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的五个对称
对联的五个对称
1
对联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之后
,
它吸取了对偶句发展的成果
,
大体上
以律诗的对仗为榜样
,
确立了五个对称的标准
,
即字对、词对、句对、调
对和篇对。关于字对
,
要求配对的两句
,
字数相等
,
字形相异。比如和珅的
两句话:“
面对佳肴
,
你得有牙咬
;
腰缠万贯
,
你得有命花
。”就不合对
联要求,“你得有”三字
,
同字相对。
2
至于词对
,
指的是相对的词语应当属于同一种类。古代讲究把词
语分成天文、地理、人事、器物等类别
,
类别相同相近便可配对。现代
更加科学
,
通常看词语是否同属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虚词
,
来判断
能否配对。有人争论“
端起碗来吃肉
,
放下筷子骂娘
”是否对联。检查
词语
,
“碗来”与“筷子”
,
显然不属于同类。
3
对联的第三个标准是句对。所谓句对,指的是对应的词语,其句
法结构是一样的。有人写了如下两句:“
赏无边风景,应脚能走动;
捡一座金山,需手尚可拿
。”据说这也是和珅说的,问算得上对联吗
其中的“走动”与“可拿”的配对,就不合适。前者是联合结构,后
者是偏正结构。若称作对联,此处就成了硬伤。
4
第四个标准是调对
,
即声调要对称,或者说平仄要协调。一副对
联
,
在对应的节奏点上
,
交替平仄相反
,
念起来便会抑扬顿挫
,
声音动听
,
这
是汉人多年说汉语总结出来的经验。试念一念云南大理的广告词“
风
花雪月地
,
山光水色城
”
,
再念一下调整为“
雪月风花地
,
山光水色城
”
的另外两句
,
反复比较
,
看效果是否不同。
5
篇对是对联的第五个标准。对联也论篇的吗
是的。对联是一种
独立的文学体裁
,
它当然会以一个完整的单位存在着。对联的篇对
,
指的
就是对应双方
,
必须内容相关
,
必须彼此在语意上存在着有机联系
,
不能只
是字词句调的形式上对称。通常“命题求对”所产生的作品
,
很大一部
分,即使形式全对称
,
仍然是缺乏篇对的。
6
对联的第一个标准“字对”里,有所谓不许同字相对。如属对联
修辞需要,比如叠字,则为例外。“
凛凛正气,悠悠苍天
。”
(
河南汤
阴县岳家庙联
)
,不能说它的字对有问题。还有某些复字,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