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原)“知行合一” 到底是什么意思?并且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明心见性

王阳明

“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选自《传习录》5节

?? “知行合一”是“心即理”之后,阳明先生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往往以为这个成语强调“行”大于“知”,但阳明先生强调的是“合一”,是希望人们回归到心性的本体。在本体中,也就是人的本性、本来面貌中,知和行是一体两面。很多哲学上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实只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同一个事物,或者是同一个主体在应对不同的情境下所应有的不同侧重。

阳明先生的学说被人称为“心学”,显然是以认知为主导、主体(人心)为主导的一种世界观,而且主导者是同一个:本体,不是知和行有分别的主导。所以即使非要讨论知和行哪个更主导,也会是“知”。他后来的另一个主要概念就是“致良知”,也说明了这点。

从“恶恶臭属行”,看到态度也是一种“行”,我们态度和其他行为,甚至病痛的根源还是我们的认知——思想观念。孩子有许多让大人们不接受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孩子没有受到过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大人们也是这样,有许多因为无知导致的教养恶态劣行。

阳明先生让我们不必去纠结到底知和行是两件还是一件,重点是要去知道他和古人立论的宗旨。人的私欲隔断了良知本体的自然涌现,所以(1)要去相信人人本有良知良能——自然我们就会对他们有近乎无条件的爱。(2)要经常精细觉知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我们很多恶态劣行是没有思考过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式。

为了生活更美好,就要提高认知,认知方面的教育和自学都是必要的,教育要采取信任的态度,激发孩子和大人的良知本体。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选自《传习录》5节 ??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可见学思而知并且要行。如果没有行,也就缺乏真实的体验机会,那我们的“知道”只是表面上的,印象并不深刻,也就不会进入真知。而且“知”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做“完美主义者”,这样反而阻拦了我们达成自我完善的目标。如果孩子犯错,我们看到,“哇,这又是一个提高认知的机会和体验。”这会很有效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取力。那时的一些学者,认为要先研究好学问,再展开社会实践,这容易过于强调知识考古和依赖理性,而犯了拖延症。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些人要加强冒险精神和行动力,有些人要加强周全计划和预备力,这是不同的性格的相应纠正方案。

知和行,是感官和反应,这里面隐藏了一种模式,类似一种预设的程序或系统。从大脑神经回路来说,我们老的习惯形成了一种反射模式,可能听到看到什么信息就会产生某种情绪和行为,这就是说“合一”的原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同步的。阳明先生说知行的本来面貌,是针对人性的这个原理。不良行为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真知,没有真知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屏障——阻拦了真善美而产生了脾气,思想屏障和情绪习惯往往是养育方式造成的。

知和行,还是信念和落实、是目标计划和坚持执行。我们对自己的减肥、戒烟、戒酒、读书、工作等计划,想到却做不到的原因,是我们要么定的计划太仓促,要么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它们的意义。引导孩子克服惰性,也是关键在:(1)给他们鼓励——告诉他们的本来面貌是优秀的;(2)让他们真正参与制定计划或解决方案,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分析、选择和决定;(3)深刻地理解目标,有崇高感并且变成一种信念。您配合原书一起学习更佳,系列导读待续 您有什么观点?请留言;感谢关注与支持

从“心”学做家长:王阳明《传习录》精要及解读系列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有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之人,其学术思想更是由中国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对后世影响巨大。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 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各版《传习录》的母本,因其大部分内容由王阳明亲自审定且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是阳明心学的首选读本。本书即以此为底本,结构与内容均保留原貌,附上原书附录的王阳明亲自编定《朱子晚年定论》,唯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将原书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加以译注,为读者重现这一历经四百余年经典永恒的初始定本。心智咨询,联系微信:QH5678

关于凹凸智慧社:凹凸是所有中文词汇中唯一一个由两个结构一致但是语义相反的字组成,并且合二为一也能成形的词语。 “凹凸”代表了阴和阳、男和女、好和坏、推荐和不推荐、上和下、供给和需求等等一些处于两极却又互生、互补的事物。另外凹凸也体现了一个个性上同时存在的对立统一,也意味着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并唤起探索和追求的欲望。

关于心灵智慧、文化艺术、自然科普。人生的幸福,是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先有爱心,进而生出智慧,然后达到喜悦的境界,爱、智、悦,Love *Wisdom*Happiness 刚好和长(Length)、宽(Width)、高(Height)的首字母是一样的! 爱(文艺)、智(心理)、悦(自然),就是我们这个社区的长宽高。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