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民间故事对联里的姻缘)
民间故事:新人结婚,才子送对联“祝福”,夫妻看后又羞又恼 恭喜新人结婚的祝福语都有哪些
文 |淩轩
编辑 | 淩轩
●—? 前言 ?—●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之一,春节、新婚、丧葬都是广泛运用的场所。
清朝,一对新婚夫妇在大婚当日,收到了一副对联。两人看过后脸色大变,羞愤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风流往事 ?—●
清朝,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已经到达顶峰,百姓需要严格遵循“三纲五常”,女子也必须遵循“三从四德”。
在礼教如此森严的时期,吕府却出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姑娘。
吕姑娘出生于一个富家大户,是家里唯一的女儿,被全家宠上了天。
吕姑娘从小接受最为正统的儒家教育。琴棋书画,女红刺绣,茶道插花,所有姑娘家一个学的东西样样精通。
可就是这样一位如花似玉,冰雪聪颖的小姑娘却生出了一颗背离世俗的心。
由于家人的过度宠溺,吕姑娘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子。家里所有人,没有人能够忤逆她的想法,包括爹娘。
吕姑娘性格暴戾,仆人做的事稍不如意,非打即骂。
吕姑娘看下人照顾自己屋子里的盆栽时,浇水、施肥、修剪枝丫,觉得非常有趣,便嚷嚷着也要尝试。
仆人们哪里敢违抗这位姑娘的意愿,就把水壶给她了。
可吕姑娘小心翼翼地给花浇水,水洒了一地,但玩得很开心。
玩够了,她又催着仆人给她端一杯茶来。
仆人听到吕姑娘催促,心里惊慌不已,生怕自己慢了,惹她生气。着急间,竟忘了地上洒的水。
“哗啦”,杯子碎了,水也洒了一地。仆人赶紧跪地求饶。
吕姑娘气得大声喝骂那个仆人,并命人拉下去重打。
惨叫声持续了很久,直到仆人被打昏了过去,她才叫下人们停手。
吕姑娘不仅性格暴躁,在其他方面也十分荒唐。一般小姑娘看到外男,总是会害羞地躲进房间。
吕姑娘却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长得好看的公子,直盯得对方害羞到躲出吕府。
在她7、8岁的时候,吕老爷的朋友,带着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来吕府做客。吕姑娘听说了,涂脂抹粉一番精心打扮,来到前院。
她悄悄扒着会客厅的门框,眼睛滴溜溜地朝着屋里瞅着。这个公子好生俊俏,面如冠玉,眼若星辰。
不久,客人的公子有事需要独自离开,吕姑娘趁机将人截住,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对方:“公子姓甚名谁,家住何处?”
吓得得这公子支支吾吾,连连后退。
时光飞逝,吕 *** 已经十五岁了,一双桃花眼水汪汪的。面若桃李,唇如朱砂。
吕 *** 仗着家里有钱,在乡里横行霸道,看见俊俏公子就一和他们玩乐、嬉戏。全然没有大家闺秀的仪态。
这一土匪行径使乡亲们怨声载道,大家都知道这吕府姑娘是一个不守妇道的。
声名狼藉的恶果,吕姑娘很快就尝了。姑娘长到一定年纪就要商议嫁人。
可吕姑娘污名在外,即使吕府富甲一方,也没有人愿意上门提亲。
吕老爷和吕姑娘愁得每天觉都睡不着。直到有一天,临乡的徐老爷上门拜访,才给吕家父子俩解了这个大难题。
原来徐府也有一个公子。整日里不学无术、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这眼看着要到成婚年纪了,却娶不到媳妇。
这个徐公子上学的时候就不爱读书。逃学打架,上房揭瓦是常事,欺负小姑娘是他更大的乐趣。
十三四岁的时候,他就背着家里偷偷去青楼,喝花酒,认识了青楼里的许多姑娘。
私塾阶段测试,他在青楼;夫子找到了家里,他在青楼;科举童生考试当天,他还在青楼。
徐老爷不知打了这个逆子多少回,可依然无济于事。
整日眠花醉柳的徐公子一事无成,没有人愿意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浪子。
徐老爷发愁间,突然想起临乡的吕府 *** ,好像和自家儿子情况相似。干脆就给吕府递了拜帖。
吕府老爷正愁自己女儿的婚事,听闻徐府老爷拜访,喜出望外。两人料到自家那个逆子,是泣涕涟涟,相见恨晚。
两人一拍即合,不如干脆就喜结连理,结成亲家吧。
●—? 绝妙的对联 ?—●
吕府和徐府的婚礼办得极为盛大。两家虽然痛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但依然将他们看作掌上明珠。
吕府为吕姑娘置办了十里红妆,徐公子也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八抬大轿迎娶吕姑娘。
徐公子原本对迎娶声名狼藉的吕姑娘,还心有不满。后来听说吕姑娘貌若天仙,这才同意了。
婚礼现场,徐吕两家邀请了很多乡亲来参加两人的婚礼。
来参加婚礼的乡亲们也非常高兴。尤其是当地所在乡的百姓们:花名远扬的吕姑娘终于嫁人了,希望他以后能够恪守妇道吧。
正在这时,乡里一个秀才献上了一副对联,作为两人的新婚贺礼。
徐老爷非常高兴,因为这个秀才在十里八乡都远近闻名,是个有名的大才子。
只是这位秀才平日里最恨,为富不仁的豪绅,怎么今日会给自己送礼?
徐公子收到秀才的礼物,得意洋洋,在所有宾客的面前就打开了对联。
满座宾客看了对联,哄堂大笑,连声称赞这对联写得绝。
徐公子一听大家都在嘲笑,转过身去看,顿时羞得满面通红。
原来这对联写的是:吕府姑娘,下口大于上口;徐家公子,邪人多过正人。
为什么这府对联,会惹得人哄堂大笑呢?原来里面暗藏玄机。
首先是上联:“吕府姑娘,下口大于上口”。下面的“口”大,上面的“口”小,正好合成一个“吕”字,正好代指吕府姑娘。
再来看下联:“徐家公子,邪人多过正人”这个“徐”的偏旁是双人旁,正好是两个斜着的人,寓指两个作风不正的人结为连理。
同时也表明了这两家家风不正,才养出了如此无视礼法的儿女。
实际上,古代民间流传的有趣对联还有很多。
清朝时期,有一位才子去逛青楼,与青楼里的一位美人打得火热。结束后,美人请他为自己的门前写一副对联。
才子思虑片刻,写下:今有璞玉于此,吾岂匏瓜也哉。
美人看了,掩口嬉笑。
才子向美人解释:“小生的这副对联可是有典故的。
上联取自《孟子》,是在赞美 *** 您就像一块璞玉,天生丽质,细细雕琢就更美了。”
当然,逛青楼在古代虽然不是禁止绝对不能做的事,但同现在一样,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尤其是才子这种拿着圣人语录,行不当之事,更是应该谴责。
而是被丈夫抛弃在家中的妻子,更是只能独守空房直至天明。
●—? 浪子回头 ?—●
《梦华录》中有一句“半点朱唇万人尝,怎配我这状元郎”,令多少人恨透了这个渣男,又对女子痴情的错付唏嘘不已。
“半点朱唇万人尝”实际上是清朝一座青楼的对联。
乾隆虽然为了家国人民,忙于公务。但他十分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每天下午两点以后,就是他的休闲时间。
一天下午,他带着宠臣出宫闲逛。突然发现经过的一座奇怪的青楼。
这座青楼只有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
下联是什么,青楼却没有写。乾隆心里纳闷,就派手下人去询问。
原来这家青楼想了一个营销手段,刻意只出上联,却不写下联,就是为了让来玩的贵客比一比,谁的下联对得更好。
青楼会给胜出的客人五十两银子,并永久使用这副对联。
乾隆一听,来了兴致。他本来就自负才高,平时也时常与大臣们对对子。
他进青楼逛了一圈,看到里面的姑娘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但也有一些女子虽迫于无奈,却还是得扯出甜蜜的笑,讨好客人。
乾隆叹了口气,悠悠念道:半点朱唇万人尝。
楼里的姑娘客人们听到这句下联,又是赞叹,又是感慨。乾隆也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这五十两银子的奖金。
这副对联写尽了青楼女子的悲哀。青楼女子虽然容貌美艳,媚到了骨子里,却不得自由,被迫对着万千恩客强颜欢笑。
当然,乾隆提下联这个故事只是民间流传,真实性并不可考。
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出自一首名为《高凉村妇盼郎归情歌》的诗。
高凉的一位村妇,为了寻找夜不归家的丈夫,深夜出门。
夜深露重,她顶着寒风,终于在一家青楼找到了睡在 *** 身边的丈夫,伤心欲绝,就写下了这首诗劝诫丈夫:
走尽花街和柳巷, 谁知夫在鸡婆床。二八鸡婆巧梳妆 ,洞房夜夜换新郎 。一双玉臂千人枕 ,半点朱唇万客尝 。装成一身娇体态 ,扮做一副假心肠 。迎来送往知多少 ,惯作相思泪两行 。
大致意思是说:我知道夫君喜欢寻花问柳,但心里还是有着一丝丝期望。为了寻他,我走遍了花街柳巷,最终还是无奈地在青楼里看到了他。
夫君啊,你要明白。青楼的女子看着年轻貌美,不过二八年华。又会打扮,又懂情趣。但她们的床边人每天都在换。
那一双纤纤玉臂柔弱无古,却是多少富商恩客的枕头;虽然唇若红樱,可这点胭脂又被多少人尝过?
她们每次见到你,就装出一幅娇弱惹人怜的姿态,嘴里说的都是对你的思念之情。
可这套话语,她们又对多少人说过,装得又有多深情?
夫君啊,千万不要沉溺于青楼的女子,她们的温柔小意都是虚假的。只有家里的妻子才是真心对你,你要尽早回家啊。
这个女子的夫君有没有看过这首诗,谁也不知道。就算看过了,会不会回归家庭,也没有人知道。
但这首诗写尽了不知多少女子的心酸,与迫不得已。
妻子思念丈夫,夜夜垂泪到天明。为了寻夫,她吃了多少的苦,走了多远的路。别人家和和睦睦、欢声笑语;自己家冷冷清清、孤枕到天明。
别人家农忙,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自己家农忙,就要一个人干完所有的活,才能勉强养家糊口。
青楼女子夜夜笙歌,寻欢作乐。戴的是精致的珠钗;涂的是上好的胭脂水粉;穿的是华美的衣裙;
可她们就像落入蛛网虫子,徒劳地在青楼中挣扎,寻不到自己的归宿。
●—? 笔者观点 ?—●
对联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对对子、写诗作曲等,都要用到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在民间普及非常广。民间也诞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对联故事。
它们大都反应了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有讽刺贪官的、有抨击富商的、也有纯粹庆祝某个事件的。
到了现在,对联更是随处可见。新房建成时要提对联、老人大寿时会送对联、远行出差是也会在车上贴保平安的对联。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对联文化是其中的精髓。对于这种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
民间故事书对联 关于千山千水千才子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