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颜体书法欣赏七言绝句(新居乔迁之喜对联七言颜体)

楷书,隶书均可。

新居乔迁之喜,本是快乐之犬事,对联上的七言字体应当庄重犬方,美观些。

对联七言颜体,首选是楷书字体,指书笔画直来顺去,看起束庄重大方,横平竖直,笔画有力,其次隶书也可以考虑,隶书虽比不上楷书的庄严,但也不失其美观,隶书笔画平滑,弯曲有致,从审美角度上,隶书也不错。

我是书画及文史杂谈,一名书画爱好者。关于清朝初期的书法家及作品,经查阅相关资料,清朝初期的书法主要是继承明朝余绪,在书坛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主要有以下几位:

一,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朝初书画家。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作品《拟山园帖》、《琅华馆帖》。

二,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 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三,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八大山人书法成就也很高,但被画名掩盖,注目者不多,黄宾虹曾称其书法第一画第二,确为至言。

四,归庄(1613-1673)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等。江苏昆山人,明末诸生,与顾炎武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兵败亡命。善草书、画竹。

五,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又号耕海潜夫。明泰昌元年生于盐城县北宋庄。明末清初大书法家,他工书能文,对书法造诣很深,著有《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

大家好!我是书画及文史杂谈,欢迎关注和留言,相互探讨书画艺术。

如果谁家里有李白、杜甫、苏轼的一幅字(真迹),那就要恭喜你福星高照了,估计祖坟上都会冒青烟——他们随随便便一幅字,市场价都会在5亿元以上,精品甚至会高达10亿元人民币!

为何这么肯定地说呢?我们来分析——

历史地位

李白,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作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苏轼,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书法位列“宋四家”之首。

作品稀少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杜甫一生没有留下手写墨迹,至今没有发现。

此三人中,苏东坡的书法成就最高,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排第一。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同类比较

李白、杜甫、苏轼的一幅字能值多少钱?目前没有他们书法的市场交易记录,我们只得通过北宋几位文人书法的市场行情进行推断。

1、黄庭坚书法交易记录

北宋书法“宋四家”,苏东坡居首位,第二名是黄庭坚。黄庭坚还是苏东坡的门下学生,书法以长枪大戟闻名于世。

在2010年保利春拍上,黄庭坚的大字行楷《砥柱铭》卷,拍出了4.368亿的天价!4.368亿人民币,若用100元面值人民币叠加起来约12层楼那么高!

2、曾巩书法交易记录

曾巩,也是苏东坡同时代的一位文人、地方官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末。

曾巩同一年与苏东坡参加科举,甚至主考官欧阳修把苏东坡的科举文章误认为是曾巩的文章,认为当时只有曾巩有这水平——可见曾巩也是一个很牛的文人。

2016年5月,曾巩的书法《局事帖》在中国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拍卖出了2.07亿人民币的高价。该帖共计127个字,单字价值竟达167万。

问题总结

通过黄庭坚、曾巩两位北宋文人的书法作品交易记录,我大胆推测——若有李白、杜甫、苏轼的一幅字(真迹),随随便便一幅字,市场价都会在5亿元以上!因为此三位的名气和历史地位都远在黄、曾之上,而且存世的书法真迹更加稀少。

另外,若是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因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王羲之、颜真卿等齐名,那价值更高,保守估计市场价在10亿元左右。

读者朋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附图:黄庭坚《砥柱铭》局部)

自由体诗,顾名思义,就是句式相对灵活,表达手段多样的一种诗歌体裁。

就个人理解而言,这一类诗一般应该泛指新诗较好。古体诗无论是古风还是近体诗,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并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至少在韵脚上比较讲究,这也是便于读来琅琅上口,更易于为读者接受。

新诗则不然。虽然近年有人提倡作格律体的新诗,要求押韵,但实际上,新诗作为五四运动后被广泛运用的诗歌体裁,已经逐渐引领了白话文的诗歌创作,并呈现出了一派五彩纷呈的繁荣气象。应该说,无论是在句式变化、语言风格、思想内涵、意境表达上,都体现了其“作无成法”的特点。而同时,这样多元化的创作局面,不但反映出创作者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探索和创新,也给读者带来了审美困惑。

因此,单纯说读者鉴赏力不够,恐怕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观点。

自由体诗的创作者,不乏大玩意识流之辈,也不乏附庸风雅、故弄玄虚之徒,更不乏肤浅粗陋、糟践艺术之人。良莠不齐,加上审美偏差,总有些人写的东西,读来不知所云。而本身,诗歌是着重于意境营构的艺术,该直白时方才直白,其对语言的要求,是力求凝炼和含蓄的。如果脱离创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心理背景去作解读,是会有一定的困难的。

故,一方面,自由体诗的创作,要更多地思索,如何在雅与俗之间完美谐和; 一方面作为读者,在有意提高自身鉴赏力的同时,也要有选择地找自己心仪的作品,那些晦涩含混之作,可能作者自己都搞不明白,你又何必过于上心呢!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前两句通过对学习环境描写来表达年少读书时应该勤奋,后两句通过头发颜色变化来表达年长时时读书已晚。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作者简介:颜真卿出生于琅玡临沂,字清臣,号应方,小名羡门子,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译文: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这首诗告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解说: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