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四川深山藏一副对联,看懂后就能找到宝藏,难度太高至今无人解开
原标题:四川深山藏一副对联,看懂后就能找到宝藏,难度太高至今无人解开
风蚀雨腐越千年,塔洞佛窟隐圣颜,栩栩雕琢观自在,芸芸壁彩众生谦,明君教化施仁政,处士节高气养廉,礼忏云岗独怆怆,人心不古拜权钱。
佛教从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开始便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爱,有一些皇帝还明确提出了尊佛敬佛的治国理念,所以在古代,部分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纪念佛,会命人修建众多的寺庙和佛像。
就像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一生都在致力于把佛教发扬光大,甚至于他的治国理念都是以佛化治国。在四川就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像石窟,里面的文字更是让人难以理解,至今还无人能够释义。
安岳县的佛像远近闻名
安岳县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佛像最为密集的历史遗址,它有很多石像基本上都是代表了当时社会上的最高造像水平,例如其中的毗卢洞等等。安岳县石窟像已经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而且安岳县在二十一世纪初还被国家授予中国石刻之乡,这是很大的评价了,虽然不能和甘肃的敦煌石窟比较,但在整个中国来说,安岳县石窟群也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安岳县位于如今的四川资阳市,四川从古至今一直是佛教发展比较兴盛的地方。四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比较稳定的省份了,唐五代时期,中原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末战争,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
但在四川,一直都是百姓和君主避乱的最佳场所,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连夜逃到四川避战;在五代时期,王建在四川称帝,所以四川相对于其他中原地区来说,是一个安全稳定的地方。这时,其他中原地区都是在被破坏,而只有四川是处在发展中的。
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原佛教在唐五代时期曾经一度陷入了低迷期,甚至还差点就此消失,但处在四川的佛教一直存在,并且在当时还修建了大量的石窟像,而安岳石窟群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安岳县石窟群的地位
安岳县的石窟群有很多出了名的石像,例如玄妙观石窟、紫竹观音、华严洞等,不过最让人欣赏的还是毗卢洞。毗卢洞的石像大致是在五代十国末期至北宋初期建成的,石窟里面还镌刻了很多经文,大致有四十多万字,而经过研究发现,毗卢洞中的《檀三藏经》在我国现存的所有经文中已经绝版了的经文,具有超级高的研究价值。
安岳县石窟群有个很好听的名字,那就是东方的维纳斯,这是一位美籍华人说的,可见,安岳县石窟群在世界石像中都占有很大程度的位置。
石窟上的对联之谜
相比其他的经文,石窟像上的一副对联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里,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它一共有十六个字,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十六个图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十六个图形组成的对联,一直没人能够破译出来。研究佛教文化的专家们从很多方面来考证这些图形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义呢?
研究了这么长时间,专家们还是一筹莫展,没有任何进度,奈何这经文图形实在是太没有规律了。专家们说从这座石窟群的建造时间来看,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所使用的文字应该更偏向于楷书和草书才对,而在其他石像中的经文字来看,楷书和草书确实是使用最多的文字了,专家们从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与此相关的任何文字,连相似的文字都没有,所以还是搞不懂这十六个文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安岳县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传说,这对联其实是一个有关于藏宝图的文字,只要有人破译了这些文字,就能找到很多宝藏,可是至今无人能解,至于宝藏是真是假,该怎么找出来也就没有答案了。
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这十六个奇怪的图形文字其实就是古人随便画上的,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很快又将此番言论推翻了,在商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图形为主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而专家说这十六个图形文字可能就与当时的甲骨文有着同根同源的联系,于是研究安岳县石窟群的专家就把目光转向了甲骨文字的研究。
结语
虽然专家们还是没有提出比较肯定的结论,但总体上提出了这十六个图形文字是属于“绘画文字”和“鸟兽文字”的想法。期待各位专家们能够发现这石窟群中的最后秘密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