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今天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身体状态良好。
在中国空间站在轨驻留186天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地面,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返回任务非常顺利。尽管有云,但是开伞时红外吊舱就捕捉到了飞船,其他测控设备跟踪的也非常好,返回舱降落的精度也非常完美。”神舟十五号回收搜救任务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郭忠来说。
7时9分,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
费俊龙第一个出舱,他说:“回家了,向祖国和人民报告,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了在轨所有的工作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祖国,我们感觉良好。”
“25年的飞天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梦想的力量,更加相信坚持的力量。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邓清明感慨地说。
张陆说,在空间站的时候经常透过舷窗眺望,寻找祖国、寻找家乡、寻找那汪洞庭湖。“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这是他在经历4次出舱任务后的一段感悟。
此次返回任务继续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后,绕地球飞行5圈后开始返回地面。
5时42分,按照飞行程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此时,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
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后,返回舱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也是本次任务最关键、最受关注的一段航程。
在今天的返回任务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敦煌测控区任务区间涵盖了飞船返回进出黑障区的全过程。科技人员对飞船在穿越黑障区时的稳定跟踪,表明我国在载人飞船返回穿越黑障区跟踪测量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东风着陆场地形复杂,有沙漠、戈壁、盐碱地,还有草湖,搜索难度非常大。可以用4个“最”字形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跨凌晨搜救:最复杂、最困难、最极端、最疲劳。
为此,东风着陆场不断创新、改进技术,摸索出更高效、更安全、更科学的搜救模式。
“我们每架飞机都加装了机载定向仪,通过机载定向仪接收返回舱信标信号来判断返回舱的基本方位距离。现有的定向仪经过升级改装后,具有信号接收强、定位精准、屏显简洁突出的特点。”神舟十五号搜救回收任务空中处置分队指挥李林哲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经过这几年建设,特别是3次航天员搜救任务的锻炼,东风着陆场搜救技术更加先进,装备更加可靠,搜救方案预案更加完善,组织实施经验更加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东风着陆场首次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中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
“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在以往大范围偏差搜救预案的基础上,首次规划飞船后弹道返回着陆区,设计飞船后弹道返回搜救方案,提升东风着陆场应对大范围偏差快速搜救能力,进一步增强航天员安全保障能力。”卞韩城说。
13时9分,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乘机平安抵达北京。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介绍,航天员后恢复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个阶段为隔离恢复阶段,促进基本功能恢复,用时为3至4周,主要为消除飞行中对身体功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二个阶段用时4至5周,主要为疗养恢复阶段,确保身心全面恢复;第三个阶段用时约为4个月,主要为恢复观察阶段,各类训练开始开展。
“经半年恢复,航天员转入正常任务训练期。目前空间站任务后恢复进程效果符合预期,针对航天员,后恢复采用一人一式、一人一策。经过3次后恢复实践证明,方案正在从成功走向成熟。”徐冲说。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
据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这次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科学成果非常丰硕,完成了20余项在轨科学实验,例如对于研究航天医学问题和大众健康问题非常重要的实验模型。
作为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神舟十五号乘组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还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美收官,很多关键性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对空间站的建成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说。
本报酒泉6月4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