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顾宪成的对联 《明清对联鉴赏》读书风雨两关心 —-顾宪成名联鉴赏
风雨声,读书声,读书声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在
此联为东临书院义勇堂内的柱联。 义勇殿和离泽殿是东林书院的两座主体建筑。 仪用堂是讲学和学习的场所。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东门苏家巷。 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院之一。 东林书院原为杨时讲学之所。 杨时,北宋理学大士,字桂山,福建人。 曾师从理学家程颐。 有“程门立雪”的典故。 此后,书院逐渐荒废。 南宋时,无锡文人在此建杨氏祠堂。 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捐资在旧址重建东林书院。 从此,东林书院名声大噪,一度成为全国舆论的中心。 1947年2月,东林小学校长顾锡炯等30人发起重建东林书院。 1982年、1994年两次增建,现基本保存完好。
这副对联属于励志对联、格言对联的范畴。 这些对联很简单,但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哲学性。 从修辞技巧上看,这幅对联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来增强艺术性和感染力顾宪成的对联,如:重复、冗长、顶针等。
其实,这副对联最精彩的地方还在构思之中。 为什么学习? 这是个问题。
读书有句俗语,就是所谓“窗外风声不闻,只读圣贤书”。 也有一些儒雅的文人,当然也会在大自然中聆听风雨声,但他们的主观感受是:“留荷残听雨声(李商隐)”,“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读书自有正统,即关心天下大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关心”。 读书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为实用之书四方,修身为本,天下太平为最高目标。 用白居易的话来说就是“穷则善己,富则利天下”。 这就是这副对联的意思。
所以,上下联就有这样的意思,也就是陆游所说的“卧夜听风雨,铁马冰河做梦”。
仔细考证:这副对联也值得商榷。 有人认为联文“care about ”应该是“care about ”。 这是因为20年代出版的《无锡大观》记载这副对联是“万物皆在心”。 30年代出版的《无锡指南》中,曾两次提到这幅对联。 但它是“关心一切”。
这幅对联的作者是谁? 公认的说法是顾先成。 顾宪诚(1550-1612),字书实,字景阳,江苏无锡人。 明万历四年(1576年)解元乡试,万历八年进士。 万历二十二年,因抗命被革职还乡。 在乡期间,重建东林书院,长期主持讲学。 他是东林党的领袖。 在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的谷(咸城)端文宫。 顾先成的姓名联本来挂在祠堂里,后来搬到了东林书院。
但也有人反对,这种反对也是有原因的。 赵承中在《一副名联的作者等》一文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赵文的主要论点是:这副对联没有字迹。 一是清代梁章举主编的《应莲从话》中没有这副楹联,但《庙下》卷四却记载了无锡许多庙宇题刻的楹联。 其中一幅是古段文公(古贤成)庙中的一副对联,上面写着:
建立朝代与丞相争辩是非,了解宗室和社会的长远打算,权衡国家的根基;
居衡与师兄友人讲学,却为人厚道细心。
此外,《应莲从化》还记载了一副类似形式的对联:
松、竹、钟之声,音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所有的颜色都是空的。
这是南京燕子矶一位无名洪济寺题写的对联。
另一个原因是:东林书院自创办以来,先后研究了四种专着,前三种可能已成为失传的经典。 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贤等根据前三部专着所著的22卷《东林书院实录》(光绪重印本),至今仍可见。 130年来,东林书院的建设规模、变法、兴衰,以及碑文匾额等资料,在书中保存完好,仅此一副遗存。
以上两点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英莲从化》中没有这副对联,那这副对联就一定不存在吗? 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是最反对亲信的。 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的《东林书院年谱》因忌讳没有收录这幅对联,这是可以理解的。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文字狱盛行,余威便来了。 这幅对联没有收录在《英莲从化》中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此顾宪成的对联,作者是谁留待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