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皇帝出一对联谁对谁当状元,众人直摇头,路边一乞丐立马说 我来

说起大清,出名的皇帝不少,大部分都是以优异的治国之能和功绩而名留千古,但是,其中有一个特别的皇帝,除了治国的能力很大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作诗能力,几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诗》。不错,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帝。

他的一生没事就喜欢写诗,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是,据史料中记载就超过了一万首之多。甚至,在乾隆生命的最后一年,他骄傲的宣称:“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从这就能看出他有多狂妄。

例如,互联网上长期流传着一些所谓的乾隆诗作,被视为其水平低劣的明证: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落入梅花都不见。

远看城墙齿锯锯,近看城墙锯锯齿。

若把城墙倒过来,上边不锯下面锯。”

除此之外,他还非常喜欢对对联,因为这个爱好,他底下的大臣们对于对对联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乾隆就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考验大臣们的文化水平。

在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间里,国家所尊崇的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于是,在这种主旨思想的影响之下,儒生的地位在人们眼里很是崇高。统治者们对于文治很是重视,于是,自隋朝开始就有了科举制度,将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作为适不适合做官的依据。

官身与平头百姓的区别在那个年代不是一般的大,就好像,从一般人家变成了富豪,所以,人们挤破了头都想要进入官场。对于他们来说,若是当了官,有了功名,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是了不得的大事。

也正是因为官职的重要性,朝廷对于科举很是重视,一般来说,三年可以考一次科举,还要一关关得过,一个人辛辛苦苦学习了好几十年,考了好几十次都不一定能考上。因为,在这种科举考试的大军中,那才是真正的过五关斩六将,这和现在的高考相比都要难得多。

官府可不会扩招,而且,就算是考上了,也不一定就能当上官,除非数一数二的排名,要不然就得等。过程之艰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在乾隆年代,就有这么个幸运儿,并没有经过这些艰难过程,就成功当了状元。此人是一个小乞丐,给他这份幸运的是乾隆的一个对子。

乾隆除了喜欢吟诗作赋对对子之外,还喜欢微服出宫,体察民情,说白了,其实也就是喜欢瞎逛。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他穿着常服,身边带着随从招摇过市。

有一天,乾隆又乔装打扮到了民间,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情形,就有感而发,想到了一条上联来让身边的大臣对:“一条大道通南北。”大臣们先不说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就算是真的有,对的是不是合乾隆的心意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个个抓耳挠腮,没人出来对下联。但是,这不重要,大臣们眼力活儿,也没忘了恭维乾隆一番。也就是在此时,一个正在乞讨的小乞丐走进了,大声说:“不就是一个对联吗,我可以对上来。”

乾隆身边的大臣一见小乞丐一身脏兮兮的,生怕他冲撞了皇帝,连忙出言驱赶,对于他的话根本不屑一顾。小乞丐却很是自信,怎么赶都不走。乾隆心情好,又见着小孩一脸自信,也就来了兴致,就对他说:“你若是真能对上来,我就赐你个状元当当。”

小乞丐很是高兴,再三确认之下,就指了指两边的店铺,说:“很简单,下联就在这两家店铺里。”众位大臣,甚至是出题的乾隆都一脸不解,看了好一会儿也没看出个究竟。小乞丐也没卖关子,直接对出了下联:“两边小店卖东西。”

乾隆听了,连声称好,很是满意小乞丐的答案。可是,旁边看热闹的人却不肯相信这个小乞丐能对上来,就起哄说是误打误撞,不可信。

于是,乾隆兴致上来了,就又出了一个上联,问小乞丐可不可以对上来,小乞丐也不在意,张口就来。这下子由不得别人不信了,乾隆更是对小乞丐连声称赞。自来,皇帝因为身份原因,都号称金口玉言,所以,作出的承诺都不能违背。

于是,乾隆帝果然按照他之前的承诺,亲口赐了他一个状元的功名。之后,这个神童乞丐的故事一时间被人们传颂,一时间成为了当时的传奇。当然,这个故事还是虚构的成分居多,乾隆就算微服出巡也不会这么大摇大摆,并且,状元之位并非儿戏。

早年有一部影视剧名为《九岁县太爷》,其中,所演绎的这个九岁的对对子小神童,就是通过为皇上对了个对联才得以在那么小的年纪当上了人人羡慕的县太爷,开始了其颇为传奇的一生。但是,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九岁县太爷我不知道,11岁的宰相我知道还是有的,甘罗拜相才11岁,古人貌似一般都是按虚岁算的,或许,11岁就是10岁也不一定呢。

参考资料:

『《九岁县太爷》、《乾隆诗文》、《中国的对联文化》』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