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的平仄格律要求(十一字联平仄格律)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对联的平仄格律要求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十一字联平仄格律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对联,历史悠久,有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一、平仄和格律
对联如果是五字和七字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限于篇幅不可能讲清五言、七言律诗颔联与腹联的平仄变化,可对照律诗学习、运用)。其它对联比律诗的字句更自由,它可以是四言、六言、八言、九言,乃至十言以上。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互相映照,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朋、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明一件事物,阐明一个道理。
二、注意的问题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由于汉民族语言是以单音为主,文字更是一个个独立的方块汉字,很容易写成整齐的句子,因此,要求在同一幅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能起到整齐美观的作用。如:
万里东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组成的词组。上联的词组是几个字,下联的词组也必须是几个字。如:
遍地一一都藏一一金银一一宝
神州一一尽出一一勤劳一一人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相对 对联的上、下联除词组结构相同,还必须词性一样。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上、下联平仄要相协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编对联时,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读时琅琅上口,使人易有动听之感。例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
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准,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一一西岭一一千秋一一雪
(平) (仄) (平) (仄)
门泊一一东吴一一万里一一船
(仄) (平) (仄) (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由于是双音步,第一字可不细究。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对联中要求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上、下联的内容要互相合作,发生联系,才能很好地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是一幅名联,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知道国事不妙、志士多忧的情状,强调要努力学习、关心国事的高尚情操。这幅对联如果只在字面上下功夫,上、下联内容不能发生有机联系,不管怎样,也不会成为好联。
对联,是人们生活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给人们的实践以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所以,它不只是门上贴的、眼睛看的、嘴上说的,它能让人们在生产、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把它表现的思想变成实际行动,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是,单凭一个问答是不可能把对联的知识讲清楚的,愿和有志于此的平台师友共同学习、提高。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