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的教育什么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那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或者说,学校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学业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走得快,更要让学生走得好、走得远。要给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还要给予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不仅要落脚孩子的当下,更要放眼他们的明天。因此要关注学生身心愉悦、内心充实的程度,让他们在校园健康、快乐、自信、阳光地成长。
作为一名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对于上述质量的提升,芹献以下思考。
一、有意义:找到学生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源
关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从来不是新题。然而,人类生命的意义却是由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意志汇聚而成,因此对于每个鲜活的个体而言,这是一道生命的必答题。教育意义的追寻同样如此。
面对学习意义缺乏之困,教育应当是一种唤醒。大约20年前,考上大学的学生给我写信提出疑问:“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班主任几乎每一堂课都在强调,学习是为了考大学。现在大学考上了,那我又该为什么去学?如果你说,是为了工作,那工作又是为了什么?”
是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我们只关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却很少关心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一句话,学生学习的动力源问题远没有真正解决。动力问题不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也便只能是空话。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博士提出了“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他认为遭遇巨痛的病人坚持活下去,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意义治疗法”便是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找到“充实”。
我想,我们的教育也应当寻求意义的治疗,这种治疗,其实是一种唤醒。
面对学习目标为何之问,教育应当是一种培养。我认为,教育需要塑造自我实现型人格。人的生长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绝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的,这正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强有力动机。
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数是把缺失需要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他们从爱和自尊出发,渴望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认可,呈现出好学进取的姿态。但带来的问题是,由于竞争激烈,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无能,作为较为“安全”的选择,不思进取随大流;一部分学生为了达到目的,运用不正当手段,如考试作弊、对老师家长撒谎等,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一部分学生达到了目的,但自尊心激活了他们的私欲,自我欲望无限膨胀,而变得心理脆弱。
能不能让学生把学习动机建立在生长需要上?回答是肯定的。“自我实现”就是学生在对学习环境积极适应的前提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适应”非常重要,它体现的是进取心,是在“适应”条件下产生的,它有别于欲望膨胀、畸形发展的自尊型人格的“进取”。“进取”和“适应”是相辅相成的。
塑造培养自我实现型人格需要一定条件和机制。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专门化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探索出一条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专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生命教育实施机制,构建出“一体三翼五平台”体验式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生涯课堂为主体,生涯测评、生涯体验活动与生涯咨询为三大助力,常态化推进职场人士大讲堂、毕业生交流会、走进大学或职场、生涯人物访谈和模拟招聘会五个平台的生涯体验活动。
从2018年开始,学校先后组织学生走进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涯体验。每当寒暑假来临,全体学生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自身感兴趣的职业人物进行访谈,并在拟写好访谈提纲的基础上,对该职业进行多方面了解,如该职业的前景、对大学专业的要求、对求职者能力的要求等,开学后对获得优秀访谈报告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
模拟招聘会,从前期面试官的遴选、招聘摊位及招聘海报信息的确定、招聘会流程的设计,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简历的设计、面试技能的培训,再到家长面试官的线上线下培训、面试时的评分标准敲定、招聘会的现场主持,学校均反复推敲、把关,只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加真实的模拟体验。
我们还开展职场人士大讲堂。全国劳模、大学教授、华为高管、广电主持人、宝安大工匠、企业创始人……各行各业的“大咖”走进校园,走进班级,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学生介绍各个行业人才的特征和需要具备的能力与品质,帮助学生增强生涯规划意识,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人武部部长分享军旅生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经历,给学生带来爱国主义教育;中科院研究员分享科研创新相关内容,点燃学生科创精神和梦想;疫情中,还特别邀请包括医疗器械、医药研发领域的嘉宾,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时事热点。
我们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我发现,自我超越。通过“自我发现”,让学生对未来目标有方向,进而形成和完善自我实现型人格。“自我超越”,是在自我发现之后,思考如何超越自己、成就自己。自我超越不是跟别人比,是跟自己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发扬出来,找到人生伟大的目标与意义,了解职业方向不只是为了找工作,也是为了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而奋斗。
二、有意思: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将“做题郎”变回“读书郎”
课程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追求课程样态的丰富、多元,以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体验更有意思。
有意思是顺应学生天性,让学生寻得多元审美体验感。热爱自然、尚美崇真是学生的天性。我们认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师生日常的“审美场”,是师生天性的“栖息地”,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为此我们重视环境课程的打造。
我们打造园林式的环境,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悉心呵护10多年前建校初期师生手植的百果园,虽说并没有100种果树,但枇杷、芒果、柠檬、杨梅、杨桃、石榴、桂圆、人参果、牛油果、台湾大青枣……几十种果树可谓四季飘香;我们在楼顶天台打造锄禾园,每个年级一块地,每个班级一个框,自取菜地名:“我家小院”“行行出状园”“惠麻麻的养株场”……让孩子“脚下一分土,心里一亩田,种花种树种春天”,感受种子的期待、享受采摘的快乐、体会劳作的价值。
我们打造“书香气”教育,让校园充满书院的气息,建设最美图书馆。学校图书采购遵循阅读推广人推荐、儿童作家指导、学生好书分享与推荐、学校课程需要、各科组老师推荐、家委团队的建议等原则,汇聚书单,由学校统一申购,甚至干脆采用“你买书我买单”形式。我们把这些图书请出图书馆,分门别类设置在各个楼层的中庭及走廊边墙壁柜上,全面开放,自由取阅,自主管理,不设任何借阅条件和环节,让书籍成为流动的生命,让学生从“做题郎”变回“读书郎”。2020年,学校改造提升原有图书馆功能实效,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术、沙龙、阅读、休闲、党史学习教育室、社区学习中心于一体的创意空间,改造完成后交给地方图书馆(宝安图书馆)办分馆,成为馆校共建示范项目,宝安图书馆数百万册图书成为学校的流动阅读资源。图书馆周六、周日以及寒暑假向社区、社会开放,学校365天不闭校,成为社区阅读的中心、学习的中心。因为馆校共建,校外资源不断接入,教育学、文学双博士王克强等专家在图书馆为师生开展电影美学、园林文化专题读书会及四大古典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儿童文学作家郭姜燕等在图书馆与学生分享读书、写作经验,百部名著进校园、与留守儿童共读一本书等活动接连开展。
学校里最让孩子们流连的地方除了图书馆就是中庭的鱼池,鱼翔浅底、龟卧池石,不仅是孩子们爱用眼睛捕捉的风景,还是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写生的极好素材。教学楼前的一棵大树死了,我们没有把它移走,而是加固后在树的周围种上凌霄花。一年过后,凌霄花爬满枯树,树又变绿了,树又复活了,树还开花了……所有这些,形成校园独特的审美场,成为师生诗意的栖息地。
有意思是尊重孩子个性,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中获得幸福感。在我们看来,课程资源是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经验、文化等,从空间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资源、社区资源、学生家庭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我们从自身挖潜、社区引入、家庭支持几个层面多管齐下。
为了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课程更加“有意思”,我们加大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力度,开设了近百门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素养课”,对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素养课”的师资,除了学校教师外,其余就是柔性使用家长、机构及社会人士。比如,摆地摊卖草编的民间艺人、跳街舞的业余团队,也被我们请进课堂。
我们制订了《“体育1 N”特色发展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体育特色发展自选课程,即在课内外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体育项目,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有体育锻炼的爱好,并得到专业的指导”的目标。
我们加速推进科学艺体学科提升工程,创立“科创中心”“传媒中心”“体艺中心”等,打造“科学艺体”尤其是“科创”品牌,打造以信息、物化、科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师资队伍,以课程开发为引领,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并举,实践技能、创新技能、劳动技能融合为一,促进学生在科技创客、体育与艺术等方面的专长特优发展。
有意思还在于发展学生灵性,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中赢得成就感。学科课程融合,不仅要推行在课堂里,还应实践在一事一物的校园生活里。
2019年9月,我将两只流浪鸭带到校园,放到学校鱼池饲养。学生对于两只小鸭十分好奇,每节课间都去鱼池驻足。谁料,两只小鸭长大后在鱼池中乱咬刚种下的睡莲。它们不仅吃莲叶,更吃莲花,甚至还会把莲根咬断。“这该怎么办?”这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我写信向全校“求助”,公开征集“校鸭”的管理办法。公开信发布后,全校学生便开动小脑筋,纷纷献计献策。我认真回复了每位学生的意见,并牵头成立“校鸭管理委员会”,任命教师和学生为委员会成员,共同参与管理。与此同时,我们基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通过亲子互动研究、家长讲师进课堂等方式开展相关主题父母课堂;通过主题班会、“鸭龟鱼和谐共处”小论坛、和谐校园生态探究小课题等开展跨学科融合探究;通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农场、华大基因、科技馆等社会场所及邀请中科院等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生命与科学相关主题讲座等融合利用社会资源,助力学生探究、创造与成长。
“为什么五万首唐诗中没有‘西瓜’?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少年闰土在西瓜地里的形象是怎样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蕴含着怎样的哲学道理?为什么产地的西瓜和超市的西瓜价格相差那么大?”锄禾园里学生自种的西瓜熟了,我们在线上组织开展“一堂西瓜课——五个博士与您分享”跨学科主题课程,让收成的喜悦与成就感更深刻。我们通过网络联播,柔性整合运用教师资源,让五位分布在上海、深圳、江苏的博士相聚课堂,分别从生命教育、经济学、古诗词、传统文化、经典小说等角度进行跨学科教育教学,不仅传授给孩子相关常识、知识,更拓展孩子的见识、见解,同时也培养孩子与阅读为友、与生活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的态度。
三、有可能:相信和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
看见学生,相信学生,激发学生,教育方有无限可能。
因势利导,让每一次挑战成为成长的机遇。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如若我们能及时调整,积极应对,挑战则是教育的良机,是助力学生成长的绝佳机遇。
疫情期间,一度取消了期末考试。孩子欢呼雀跃,家长却忧心忡忡,而很多老师茫然无措。眼看离放假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发起“校长杯”学生命题比赛:以往都是老师出卷子考学生,这回请学生出卷子考老师。
命题范围主要为各科所学知识,参赛形式分为单一试题(原创)和整张试卷两种形式,均含试题及参考答案,整张试卷可采用中考试卷形式,可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制试卷,鼓励组成小组(成员不超过5人)合作完成。
命题比赛过程中,孩子们首先梳理出知识要点,总结出重点、难点、易错点。有的学生迅速精心组队,以团队的力量命制整张试卷;有的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学习命题方式、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以全新视角去理解、研究、分析、编写试题……
比赛分为班级初赛、年级复赛两个环节。经过班级初赛评比环节后,各学科分别组织年级复赛,制订复赛方案,明确比赛要求和评审规则,抽签产生比赛顺序,不同年级老师进行交叉评审。同时,对说题内容、语言表达、台风仪态三部分进行量化打分。不少老师说,这次命题比赛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舞台。
两个意想不到:第一,听说要考老师,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极高,800多名学生参赛,发出去1600多张奖状;第二,孩子们命制的题目质量都挺高,有的甚至还制定了双向细目表。
这是一次“项目化学习”的生动实践和探索。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帮助学生围绕“命题”这一中心任务,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巩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小睿是一名特殊儿童,患有严重的自闭症,智力仅相当于幼儿。家长发现他有音乐天赋,十多年坚持不弃。2017年,我校接受了这名孩子入学,随班就读初中。在师长们的鼓励和支持下,他进步飞快,架子鼓水平已经达到Rock School现代摇滚音乐六级水平,2018年参加第六届深圳打击乐比赛荣获“优秀奖”“最佳表现奖”“魅力鼓手”,2019年参加九拍中国未来之星广东赛获全省少年组铜奖(排名前十)。他是深圳市爱特乐团的主力鼓手,每年都参加深圳飞扬971电台举办的“星星音乐会”,还经常外出参加社会公益演出。在生活中,他学会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洗衣服、晾衣服、拖地、煮饭炒菜等。去年毕业的时候,他给所有的老师画了一幅画,表达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同时还在学校慈善活动中义拍他的作品,拍卖所得用于支持留守儿童教育。
小睿只是众多融合教育成功案例之一,他的一系列经历说明,社会、学校、家庭需要为这些孩子的成长创造包容、共生、和谐、共享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学校努力创设和践行的方向。
我任职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班主任将上课趴台的学生调至教室第一排,调回对这些孩子的关注,调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每一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学校曾经有两名特别的学生,由于特殊家庭原因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旷课甚至违纪,让老师头疼。我将这两名学生聘为“校长助理”,协助管理全校学生的校内外安全,并带学生去职业学校参观,为他们指引升学出路。最终,两人顺利毕业。此外,有一名因为家庭原因产生严重抑郁、休学三年的学生,我校接纳了这名学生,从助力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成长、疏导学生心理抓起,最终这名学生不仅走出抑郁,融入家庭,融入班级,融入集体,而且学业进步非常快,最终被广东省一流艺术学校附属中学提前录取。
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进而长大成才,在我看来,从孩子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出发,离不开五个系统的健全发育,那就是体格、知识、能力、审美、价值系统。我们不能过度强调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的构建,而对其他三个系统有所忽略。中高考成绩,我认为需要交给时间去洗涤、去历练,看最终能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今天以高分进了名校,但没有责任担当,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成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中高考成绩也走不远。
(袁卫星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校长、特级教师)
《人民教育》2023年第6期,原题为《追求“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的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