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联的意境与平仄哪个重要(对联讲座楹联的平仄)

楹联的基本术语 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在系统讲述楹联作法以前,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必须先来介绍一下楹联的基本术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对联的意境与平仄哪个重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的意境与平仄哪个重要

楹联的基本术语

楹联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在系统讲述楹联作法以前,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必须先来介绍一下楹联的基本术语。

1.上联

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上比、上支、出幅等。应用上,如张贴悬挂,其位置应在观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一般应以仄声字结尾。

2.下联

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下比、下支、对幅等。其张贴悬挂位置,应在观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一般应以平声字结尾。

3.全联

包括上、下联。

4.半联

半副对联,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

5.副

楹联以副为计量单位,上、下联合称一副楹联。某些报刊以“付”、“对”、“条”作为楹联的计量单位,都是错误的。

6.言

所谓“对”,是指单句和双句的平仄要相反,尤其是二、四、六(七言)字要相反,如“凉风起天未”,对“君子意如何”。所谓“粘”,是指双句与接下来的单句的平仄要相同,尤其是第二、四、六(七言)字,如“君子意如何”粘“鸿雁几时到”。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虽然很严,但像这样字字合平仄的诗却不多见。实事上,诗人,包括伟大的诗人,写诗时总有突破,总有几个字不合平仄。请看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有五个字不合平仄:“天”字该仄而平,“明”字该仄而平,“竹”字该平而仄,“莲”字该仄而平,“随”字该仄而平。正因为如此,诗歌理论家又提出了放宽平仄要求的理论,容许所谓“一三五不论”,容许有所谓“拗句”。实际上是容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放宽平仄限制。毕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定的平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认为: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联,不过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1]这里讲的是楹联的对仗和节奏与格律诗平仄之异同。事实上。历来的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句子。讲对仗也好、平仄也好、节奏也好,都是就这种五言和七言的句子而言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楹联句式可以从一言而至于八言九言不等。因而,楹联的平仄就不是格律诗的平仄所能包括的了。

在楹联创作中,虽然声律并不就是联律,但却是整个联律一项极为重要的分支,不能不引起一切楹联爱好者与习作者高度重视。有人认为,“马蹄法则”是联律的不二法门,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先生在他的《对联格律·对联谱》(岳麓书社版)中作了简明的阐释: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可以说就是马蹄韵。

他又说: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余先生所叙是一种历来撰联者最常选择的句脚安排,亦即各分句句脚平仄相间,其实,我们认为遵守马蹄法则的楹联当然是格律联,但格律联却并不一定非拘泥于马蹄韵不可。从格律联来说,必须至少恪守如下几条规则:

1.句中平仄必须按近体诗句的规定交替

就以七言为例,有四种句型规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常规,这些句内平仄交替规定是不能错乱的。这样,语句才会产生音节抑扬的错落美。这也是为唐宋诗人的创作实践所证明的。这些句型在五七言短联中用得很普遍,一般都写成律句,有如近体诗中的对仗联。如某候补官除夕门联: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随爆竹来

又如武昌黄鹤楼联: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更无诗

就都是很规矩的七言律句。五字句可以看成是七字句的缩短,只须在七字句型前减两字(一个节奏)就行了。如郑板桥题焦山别峰庵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多句联中的五、七字句一般亦写成律句,如苏轼挽朝云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又如无钖惠山梵音阁联:

八景赛芙蓉,最宜诗酒清谈,远寺疏钟明月夜

九峰环惠麓,绝妙溪山入画,小桥流水夕阳天

如有一副七字句春联,其上联出句“日醒原野莺啼序”,其中的“醒”如读上声,则和“野”两个音步声都是仄声,就犯了“句内声律失替”的错误,所以此句之“醒”应读平声。

2.上联与下联相应词语的平仄必须相反

同样以七言为例,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必须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就必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联:“身似菩提心似镜;云在青山水在瓶。”上联的三个音步声“似”(仄)、“提”(平)、“似”(仄),下联的三个音步声“在”(仄)、“山”(平)、“在”(仄),不是相反,而是全同,这就犯了“上下联声律失对”的错误,就算不上一副好楹联,更不能为初学者法了。

3.上下联的落底字,正格必须是仄起平落

多句联的上下联各分句的句脚字的平仄,都必须相反,尽量依照“马蹄法则”序句。当然也有些特例,如长沙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集古书成语为之,典雅庄重掩盖了联律的不讲究。

4.必须正确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当然是就楹联的五字句和七字句而言,这条要求与格律诗是相同的。有关七言声律略可变动的规定,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是五言,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就是指句子中的单数字的平仄安排可以灵活掌握;而“二四六分明”,就是强调句中的双数字必须严格遵守格律,不能改变。但是讲“一三五不论”与“一三不论”,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所谓有条件,指的是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避免出现“孤平”与“句末三连平”或“句末三连仄”的现象。

“孤平”,指的是在平收的句子中,除韵脚字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这就是犯了“孤平”的错误。因此,在这类句子中,七言的第三字与五言的第一字,都必须按规定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了。如果内容需要非用仄声不可,那么,七言就要在第五字,五言就要在第三字上,想法补救,将仄改为平,这就叫作“拗救”。但是,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因此,在仄收的句子中,不忌孤平,可以“一三五不论”。

又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的第五字,“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都必须保持仄声不变,不然,就犯了“句末三连平”的错误。再如“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字,“平平平仄仄”的第三字,都必须保持平声不变,不然,就犯了“句末三连仄”的错误。

如出于不得已,触犯了“句末三连平”或“句末三连仄”,那么就一定要拗救。拗救的办法是:七言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五言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实际上就是在七言的五、六字与五言的三、四字实行平仄互换,就行了。关于拗救问题,以上所讲的都是单拗单救,还有双拗双救的现象,如:“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上下联都是三字拗、四字救,形成双拗双救。当然,关于拗救是为了让所写的诗与联声律更美,是属于杜甫所云“声律细”的问题了,青年朋友暂可不加深究。

大致说来,第一、楹联要讲平仄;第二、楹联的平仄要求没有格律诗那么严格,五七言短联平仄要求严些,杂言联和两句以上的长联则平仄要求宽些,但各分句句脚平仄要尽量遵守马蹄法则。

,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