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对联“烟锁池塘柳”,难倒两位“状元”,几百年后答案出现在民间石碑上
原标题:对联“烟锁池塘柳”,难倒两位“状元”,几百年后答案出现在民间石碑上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中国对联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有时候也成为才华比拼的道具。
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对对联,经常和清朝的大才子纪晓岚切磋,由此也留下了很多佳话。
据说,有一次乾隆微服私访,带着文武百官出行,到了午时吃饭的时候,抬头一眼看见了有个叫“天然居”的酒楼,忽然灵感迸发,想出了一个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幅对联妙就妙在词句从左往右读,和从右往左读,正好组成了上联。
并且“客上天然居”正好描摹的是当下众人的行为形态,而“居然天上客”,又雄浑大气,霸气灵刃,实在是一幅好上联。
对于乾隆这个对联,纪晓岚想了很久都没有对上来,只到后来的很多天,他们游玩到河北正定县的大佛寺时,纪晓岚才有感而发对出了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稍有文学基础的人都可以看出,纪晓岚虽然对出了下联,但是下联无论从意境上,还是自然流畅上,都和上联相差很远。
很多年后,有一次纪晓岚回到老家,看到同乡的发小学子时,就给大家讲了他和乾隆对这则对联的故事。
他原本是想在同乡学子跟前炫耀一下,谁知正好有个叫张莲的人听后哈哈大笑,随口说道:“纪晓岚啊纪晓岚,亏你还是大学士呢,这么简单的对联,你竟然对了这么烂的一个下联。”
当大家看向张连时,只见张莲不紧不慢地说出了一个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众人听后无不拍手叫绝。这个下联的意境虽没有乾隆的上联宏大,但是将“云隐寺”和“云游僧”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纪晓岚听后也是十分佩服,由此后世还流传下了一个成语,叫作“不如张连”。
除了这则有趣的对联外,发生在乾隆身上的,还有一则十分有趣的对联趣事。
据记载,乾隆年间一次殿试时,有两位考生无论才学还是应变能力都是出奇的好,不分上下。
这可难倒了乾隆皇帝,不知道该钦定哪一位为状元。如果两位入选,又不符合规定。
乾隆皇帝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出一则对联来定胜负。
于是乾隆出了这样一则上联:“烟锁池塘柳”。当时一位考生听到后,直接就放弃了竞选;另一位考生也是沉思良久,对不上来无奈作罢。
这则对联看似只有简单的5个字,其实却很有讲究。
1、烟锁池塘柳,每个字都是左右偏旁的字组合,且五个不同的偏旁,正好组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
2、烟锁池塘柳,描绘的意境是江南清雨烟岚氤氲着池塘,连柳树都沉醉其间。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一位考生听到后直接就放弃了,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两位考生没有对出下联,后来纪晓岚也曾尝试的对过一个下联:“炮镇海城楼”。
明眼人也是一眼就能看出纪晓岚的这则下联,无论意境上还是音律上和上联相比,相差甚远。
就这样,乾隆的这则上联成了孤联,几百年内都没人对的出来。
一直到了民国,有人在民间的一块石碑上偶然发现了答案:“桃燃锦江堤”。此联一处,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学者们研究之后,一致认为这则下联是几百年来的最佳下联。
他们首先认为其描写的意境“一簇簇桃花盛开,引燃锦江堤岸”,与上联“飘渺烟雾封锁池塘杨柳”很匹配。
另外,“燃”与“锁”对仗工整,仅仅一个“燃”字,就将桃树的繁茂描述的淋漓尽致。
但是这则下联细细品味的话,其实还是差点味道的。上联描述的是一种冷清、孤寂、飘渺的感觉,而下联的意境则过于噪杂。
读者们,关于“烟锁池塘柳的下联”,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