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分类收集对联(谜语,对联,歇后语,谚语,这些属于什么?)
大家好,关于分类收集对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谜语,对联,歇后语,谚语,这些属于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正反读都一样的对联?对联属于什么类目?谜语,对联,歇后语,谚语,这些属于什么?对联的“六相”有什么?对联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回文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贵阳多阴雨阴多阳贵
店依路口路依店
春源茶庄茶源春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
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雪岭吹风吹岭雪
龙潭活水活潭龙
凤落梧桐梧落凤
珠联璧合璧联珠
油灯少灯油
火柴当柴火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鼓柏香(云南通海秀山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对联在中国文学体裁分类中只是一个很小的类目,但化文学长却用了全身的力量来做深入的研究和精细的分析,似乎是用牛刀来杀鸡。
在没有小刀的时候,杀牛的刀当然也可以杀鸡,而用小刀来杀牛的话,就有被牛挣脱撞人的危险。用全力来写的书,读者可以得到许多“联”外的文化知识,则是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对读者是有益无害的。
对联、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对联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二、词性相当
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四、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六、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追溯
谈起对联,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那时候的对联叫做“桃符”,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取材桃木,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在上面雕刻,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来驱鬼镇邪,称为“桃符”。
为什么要选择桃木呢,《山海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与此对应,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也提到:
《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讲述的也是这段度朔山桃树下两兄弟的传说,老百姓相信和神荼、郁垒两位神将能够驱除妖邪,于是把两人雕刻在桃木上,写上二人的名字,悬挂于家门口,这便是最最古老的对联了。
大家会不会注意到:桃符上的人和门神颇有相似,都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对了你想的没错,桃符上雕刻的神荼、郁垒两位神将,也恰恰同是贴门神的起源了~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代,除夕装饰桃人、在门户上挂桃板门神画、插桃符以驱鬼辟邪已经是一普遍的民间风俗。到了隋唐,民间普遍有挂桃符的习俗,桃木被视为能镇邪的仙木。
演变
那么桃符是在何时,又是为什么演变成春联呢?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学士们“题桃符”,他对学士们题的词语不满意,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式工整、吉祥喜庆,它改变了以往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到了北宋,对联便主要采取这两种形式,一是在桃符上书写神荼、郁垒,另一则是书写其他的祝福语,明代,桃木板被红纸代替,成为“春贴”,以及有点贴近我们现在所用的春联了。
不过真正使对联发展鼎盛,并成为百姓家家户户传承的文化形式,则要说到明太祖朱元璋了。在他定都金陵之后,在除夕前颁布圣旨,要求公卿士庶家门口必须贴春联,而且皇帝本人回亲自微服出巡,观赏取乐。由于 *** 的强力提倡,对联普及至全国,文人雅士也纷纷挂桃符,题联贺年迎春。
不过明代常用的说法也大抵是“桃符”,到清代,「春联」才基本代替了「桃符」的说法,春联的发展和民俗活动更达到了高峰。
如清代民俗名著《燕京岁时记》曾描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那时候,贴对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迎新辞旧不可或缺的民俗了。
关于分类收集对联和谜语,对联,歇后语,谚语,这些属于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