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救国的八字对联(谭嗣同自撰对联及他人撰联)

谭嗣同自撰对联及他人撰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通相圃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清·巡抚谭继洵之子。湖南省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府。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各地,吸收新学知识,结交名士。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在湖南协助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1898年8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9月政变发生,被捕入狱,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他从“日新”变化思想出发,抨击封建专制及其纲常名教,提出“革去故,鼎取新”,认为“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具有冲决封建网罗的斗争精神。他继承王夫之“道不离器”的观点,认为“道必依于器而后有实用”。并借用当时物理学名词“以太”表示世界本原,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但又把以太的“用”称用“仁”,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把佛教思想奉为真理,还主张“吾贵知,不贵行”、“贵中和”等。能诗,所作富有爱国精神,风格雄健。联语多有诗意,人称“隽才”。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撰题联】

家无儋石;

气雄万夫。

——谭嗣同自题北京居室莽苍苍斋

(此联题北京寓所“莽苍苍斋”。上联“儋石”,“儋”通“担”,指少量米粟。上联谓其资财不富,不屑治理家产。化用《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下联“气”,指浩然之气。联语奇峰突起,一语宕开千层浪,生活虽清贫却有常人难比的英雄气慨,爱国志士之胆识豪气跃然纸上。联语豪爽明快,恢宏豪迈,以致康有为一见大为惊奇,称它“露圭角而无静穆之致”。其意即如纯洁的美玉,有棱有角,锋芒锐利。此联悬于居室,可想见作者时时警示自己的苦心。)

云声雁天夕;

雨梦蚁堂秋。

——谭嗣同佚题

大陆龙方蛰;

中原鹿正肥。

——谭嗣同某年自撰春联

与天相保无穷极;

积学所致非鬼神。

——谭嗣同集急就篇句

鸠妇雨添三月翠;

鼠姑风裹一亭香。

——谭嗣同题甘肃省兰州憩园天香亭

夕阳山色横危槛;

夜雨河声上小楼。

——谭嗣同题夕佳楼

一朝马革裹尸日;

绝胜牛衣对泣时。

——谭嗣同自题寓所文房

(这是谭嗣同自撰的书房联。联语足见其胸怀大志,然而此联竟为谶[chen4]语,谭嗣同为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而罹难。面对此联,想起谭之境遇,真令人感叹不止。)

视尔梦梦,天胡此醉;

于时处处,人亦有言。

——谭嗣同某作集句联

画里移舟,鸥边就梦;

锐中人影,衣上天香。

——谭嗣同集句题秦淮画舫

揽湖海英雄,力维时局;

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

——谭嗣同题湖南省长沙时务学堂

(谭嗣同是创建时务学堂的发起人之一。1897年,谭嗣同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创立长沙时务学堂,并撰此联以贺。上联既是寄望于莘莘学子,更是对在学堂讲学、任教的改革维新派杰出人物的赞誉,“揽”,意招致。以“湖海英雄”波涌浪险喻其力挽狂澜,自有“力维时局”的英雄本色。下联“勖”,谓勉励。以“沅湘子弟”称前来学堂就读的有志青年,愿他们齐心协力“共赞中兴”,也能成为“胡海英雄”。此由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后继英才的殷切期望,这也表明了作者兴学的宗旨、育人的目标。此联豪气凛然,情意真切,具有雄浑劲健的阳刚之美,催人奋进!)

时务学堂在湖南省长沙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旨在培养学通中外的新人才,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成立仅数月,即受到顽固士绅的攻击,被迫停办。戊戌变法失败后,学堂被改为求实书院。辛亥革命后,曾任学堂中文总教习的梁启超,亲书“湖南时务学堂旧址”八字,并刻石留念。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

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

——谭嗣同题先仲兄谭嗣襄墓

(谭嗣同仲兄嗣襄,字泗生,早慧,初就傅,以“海阔龙吟壮”命对,即应声曰:“天空鸟路宽。”能诗,尤究心经世学,“与客谈天下事,终日不倦。”1888年至台湾,谒唐景崧、刘铭传,即委榷凤山县盐税。当道深赏其才,遂改委台南府盐务。不幸,遂患疾卒,享年33岁。“恨血”,语出李贺《秋来》诗:“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鲍家诗。南朝宋鲍照的诗。土中碧,谓化为碧玉。此用周代苌弘被杀后埋土中三年成碧的典故。上联是说,恨血入土千年必不泯灭。“表阡”,即阡表,指墓碑。下联是说,空山里的片石,有如在等待着后人为死者刻字立碑。上联用典,下联写景;全联哀悼死者不朽。)

人影境中,被一片花光围住;

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

——谭嗣同题甘肃省兰州憩园四照亭

(1877年[光绪三年],谭嗣同之父谭继洵补甘肃巩故意阶道,谭嗣同数赴兰州,上联及其他一些联语均作于此时。憩园在其父官署内,有四照亭、天香亭等建筑;有牡丹数十株,高或过屋,林亭之胜夐绝一时。此联为憩园写实之作。)

天女姝丽,皆于五欲善行方便;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

——谭嗣同集华业句题秦淮水榭

人在有情天,得此群山,暂舍事事;

生岂无怀世,每当九日,亦自欣欣。

——谭嗣同自题谭宅远遗堂

(谭嗣同取陶渊明诗“远我遗世情”句,命名其堂“远遗”,并自为此联相悬。“事事”,指各事。“怀世”,谓留恋世事。“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欣笏”,喜乐自得的样子。谭嗣同生怀世事,积极乐观,大有作为;惜被屠戮,实可哀也。)

身是六朝人,依然乐府江山,谁数匆匆后来事?

家临九江水,为忆洞庭烟雨,可怜惘惘昔年游。

——谭嗣同题江苏省南京莫愁湖

何况到而今,即早生盛世唐虞,不过及身观梦幻;

明知终一散,剩片刻当场傀儡,自将苦口入笙歌。

——谭嗣同题某戏台

【谭嗣同贺赠联】

解字九千三百;

坐席五十余重。

——谭嗣同赠元征

皇皇思作众生眼;

板板知为上帝形。

——谭嗣同赠唐才常

(作者与唐才常11岁时订交,并同受学于浏阳名学者欧阳中鹄,关系极为密切,因有此联。“皇皇”,匆忙的样子,同遑遑。“众生”,佛教名词。意指众多有生命的,包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6种。谭氏喜用佛、孔、耶三教经典入诗入联,此为一证。“板板”,谓邪僻、不正常。《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上帝违反常道,变化多端,下方之民,忧苦难言。]“上帝”,《诗经》用它喻周王;此指封建专制主义。此联是说,我们匆匆忙忙,为的是要作众生的眼睛,使之正确认识众生之大弊:有我之见[“有我之见存,则因私利而生计较,因计较而生挂碍,因挂碍而生恐怖,驯至一事不敢办,一言不敢发。”——梁启超语];再后变“有我”为“无我”;再后就可以冲决网罗,与变化无常的上帝作斗争了。此联体现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梁启超说,谭氏著《仁学》一书,以公于天下,“为法之灯,为众生之眼,则烈士亦可以无慊于是全世界也夫”。梁氏之说可为此联的注脚。)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啼。

——谭嗣同赠黎桂荪

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定礼决疑,问陶覆之。

——谭嗣同又赠唐才常

(“思纬淹通”,即思理淹通。淹通,谓深彻明达。此赞唐才常思辨能力极强。“羊叔子[221-278]”,西晋大臣,名祜,叔子为其字。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司马代魏后,与他筹划灭吴。后以尚书在仆射督荆州诸军事,长达10年。在位开屯田、储军备,筹划灭吴。后屡请兵,未允诺。“定礼决疑”,议定礼制,解决疑难之事。“陶覆之”,疑指陶安。陶安[1315-1371],明初官吏。博涉经史,授明道书院山长。后入翰林院,为总裁官,率诸儒议定礼制。此联以两位历史人物相比,极赞唐才常既有深彻明达的思辨能力,又有仰贤好问的品质。嗣同有《寄唐绂丞[才常]诗》,首句云:“子真天下好,但觉为人多。”可参读。)

众生相托古禅忍;

万劫其如此智悲。

——谭嗣同赠友人

道行孤乘莽眇鸟;

声疑同订盱呼乌。

——谭嗣同赠刘淞芙

去天尺五城南社;

如月之初江夏黄。

——谭嗣同赠黄颖初

为人竖起脊梁铁;

把卷撑开眼海银。

——谭嗣同戊戌年北上留别内子

(道光年间,陈昌齐曾有“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一联,作者读后,加以化用,成为此联,读来颇觉英气逼人。联前有序云:“戊戌四月初三日,余治游,忆与内子[妻子]李君为婚在癸未四月初三日,恰一十五年。颂述嘉德,亦复欢然……但愿更求精进,自度度人,双修福慧。”还有诗一首,末二句云:“十五年来同学道,养亲抚侄赖君贤。”此联既勉励妻子,又鞭策自己,他也人如其联,是一位“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的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应当做格言联看。“脊梁铁”,即铁脊梁。《景德传灯录·宣鉴禅师》:“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拗不折。”上联意谓为人要正直,要有骨气,不向邪恶屈服,若使脊梁骨如铁,则刚正不阿。“把卷”,指看书。“海银”,即银海,道家谓目为银海,以银喻明亮清楚,言读书之益。下联意谓不要死读书,要一边读书,一边观察世界,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既有爱国热忱,又有真知灼见的有志者。)

辘轳一转一回顾;

多罗三藐三菩提。

——谭嗣同赠友人

此日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利;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谭嗣同赠吴筱山

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供者剑;

所谓粗块大脔,奄有陈亮之文。

——谭嗣同赠黄方舟[黄凤岐]

谭嗣同绝命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临刑绝命词

(谭嗣同早年即抱爱国之志,自号“壮飞”。以后献身维新变法。临刑前的《绝命词》足见其人一身豪气,胆略过人。壮心熔铸于平日,得力于信仰。壮哉!)

【谭嗣同撰挽联】

恨血千年,秋后愁闻唱诗鬼;

空山片石,苍然如待表阡人。

——谭嗣同挽历代孤坟野鬼

(这是一副祭祀历代孤坟“野鬼”的挽联。上联意谓,怨恨的血泪流了千年,到了秋后不忍听闻这些鬼魂倾诉的悲歌。秋后,指农历七月半,旧时民俗,这天家家祭奠祖先,并在郊外祭祀。下联意谓空旷山峦上的片片岩石,苍白地立在那里,犹如等待有人来将它当做历代鬼魂的墓碑。表阡,指墓碑。“表阡人”,指立墓碑的人。)

魂气无不之,人因季札思观葬;

华阳渺何许,鹤到林逋更合铭。

——谭嗣同哀吴樵

(吴樵[1866-1897],字铁樵,四川省达县人。“铁樵于学,无所不窥”,既懂农学,又精数学、矿学,人谓“通人”。生前曾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治矿。谭嗣同偶遇于京师。片言即合,有若夙契。铁樵连误服药而死。谭嗣同经世心切。求人心切,偶得此才,欢欣异常;现在又突然失掉了,其悲哀更为异常,遂写此联以寄哀思。此联原有序文曰:“达县吴樵死于湖北,其父季清先生,知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因葬诸西湖之人……梁启超称“斯人之夭,一国之不幸也。”“季札”,即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季子,以多闻著称,历聘鲁、齐、郑、卫、普等国。“华阳”,古地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何许”,谓何处,什么地方。林逋[967-1028]:宋朝钱塘人,工诗,隐居古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旧时称梅妻鹤子。此联以季札相比,因其多闻;以林逋相及,因其地与死者葬地相同,且林氏有其美名。作者善以古人写今人,由此联可见一斑。)

西域传是兰台一家之书,县度纪师程,铭石还应迈前古;

东汉人行举主三年元服,深知惭荐剡,酒绵何止为亲情。

——谭嗣同挽刘锦棠

(刘锦棠[1844-1894],湖南省湘乡人。曾随刘松山转战各地,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后随左宗棠赴新疆,大败阿古柏叛军。新疆建省,任首任新疆巡抚,卒于任期任所。)

【挽谭嗣同联】

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保尤,尚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

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谭嗣同等六君子

(1897年戊戌政变后,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康有为亡命海外,特撰此联挽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上联以历史上惨遭杀害的比干、岳飞、方孝孺[正学]为喻,对“戊戌六君子”的罹难深表哀痛。下联用东汉宦官专权迫害诸儒、魏晋间竹林七贤因清谈多遭迫害事,抨击慈禧及其“后党”残害忠良。春秋吴国重臣子胥被诬赐死时说:“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联末“悬睛”即用此典,指出清政府杀害志在挽救它的“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志士,必将招致灭顶之灾的惩罚。[详释见下《康有为挽谭嗣同》之联释])

逄比孤忠,岳于惨狱,昔人尚尔,于汝何尤,朝局总难言,当偕孝孺先生,奋舌问成王安在?

汉唐党祸,魏晋清流,自古维昭,而今犹烈,海疆正多事,应共子胥相国,抉目看越寇飞来。

——康有为挽谭嗣同

上联“逄比”,逄,指逄安[?-27])。逄字少子,汉东莞[今山东省沂水县]人。赤眉军将领之一。赤眉败,降刘秀不久被杀。比,指比干,殷纣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剖其心而死。“孤忠”,谓忠心耿耿,而不得支持。“岳于惨狱”,指岳飞、于谦被诬陷下狱被杀事。“何尤”,谓什么怨恨。“孝孺先生”,即方教孺[1357-1402],明浙江省宁海人。建文时任侍讲学士,朝廷诏檄多出其手。燕王朱棣起兵,入京师,命教孺起草即位诏,孝孺不从,遂被杀。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达847人。“成王安在”,方孝孺责问成祖的话。孝孺把自己比作周公,把自己保的被废弃的皇帝建文帝比作周成王。下联“汉唐党祸”,汉朝党祸,东汉桓帝时,大臣李膺、陈蕃等结交太学生反对宦官专权,宦官诬他们结党诽谤朝廷。李膺等被捕入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立,外戚窦武执政,李、陈均被起用,遂谋诛宦官失败。李死于狱中,陈被杀,其他党人死者百余人,受诬致死、徙、废、禁又六七百人。唐朝党祸,指持续40年的“牛李党争”。元和三年因牛僧孺对策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牛累官至户部、同平章事;文宗时还朝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武宗时,李吉甫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为循州剌史;宣宗即位,李为牛派所构,贬崖州,不久死。“魏晋清流”,清流,指旧时负有时望的清高的士大夫。魏晋时代政治混乱,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统治,又慑于权势,于是就形成了崇尚老庄、高谈玄理、不管世务和行为荒诞的风气。此类人物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嵇康因不满司马氏而被司马昭所杀。阮籍不满现实,但不评论时事,不臧否人物,以求自全。魏晋清流是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产物。“维昭”,维,句中助词。昭,明显。“子胥相国”,子胥即伍员,春秋时吴国大夫,字子胥,楚人。助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整军经武,国势日盛。吴王夫差败截越,越请和,子胥谏不从。夫差信伯嚭[pi3]谗,迫子胥自杀,子胥对人曰:“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此联引古喻今,抨击时弊,颇中要害;对幅“抉目”云云,至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竟奇中验。谭氏不朽矣,康氏亦不朽矣!此联对仗工稳,词明意达,可称佳作。)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引将去梦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唐才常挽谭嗣同

【题谭嗣同祠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康有为题湖南省浏阳谭嗣同祠

(辛亥革命胜利后,谭嗣同的家乡湖南省浏阳建烈士祠落成。1914年幸免于难的谭的同党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后回国,特撰此联以寄悼念之意,并藉此表露自己提出的“君言立宪”制度不能实现,而又歧路彷徨、无所作为的心情。联语分别将作者和死者的名字嵌入句中,构思奇特,含有双关之意,发人深思。上联第一个“复生”,指谭嗣同,第二个“复生”,指死而复生。联语以哀悼语气的陈述句,为失去“复生”这样杰出的人才而感到无比的痛惜。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联语以感慨悲叹的疑问句,对自己的行为作了坦率的自责。此联形式别开一面,手法巧妙,采用重词法与一词多义现象相结合的技巧,而尤显得自然浑成。联语感情真挚深沉,既有警世的发问,又有醒世的反思,确属佳作。)

1945年11月18日作于陕西延安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抗战期间,陈嘉庚从国外回国,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捐钱捐物支持抗战。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18日,陈嘉庚冲破重重阻力,安全返回新加坡。重庆的棠美校友会、厦门大学校友会等十个团体,五百多人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送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单条,这是对陈嘉庚的历史性评价。

此联录自顾平旦、常江、曾宝泉主编的《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2月版第 527页。

毛泽东与陈嘉庚

注释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今属厦门市)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1910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任福建保安会会长。1913~192O年,先后在集美创办中小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进行救国活动。1938年在新加坡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任主席。后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南侨回忆录》、《住屋与卫生》等。

毛泽东与陈嘉庚、庄明理在中南海

赏析

陈嘉庚一生引种橡胶、经营制造业、航运业等达30余年,为侨居地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在集美、厦门、闽南、新加坡先后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如在集美办有男女小学和幼儿园、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村、国学专门和水产商航专科学校。还创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村试验场和教育推广部。在厦门办有厦门大学。在闽南,倡办和补助了两所中学和70多所小学。在新加坡,办有道南小学、南洋华侨中学、南洋师范及水产航海等学校。陈嘉庚一生俭朴、不计个人私利,为民族的兴旺,将个人收入用于办学的就达1000多万元。

陈嘉庚在重庆在重庆

1940年春,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陈嘉庚满意。蒋介石如此重视陈嘉庚,那是有原因的。

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抗战开始后,他作为“南洋华侨总会”主席,负责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工作。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广大侨胞每个月都向国内捐钱捐物。三年以来,广大华侨通过总会,共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多“国币”的款项,物资无数,蒋介石把陈嘉庚当成了财神。

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建成后,司机和修理工奇缺。陈嘉庚登高一呼,3000多名华侨青年挥别亲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奔忙在滇缅公路,抢运军需物资。可以说,没有陈嘉庚和广大华侨,抗战的胜利也许要推迟一些时日的。

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精神,国民政府成立了阵容庞大的欢迎委员会,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侨委会等20多个党政军重要部门组成,迎接陈嘉庚的到来,规模简直是空前的的。在国民党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蒋介石特批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资金,其中光宴请费用就达8万元。根据中国价格史资料推算,当时这笔钱能买800头牛!按现价计算能达到1000万元,令人瞠目。

陈嘉庚先生在延安受到各界群众欢迎

结果,陈嘉庚在重庆的60多天里,正事没时间去做,每天被迫在各种宴会中疲于奔命。但不管什么山珍海味,陈嘉庚还是食不甘味,一口也咽不下去,他知道大敌当前的中国是多么缺钱。但是他没想到,“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竟是战时首都大小官员的常态,这让陈嘉庚异常反感和痛苦:这样的政府能领导全民共赴国难吗?民族复兴还有希望吗?

“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重庆让他感到窒息,到滇缅公路看望过侨胞的子弟后,尽管蒋介石不高兴,陈嘉庚还是决定奔赴传说中的延安,他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看到阳光普照的延安,陈嘉庚“如拨云雾见青天”,心情一下子就灿烂起来了。

1940年6月1日晚,毛泽东设宴款待陈嘉庚。延安比不得重庆,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宴会大厅,也没有价值连城的山珍海味。这次宴请是在露天举办的,就设在毛泽东的窑洞外。餐桌更是特别,一张大桌面搭在破旧的小方桌上,桌面坑坑洼洼,铺就了几张旧报纸遮丑。吃的是毛泽东自家菜园子里种的大白菜、豆角,最讲究的不过是每人一碗鸡汤,还是汤多肉少。

毛泽东恳请客人谅解,说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至于鸡汤,毛泽东如此解释:“这是邻居大娘家唯一的一只鸡,正下着蛋呢,她听说我贵客临门,悄悄宰了送来的。”

陈嘉庚一听,差点落泪。身居山沟的共产党质朴廉洁,官民关系水乳交融,还有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些跟重庆的腐朽堕落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回到重庆,精神焕发的陈嘉庚马上召开记者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全国人民:延安让我“如拨云雾见青天”,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为我大中华民族庆幸!”从此陈嘉庚与国民党分道扬镳。后来,南洋华侨的巨额捐献不再给国民党,而是源源不绝地流向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其中包括中央领导层使用的福特轿车。

此前,因为国民党是“正统”,又值大敌当前,陈嘉庚一直是坚定的拥蒋派。陈嘉庚的转变重创了国民党的合法性,蒋介石大为震惊、恼火,深感耻辱。他一辈子也想不通: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打我的脸?为什么去了一趟延安,就变了一个人?共产党到底用什么“买通”了陈嘉庚?

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蒋介石当然不会明白,东拼西凑的一顿农家饭,怎么会有如此功效。他不知道也不理解,共产党一个攻无不克的传家法宝,竟是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宝藏,蕴含着人心向背的密码,根本不能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

蒋介石八万饕餮宴不抵毛泽东一桌农家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重庆的挥金如土,暴露了他们的愚顽落伍,暮气沉沉,走向没落;延安则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的青春活力和精神魅力熠熠生辉。两相对照,陈嘉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样,不可能有第二种选择。

陈嘉庚在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言

陈嘉庚具有可贵的民族气节。他一扫民族资本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硬骨头精神同垄断资本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从1923年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直至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一直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募集巨款援助祖国抗战,并与日寇及汉奸卖国贼、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陈嘉庚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心,富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青年时代就对清廷的腐败无能深恶痛绝,尽其国民天职,积极支持孙中山推翻清廷的斗争。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3月,他不顾蒋介石的吹捧、拉拢、威胁、造谣、打击,亲赴延安考察,明辨是非,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坚定地跟中国共产党走。

陈嘉庚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嘉庚全力投身到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直至最后一息。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集中地反映了华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维护祖国独立,争取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其伟业永垂青史,光辉永照千秋,高风亮节永留人间,是全体爱国华侨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陈嘉庚的伟大事业、民族气节、政治远见的确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堪称“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给其如此之高的评价,他当之无愧。

陕西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杨叔吉先生

作者 吴海强

2020年春,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随着春运的人流由武汉蔓延全国,一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国打响,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人们赋予他们“最美逆行者”的称号。由此,我不免想起了陕西公共卫生事业的先驱,一代名医杨叔吉先生。

杨叔吉

杨叔吉(1884—1966),名鹤庆,字叔吉,华州龙潭堡人,著名教育家杨松轩先生之弟。

杨叔吉是辛亥革命陕西早期的活动家。他少时从其家兄杨松轩读书,后入泾阳味经书院和三原宏道学堂,再赴上海理科专修学校求学。他痛恨清廷腐败,追求科学和民主,从而产生革命思想。因此在上海理科专修学校肄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受东京同盟会指派曾为广州起义备运军火,是胡汉民、于右任的同学和同志。辛亥革命爆发,他中断学业应陕西革命党人井勿幕之邀回国投身陕西反清起义。在起义中他负责龙驹寨电报事务,赴商州修复西安至武昌的通信线路,恢复了西安与起义策源地的联系;他还曾担任起义军炸弹队管带兼二十二标二营管带,率领义师与清兵作战,守护城防保障了起义成功,可谓功勋卓著的辛亥志士。南北议和后,他抛却功名,再次赴日本入千叶医学院就读,毕业后投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终老一生,在陕西卫生界声望极高。

1931年杨虎城主持陕西政务,他应杨虎城之聘,回到陕西,担任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医处处长,陕西省政府参议、十八陆军医院院长、省防疫处处长、省卫生处处长等职。

1932年(民国21年),烈性传染病霍乱(当时人称“虎烈拉”)席卷陕西省。疫情6月初由潼关传入,在关中各县迅速蔓延,最终波及陕北、陕南各县,全省死亡20万余人,关中疫情最早、最重。村民早上染病,下午死亡,村村动哭声,无人埋尸首,棺木价暴涨。华县属重灾区,患者人数达9318人,死亡6422人。这次霍乱大流行历经4个多月,到年底才始渐消失。

1932年7月1日,陕西省成立防治虎疫(霍乱)委员会,专管全省防治事宜。11月11日成立陕西防疫处,杨叔吉临危受命担任处长,主管全省防疫、治病工作。在严峻的霍乱疫情面前,他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做了大量工作。他不顾家中横祸,本人重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医卫人员进入疫区开展宣传教育、强制接种、消杀隔离、预防治疗等工作,控制了瘟疫向周边省份蔓延。旧社会医疗水平落后,在瘟疫面前,人们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正是由于有杨叔吉这样的苍生大医,才让瘟疫中的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得到了救治的机会。

疫情结束后,杨叔吉兼任陕西省卫生处长,开始主持推动陕西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面对当时全省大多数县都缺乏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他积极组织各县卫生院的建设,经过努力,多方筹措资金,给全省90%的县、市建起卫生院,有的还建立了妇幼院、产院。华县国民党县政府于1934年成立卫生院,开展卫生行政管理,设立专项经费,配备卫生人员。1937年华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专事研究、调查统计各地霍乱发病情况,散发防疫宣传品、免费注射预防药物,逐渐控制了县境内霍乱的蔓延。建国后,县境内霍乱再未发病。

杨叔吉担任中国红十字会陕西分会理事长时,创建了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面对当时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西药全靠进口的局面,他创建了华西化学制药厂出任董事长。为了帮助受鸦片危害的民众脱离毒品,他研究解毒方案,举办陕西戒毒院并担任院长。为了普及医学教育,他团结同行创办了西京医药杂志,进行医学普及工作。并先后著《内科看护学总论》、《卫生防疫常识》、《健康教育》等20多部医学专著和医学科普读物。时任国民党检察院院长于右任为他欣然题赠:“医病医心医身,救人救世救国”,对他为医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高度赞赏。

在抗日战争中,杨叔吉出任国民党军政部十八陆军医院院长,组织战地抢救,亲自主刀手术,精心医治伤员,使不计其数的伤病员获得康复,重返前线杀敌立功,受到抗日官兵的爱戴和百姓赞扬。第一分院四站的310名伤兵,从于右任给他的题联“医病医心医身,救人救世救国”中提炼出“医国医人”四字,刻制成匾,在1938年元旦赠给杨叔吉先生,这是对杨先生的中肯褒奖。

第十八陆军军医院第一分院全体伤病员给杨叔吉的赠匾,上书“医国医人”

1944年,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杨叔吉辞去所有职务,从事社会防疫工作,在家乡华县创办咸林医院,于右任先生曾亲写“医病、医心;救世、救国”对联相赠。解放前夕,他归家务农。

全国解放后,杨叔吉又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先后担任陕西防痨协会卫生顾问、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195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柏林参加国际结核病学术会议,并考察东欧防疫,回国后参与编著了国家防疫规划,为开创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他代表陕西省医卫系统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新中国消灭了霍乱、天花、麻风、血吸虫等传染病,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了充分保证。我们国家现在拥有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和现代化的医疗手段,相信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坚强奋战,我们一定会取得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