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后两句真有意思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颈联这两句,被人们转用引申最多。

柳亚子,生于1887年,江苏吴江人,早年就加入同盟会,曾经是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柳亚子与毛泽东在1926年就认识了,当时毛泽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柳亚子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柳亚子虽然比毛泽东大6岁,但是两人很投缘,经常在一起彻夜长谈,就国家民族前途交换意见。

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什么诗?

1949年2月,在香港的柳亚子和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应邀赴北平参加即将成立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新中国的政权建设。3月25日晚,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先生等人,柳亚子十分高兴,即席赋诗三首并录呈毛泽东。诗中热情地回顾同毛泽东20多年的友谊、歌颂毛泽东、讴歌中国革命的胜利。

3月28日夜,他写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谖。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诗中连用了六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事不随意的苦闷和退隐之意。

毛泽东读诗后很重视此事,他理解柳亚子这类人的心境,立即派人妥善地安排他的生活问题,让他在4月20日迁入颐和园暂居。并于4月29日写成这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大意是说,我并没有忘记我们的友谊。目前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肯定会有你的用武之地。但是眼下需要处理的事太多,不要着急,应该放开眼界,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全诗是这样的:“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后两句,尾联和颈联一样著名:“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于是,有人自豪地认为,伟人眼中,富春江是一个极高的参照,只有昆明湖才胜过富春江。作为一个极高的参照,富春江的鱼一定是极好的。

自豪得还不够。富春江的鱼,毫无疑问是罕见地好。但是,这两句诗并不是表明富春江鱼的好。伟人在写的时候,估计也没这个意思。北京昆明湖的鱼,并不见得有多好,如果它能胜过富春江,对富春江的鱼来说,并不荣幸。再说,富春江从来不是一个“观鱼”的好所在。即便吴均赞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但同时“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如何观鱼?

这两句,是对柳亚子诗中的“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回应,从“和诗”艺术看,既充满诗趣又十分意深。毛泽东沿用柳亚子诗中的典故,以“昆明湖”对应“子陵滩”,意在挽留柳亚子参政议政,共建新中国。诗中“莫道”“观鱼”“池水浅”借用的比喻,极为准确,巧妙而又十分含蓄。 “还是留在北京吧,在这里'观鱼’比在富春江畔的子陵台上要好得多啊!”毛泽东以极其友好而委婉的方式来谈柳的出路问题。

香港知名学者刘济昆在1993年写过一篇散文《我到富阳赶上春》,记录他当年来富阳参加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经历。关于“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他写道:

毛诗中的“富春江”是指柳亚子故乡吴江县的分湖,柳写给毛泽东的诗里有句云:“分湖便是子陵滩”,即以严光自比,以分湖比作子陵滩(富春江)。

刘济昆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柳亚子说要像严子陵在富春江垂钓隐居一样,回到分湖不问国事,毛泽东以北京昆明湖观鱼指喻积极参与政事,胜过在富春江一样回到老家分湖观鱼。诗中用了借代的文学手法,以富春江观鱼借代最理想的隐居生活。理想的隐居所在,远远不止江中的鱼美味,山山水水以及人们都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所以,伟人写“观鱼胜过富春江”,实在是因为他心里觉得杭州富春江一带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当然了,建国前夕,政事千头万绪,远远没到享受生活的时候,还是要在北京“昆明湖”参与建国大业。

柳亚子见到毛泽东的诗后,很受感动。他欣然接受了毛泽东的规劝,立即又写了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元戎海水量。倘遗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根据毛主席安排,1949年9月举行的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柳亚子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