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百家姓排名的由来(百家姓姓氏对联)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祁(Qí)
举才为国凭贤德;
守孝居庐见兔乌。 上联典指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公元前620-前545年),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去剧职,就闲官,基本不过问政事。祁奚在位约六十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后请求告老,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他的职务。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从此,祁奚荐贤便成为千古美谈。 下联典指北宋祁暐(生卒年不详),字坦之,莱州胶水人。淳化三年进士,历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天禧年间官为州知州,其间母亲去世,他将母亲安葬在州城南,祁暐已经解官,就在墓侧筑小屋,号泣守护,素食六年,掉了两根脚趾头。有白乌白兔来,盘绕于墓侧。令人奇怪,绘形绘色的传说。皇帝知道这件事后,下诏表彰他的美德,并赐帛三十匹、粟三十石,令长吏每月存问。
毛(Máo)
盛典五洲留绝响;
诗经六义赖宗公。
上联典指开国大典
下联典指秦汉之际著名注经、易学者毛亨、毛苌父子,开创古诗学的“毛诗学”。毛亨(生卒年不详),战国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秦始皇时期为避难而从鲁国隐居于武垣县(今沧州市河间市),入籍河间,遂成本地人。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曾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以授侄子毛苌(生卒年不详),故世人称之“大毛公”。毛苌,西汉赵(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人,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世称“小毛公”。古时有四家为《诗经》作注。齐、鲁、韩三家,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都是今文诗,而毛诗是古文诗,所以说毛诗更为接近原本。三家诗虽然在汉武帝时代被立为官家正统,但是毛诗通过民间讲学逐渐占据了上风,使得三家从西晋到宋先后失传,现仅存《韩诗外传》六卷。郑玄作笺、孔颖达作疏,成就了《毛诗正义》。
禹(Yǔ)
死守襄垣真勇慨;
官知仁寿自清廉。
上联典指金朝禹显(公元1190-1230年),雁门人。以累次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扼守龙猪谷,夹击蒙古大帅达儿解、按察儿军,追至祁县,收复所经州县。领兵三百人,守襄垣八年,屡拒蒙古军。升权元帅右都监。元师集河朔步骑数千前来攻城,数死不能拔,后因内变,城破被俘,得脱,复被执,不屈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下联典指明代禹祥,陕西临洮人。官四川仁寿知县,处世待人,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
狄(Dí)
唐家兴复凭仁杰;
宋祚延缓仗涅青。
上联典指唐代政治家狄仁杰(公元630-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四个月后,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率军追击突厥兵。以不畏权势著称,又善于识别人才,更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所荐张柬之等数十人,后来都成为名臣。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联典指北宋名将狄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市)人。狄青出身贫寒,从小就胸怀大志,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脸上刺字,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对西夏作战中多次立功,为范仲淹等提拔,由士兵升至大将。范仲淹送给他《左传》,便刻苦读书。皇祐年间为枢密副使,击平侬智高(在南方反宋而立的割据政权大南国“皇帝”),回朝任枢密使。后来仁宗劝他洗去充军时脸上刺的字,但是狄青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因此被称为“面涅将军”。
米(Mǐ)
雍凉声韵乐官老;
父子图书待诏新。
上联典指唐代著名歌唱家米嘉荣,西域米国人。公元806-824年一直活跃在唐代舞台上,其歌唱艺术倾倒京城,并被皇帝赏识,提拔为朝廷供奉(首席乐官)。世人称赞他的演唱能“冲断行云直入天”。他曾在宪宗、穆宗、敬宗三代任供奉,史书上称他为“三朝供奉”。刘禹锡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 好染髭须事后生。”“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刘禹锡在米嘉荣的帮助下,吸收融汇了许多民歌音乐素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体——竹枝词,风格清新,在当时风靡全国。
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应徽宗召,曾官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以及米芾长子米友仁(公元1074-1153年),人称小米,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字元晖,晚号懒拙老人。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贝(Bèi )
襄助文端元史著;
施行惠政运河清。
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贝琼(公元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浙江崇德人。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举明经,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同官李敏卿等称其叙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乡试官。次年,任国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有《清江文集》。
下联典指宋代官员贝钦世(生卒年不详),越州上虞人。知江阴县,有惠政,县有运河久湮,贝钦世欲浚治之,大姓争捐金为助,不逾月而成。
明(Míng)
正史通经修礼乐;
兴师抗暴镇西南。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人明克让(公元525-594年),字弘道,平原鬲(今山东平原北)人。少好儒雅,博涉书史,三礼、礼论,他都深有钻研。天文历法、占卜他也各擅其妙。先在南朝梁作官,梁朝亡后,上长安去北周做官,累迁司调大夫。隋朝帝受禅后,被拜为率更令,进爵为侯,奉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对当朝的史实,他经常发表有见地的议论并予以修正。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帝王记》、《续名僧记》、《文类》、《文集》等。年七十岁。
下联典指元朝末年义军领袖明玉珍(公元1329―1366年),原名瑞,字玉珍,湖广随州(今湖北省随州)人。那时天下乱,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次年,他率乡兵参加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与元兵交战中,眼睛受到到伤害。后来率兵由巫峡西进,占有川蜀之地。至正二十年(公元1352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国号定为大夏,以重庆为国,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上奉弥勒。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关系很不错,经常书信往来。明玉珍做了六年皇帝死去,享年才36岁。就由儿子明升继承王位。接着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天下安定,明升就归顺了朱元璋。明玉珍父子建立的大夏国,只存在了十一年。
臧(Zāng)
雄词壮志宣盟约;
被褐浇园撰晋书。
上联典指东汉末年义士臧洪(公元160―196年),字子源(一作子原),广陵郡射阳县(今江苏宝应县东)人。他的父亲臧旻曾任使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曾平定会稽妖贼许昭的叛乱。臧洪十五岁时,因其父的功绩被拜为童子郎,“知名太学”。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为人雄气壮节,曾为关东联军设坛盟誓,共伐董卓。东汉末期,臧洪先为张超所用,被袁绍见到后,任命为青州刺史。其治理青州两年,群盗奔走。袁绍惧怕其才能,改迁东郡太守。后臧洪因袁绍不肯出兵救张超,开始与其为敌,袁绍兴兵围之,经过几番恶战,臧洪被袁绍所擒,慷慨赴死。臧洪的同乡也是属下陈容质问袁绍:“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袁绍羞惭难遮,使将陈容牵出,谓曰:“汝非臧洪畴,空复尔为?”陈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遂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臧洪著有不少文章,今存《酸枣盟辞》、《答陈琳书》,皆情辞慷慨,动人心弦。
下联典指南朝齐史学家臧荣绪(公元415―488年),别号灌园叟,自号被褐先生,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他出生在官宦之家,博学多才,不入官场,数次征辟从不就任。潜心著述,所著的臧版《晋书》成为后来唐朝房玄龄、诸遂良等人修史《晋书》的最重要蓝本。他的祖父臧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臧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臧荣绪幼年丧父,靠自己劳动养家,“躬自灌园,以供祭祀”。因此,后有“灌园叟”的别号。荣绪笃志好学,酷爱“五经”,自号“被褐先生”。他潜心著述,终于在花甲之年撰《晋书》110卷,俗称《旧晋书》。其书囊括了东西晋的全部历史,各体具备,卷帙繁富,弥补了在此之前17家《晋史》之不足。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所以,唐修《晋书》晋史部分的时候,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考其他诸家晋史、杂说编纂而成。荣绪还著有《嫡寝论》、《拜五经序论》等。另有《绪洞记》作为韦曜《洞记》的续集。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关注(许愿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