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里面说,伪善最喜欢崇高的思辨,因为它从不打算跨越到思辨的界限之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为什么一组对立的观点能轻松地引起两个群体的激烈冲突呢?像“五仁月饼和芙蓉月饼究竟谁更好吃?”“迪丽热巴和杨幂究竟谁更好看”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不知道你心中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相信,这样的探讨或者说冲突永无定论。
要搞清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确认,我们所要讨论的究竟是主观判断还是客观事实。
那么,如何区分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呢?区分这二者的标准便是我们所说的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否依赖于主体的认知而存在。
例如,“他长得很高”和“他高181厘米”。
对于前者,如果主体没有“高”与“矮”这一相对概念,又如何去评定这句话呢?如果主体之间关于“高”与“矮”这一相对概念的界定不一样,那么在一个主体眼中“很高”的他,是否在另一个主体眼中竟可以是“很矮”的呢?在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依赖于主体的认知而存在,进而我们可以知晓他是主观判断而非客观事实。
对于后者,所要表达的是他身高的具体数值。即便主体对于181厘米毫无概念也并不影响后者所要阐释的含义,因为“他身高181厘米”先于主体的认知而存在,并不会因为主体的认知而使他的身高从181厘米而改变到158厘米。在这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进而我们可以知晓他是客观事实而非主观判断。
那么,关于“美”与“丑”,“好吃”与否的讨论是属于探讨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判断呢?显然,如果主体没有关于“美”与“丑”的相对概念,没有任何“审美观”,那么对于一个人“美”与“丑”的评定也就失去了它的含义。所以,这显然是属于主观判断。而关于“好吃与否”的探讨也形同于此,同样属于主观判断。
当然,还有一些十分难以分辨的话语。例如,“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男人都喜欢年轻女人。”
这属于事实还是主观判断呢?无疑,“这个世界上有男人喜欢年轻女人”,这句话属于客观事实。即便主体对于喜欢并无概念,也并不影响其他主体的“喜欢”。那么“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男人都喜欢年轻女人”也属于客观事实吗?
这句话中隐含着一个陷阱——“这世界上大部分男人”。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陷阱,是因为它所隐含的意思有两层。其中一层意思是:“经过我的具体调查得知,这世界上大部分男人”,另一层意思则是“我认为,这世界上大部分男人”。倘若是前者,那么这句话无疑是客观事实。可在现实情况中,说出这话的人无论是通过何种途径得出了这一结论,但他必然没有具体调查全体男性的意愿,至少我便没有过这种被调查的经历。那么,他所信以为真的这一结论未免便会落入后一层意思,也即“我认为——”。显然这句话的意思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当主体关于“我认为——”的认知发生变化时,句子的意思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故而,这句话无疑是属于主观判断的。
当我们确定了关于“美与丑”,“好吃与否”的话语是主观判断时,我们就应当知晓,这样的争辩是永无定论的。
因为主观判断会随着审美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审美观有统一的标准吗?
依据我们经验认知就应当知个人的审美观总是会有差异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会因为此类话题而争论不休呢?
答案是因为自恋。
“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而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
自恋的人因为自觉优越,故而在与人发生观念的冲突之时会自然的认定自己的观点更可信,更举足轻重,更值得令人关注。于是乎,自恋的人便会竭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为正确。
而这种自恋除了让我们总是试图争分胜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危害呢?
自恋会让人放大他人的问题,而鲜少反思自己的问题。也即于律人,宽以待己”。
自恋的人出于内心的优越性,认定自我是优于他人的。而这种自命不凡使得他们相信自己是不会犯错的。而一旦自己犯错,内心的优越感与现实间就会出现断裂,并演化为有可能摧毁他们内心优越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于是为了继续维护自我内心中的优越感,他们便会反复为自己的犯错找理由,或是直接选择性忘记和忽略自己的错误,亦或是放大他人的错误,企图将自己内心不可调和的矛盾直接抛给那了些理由或抛出自己的记忆,亦或通过放大别人的错误,而将矛盾转嫁,进而保护他们内心的优越性免受致命性的打击。
此外,自恋还会加重自我对于未来的焦虑感。因为自恋的人要维护自我内心中的优越感,就不得不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来证明这点,否则便会坠入自卑的深渊。
这样看来,自恋能带来使人迈向优越的动力,仿佛也是有益处的。这一点确实无可否认。
但在迈向优越的过程中,自恋的人不得不通过与他人对比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性。毕竟,如果没有外在的对比,也便没有了聪慧和愚笨的区分,没有了美与丑的界定,更没有优越与普通的划分。
正所谓,本来无一物,庸人自扰之。
而在追逐优越的山峰上,自恋之人爬得越高便越会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增生对于未来的焦虑。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作为这大千世界中短暂停留的沧海一粟,我们的力量与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作家,我们在赞誉其、敬仰其的同时,不仍然知道且承认他们是具有局限性的吗?
倘若我们不承认自我的局限性与平庸,当我们遇到自身无法跨越的山峰之时,我们便会滋生嫉妒傲慢与仇恨。
出于自恋者要维护自身优越性的心理,当他遇到无法跨越的山峰之时,不得不通过转嫁矛盾的方式来解决内心中不可调和矛盾(这矛盾前文提到过,这里便不加以详述了)。而转嫁矛盾的方式即:仇视强者鄙夷弱者。当代人的仇富蔑贫心理便是其中最好的体现:控告富者得财不当或是为富不仁,指责贫者不求上进。这样的仇恨会像毒蛇般吞噬人纯洁的灵魂。所以,要保持自身的纯粹,就要走出自恋的枷锁。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陷于自恋的骗局呢?
因为我们的内心缺乏敬仰,缺乏爱。
在一片空虚中,我们只能选择将自我作为寄托之物,将自我崇高化,以填补内心的空白。这也是为什么当自恋的泡沫即将被戳破时,我们会转嫁矛盾来维护自我的优越性。当自恋的泡沫被戳破,我们内心的空虚与懦弱便会无法抑制的暴露出来,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恐惧。
而要真正的填补内心的空白,就必须要有对于具体人的爱。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我们 内心不再残缺,从而走出自恋的困境。
书里有一句话我觉得不太恰当。
罗翔老师写道:“因为自恋,我们一贫如洗。”
我倒觉得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一负如洗,我们才会无法摆脱自恋的困境。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稍稍的得到了慰藉。
我终于知道,原来自己的自卑、傲慢及嫉妒全都来自于自恋的桎梏。所谓的容貌焦虑也不过是自己的容貌不符于自己的审美观,令自我的优越性失衡。可我们本来就是最独一无二的自我,不过是社会试图用主流审美观来量化我们。我们也在被动的接受主流审美观之后对自我产生怀疑、厌弃。但这不过是社会对我物化、异化的结果。
可我们不是人为制造的统一制品,作为灵长动物的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宠儿。想到这里,我愈发地喜欢这个有缺陷的自我。
他有着清醒而独立的大脑,虽然犯过很多错误,但他一直在保持反思与警醒。我庆幸,他的文字温润而通透,可以使他在文字的交织中保持自我的纯粹和率真。他的大脑性感而迷人。他没有迷人帅气的五宫,但他一直在用乐观和洒脱来改写自己曾因怨天尤人而变得呆滞和阴郁的脸庞,以及早睡早起来改善自己之前痘痘丛生的脸部。
我想我无权否定他的努力。他就是我,一个正在努力变好的大男孩。
突然想起了,曾因此对某个女孩动心的那段话:
但我本可以告诉你,这个残缺的世界还没准备好,
迎接这样一个美丽的你,
你不是异类,你是万物唯一。
这也是我想告诉你的。
我想,走出自恋,才是真正自爱的开始。
我们本就不是来演绎完美的。我们到这个充满了残缺的世界,不是为了在光明中探寻黑暗,而应当是在虚无中攫取光明,不是在完美中纠结残缺,而是在残缺中寻觅挚爱。
现在的我已然知晓自我当下的局限:我仍旧是空虚的,无法完全摆脱自恋和虚荣的困境,但在诚实的拷问中,我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我希望自己能接纳自我苍白而贫瘠的内心,承认自我内心的空洞,忍受因此带来的折磨与漫长的孤独。同时藉着从文字中汲取的纯粹的力量,艰难而坚定的前行,从真正的爱里获得解脱与救赎。
我爱着孤独而残缺的自我,最终也将爱上另一个孤独而残缺的灵魂。
说起“正义”,这轻盈的二字实在是承载了无穷的重量。
到底有没有永恒的完美的正义存在?
我想,永恒而完美的正义就像完美的圆一样,只存在于理想之中,但我们却可以在无穷尽求索中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探寻。
想到这里,突然感觉释然了一些。
要追求正义的首要任务,不是在尽善尽美的思辨中完善其概念,而是要怀着正义的初心勇敢的实践,即便犯了错也要坚定的走下去。如果仅是停留在思辨阶段,那么正义将永远没有实现的机会。
就像画圆一样,人在追求完美的圆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及失误。但只要他们愿意继续画下去,直至完成,那么他们所画出的圆总还是能为人所辨认出其大致轮廓。而人也能以在对圆的不断演绎中画出更完美的圆。可若是因为犯了小错便停驻不前,锤胸顿足于与完美的圆于擦肩而过。那么圆永远也没有完竟的一天,而人也无法在这一试错过程中更加靠近完美的圆圈。
完美的圆圈固然只是一个停留在理论的设想中无法实现的概念。但若是人们不在实践中贯彻对它无穷尽的探寻,而使其止步于无法指导现实的假想,那么对于圆的一切理论探寻便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圆这一理论概念也失去了其存在价值。
最不像圆的圆圈也远胜于对最完美的圆圈的理论阐释。
追求正义亦是如此。
我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犯下无数的错误,但只要不忘正义的初心,勇敢的坚持下去,我们就无愧于自身所追求的正义。
“伪善最喜欢崇高的思辨,因为它从不打算跨越到思辨的局限之外,它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把自己装点得庄严高尚”。
历史上歌颂美德而却道德沦丧的人并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培根。
故而,要摒除伪善的局限。真正的反思自我,就必须付出具体行动。将善念和坚守正义的想法转化为对具体人的善行。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告别高谈阔论的伪善。
(这同时也提醒了我,要在文字的反思后真正的走出自恋,就必须要付出具体行动。)
这里我想借用“大山小爱”的宗旨来解释我所想说的:
“最小的善行抵过最大的善念。”
其实,不光是正义,生活也是一个无法尽善尽善的圆圈。
所以啊,少年人,请勇敢的去犯错诚实而坚定的继续热爱这个残缺的世界以及残缺的自我。
我也想告诉自己,不必用二维平面的停滞思维来对自己盖棺论定。
你现在才21岁,生命的美好才刚开始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无论是过去遭受过的伤害还是曾犯下的错误,它们都早已烟消云散了。不要为自己自由的生命设下限制的枷锁。
我终将在这个宏大的时代里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