚有材”牌楼照片。张勇/翻拍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按老照片中的式样重修牌楼,新牌楼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北面写着“惟楚有材”,南面是“辟门吁俊”,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生前书写,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旧牌楼照片上曾国藩的题字临摹的。
不过,正如专家学者所言,湖北湖南自古即为一体,古共为楚国,后互为湖广省,现在仍在人们口中称为两湖。两省相连,皆为历史悠久之地,皆为楚才辈出之地。所以,不论武昌贡院牌楼的匾额,还是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其“惟楚有材”之“楚”,都指湖广即两湖的范围。
再者,“惟楚有材”的“惟”,非唯一的意思,故而不是一种夸饰的语句,有媒体解读为“唯有楚地出人才”,实是大大的误会。
考证
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据纳兰庋在《“惟楚有材”辩说》一文中考证,早在元朝初年,在文人的诗文创作中,“惟楚有材”一词已经用来形容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今两湖地区人才繁盛的景况了。公元1296年方回写下的《送常德教赵君》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风雅之后闻屈原,千古哀怨离骚传。惟楚有材实多贤,幸为人师何憾旃”,是较早使用“惟楚有材”这一文学语言的实例。
清初湖广巡抚林天擎在其所撰写的《武昌府学重修记》中也提到“惟楚有材”这一说法。顺治十年(1653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学子们表示能体谅国家一时经济困难,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在林天擎大力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
据1921年刊印的《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1732年,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雍正《湖广通志》卷五一《人物志》卷首引言云:“国家教育之泽长矣,人文蔚起,后先辉映,岂不伟哉!惟楚有材,自鬻熊始。”该志之《凡例》称:“《通志》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雍正十年是1732年。这段引言抚昔追往,既有总括,又有分说,既有形容,又有实证,言简意赅而又气势磅礴,将“惟楚有材”四个字衬托得熠熠生辉。
此时上距元代方回使用“惟楚有材”有436年,距明代王世贞将“惟楚有材”用以指称湖北才俊约151年,距龙膺透露出“惟楚有材”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消息约116年。文学的赞誉之辞,终于在公元1732年正式以“官方用语”记录在案,具有了历史学的评价意义。
1. 湖北
(1)康熙年间登上武昌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牌匾
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题上了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牌匾。据《湖北通志》记载,凤凰山南麓为历史上学府所在地,宋代设县学,以后成州学,明清两代东边设贡院考举人,门前立有四柱三门的木构牌楼,楼匾上书“惟楚有材”。咸丰初年,武昌贡院毁于太平军战火,牌匾也毁于一旦。
(2)咸丰八年,曾国藩题匾
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援浙途经武昌,胡林翼请他再题匾额,曾国藩在匾额的两面分别题上“惟楚有材”和“辟门吁俊”。废科举后,于1920年在贡院故址处设省第二模范小学,后改设法科大学,现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牌楼就立于校门之前。
(3)老照片中的牌楼身影
该牌楼可见于武昌的老照片之中。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尽管画报已经发黄,照片上的楼造型却清晰可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惟楚有材”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4)于武昌实验中学再度重建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按老照片中的式样重修牌楼,新牌楼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北面写着“惟楚有材”,南面是“辟门吁俊”,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生前书写,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旧牌楼照片上曾国藩的题字临摹的。
2. 湖南:岳麓书院让“惟楚有材”名满天下
1812—1817年,袁名曜(号岘冈)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门人请他撰题门联。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由此撰成一联。这八字对仗工整精巧,被挂在了岳麓书院门口后名声大振,很多人反而遗忘了武昌早挂一百多年的牌匾。
为进一步挖掘“惟楚有材”的文化价值,2006年4月11日,武昌区政协和市文史馆在实验中学举办专题座谈会。冯天瑜、皮明庥、徐明庭、邵学海等专家一致认为,“惟楚有材”有助于展示楚地人才繁盛历史,对今天培养和使用人才有启迪意义。
对如何打造“惟楚有材”名片,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如重修牌楼、打造相关文化片区、开展相关传统教育等。当年,“惟楚有材”传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年后牌楼新建完成,并在实验中学内建有“惟楚有材”传说陈列厅。
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吴修志认为,“‘惟楚有材’四字表明了湖北人的一种自豪感,以及一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它告诉我们,湖北自古就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既要对自己的历史充满骄傲,又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四个字是我们今天振兴湖北的力量源泉。”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湖北》,因篇幅限制,故作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