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笟q)字什么意思?
更新:最新回答包括音义讨论参考戉和戊在渊源上有什么不同,“岁”字是从戉还是从戊?
歲字義按字形演變可分本義和假借義。
本義
甲骨文歲是一把斧子状的刀具或帶有腳趾肉一類的部件,可能是一种刑罚或砍奴隶、战俘的肉用于祭祀的行为會意字,這種祭祀或許是定期節日如一年一次的元旦一類,成為後世引申或假借的來源,也可能類似武字,就是持戊或戉一類斧頭武器步行前進的會意字:
小篆及隶定时确定了现在用的正体或规范的繁体字型,按說文是從步,戌聲(本字戉聲),
實際上這裡已經採用了假借義而非本義,即假借原歲字形並通過變化局部字形如戉聲符到戌 (注意這裡很多訓詁學者包括愛好者都以為是訛變乃不明字理故),來表達新的更接近後世沿用的歲義,即表示時間週期的概念並與天文歲星即木星運動聯繫起來,這個新的歲字形不僅是形聲如說文,更是一種會意造字,這點其他地方都沒見論述,我在古文角有古友提到時解釋過一下,轉點來參考:
假借或新的歲字兩個部件步,戌皆有會意,
步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左脚,下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右脚。左右脚向前走动就叫做“步”。“步”字的本义是“行走”,如《战国策·赵策四》:“乃自强步。” 引申出徐行、追随义。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由此引申为步伐、步骤义,亦引申用为长度单位。如:“不积跬(kuǐ傀)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所谓“跬步”就是古代的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所以兩個止也有其表意,不僅是左右腳還有週期循環的含義,從而用于歲字。“步”字作长度单位使用,也是从行走时两足之间的距离引申出来的,如:周代的步最大,八尺为一步,秦代稍小,以六尺为一步。不少人把“步”字的下面错写为“少”要區分。
戌,本義地支的第十一位,各種時間表示中,如一年屬於冬季,一日時辰屬於晚上七時到九時,一般陽氣至戌而盡,戌實為滅(灭)省,一部實象征蓋火滅火之物,武器戊引申出滅義。
搞清楚步,戌兩字含義就清楚歲如何會意成現代時間週期或天文相關含義了,戌在地支十一位再前進一步即為一歲,表示十二時辰或十二月或十二年的週期,通常是與一年對應即十二月。見:
所以現在訓詁學界經常隨意把不好解釋的字形差異和演變歸結於訛變,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書寫傳抄或理解錯誤隨機發生的變化,這種觀念應當慎重,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學術研究還是要盡量避免因為知識或理解局限的臆斷,對不太清楚的問題暫時持保留存疑態度才更科學而非隨意下萬金油的結論,于人於己於學皆無裨益。類似問題還可參考文末鏈接。
最後談談歲的俗体字或简体岁的来源。目前主要观点是异体字的讹变或省字说,山来自止的书法讹变,其他字也有类似情况如出字。夕来自古岁字或所谓异体字的月部,夕本義半月,见下图:
也有说岁为月聲通於歲本字戉聲。其實不從源流看,簡體字本身也可以看做某種會意字,夕表時間,山表穩定,一種穩定時間即一種週期性引用于今義,夕為陰故這種週期與十二地支聯繫,通于木星約十二年的公轉週期。注意後天八卦艮卦後為震卦,艮山震木,故岁用山部。相同表意可从不同会意角度造字理解,此为一解,解非唯一,此解来看,岁歲 類似 尘塵。
另外提一点与岁的含义相关,注意生肖天干地支的切换是在立春,而不是在现在的春节。传统的「虚岁」系统也是基于立春。只不过古代春节等于立春,现代春节等于农历新年而已。农历闰月的办法是根据一岁间(子月至下一个子月)有几个朔日决定的。有13个朔日则取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更多類似討論參考 有效训诂學
训诂解读很多时候应该持类似物理的有效理论观,即历史源流形态虽然确定,但具体解读可有不同角度,不能说必须有统一权威标准。因为所谓的本义或真实演变过程如同物理的fundamental theory, 後人真正需要的是对现实生活及後面学术发展更有价值的理解发展 effective theory, 所以各种解读都可以参考暂存而不用批倒完全否定,特别荒谬或孤例的解读意义就不大,会自然被抛弃,某些万金油的传统解读也没更多启发而会被淘汰,真正影响後面发展的可不局限于传统权威注解(特別是近代以音韻學西方語言學為基礎強調文字只是口語記錄觀的訓詁範式)而是与时俱进,能解决与启发更多问题思考的注解,这种注解观也是个人提倡的现代本意训诂或小學治學原則,姑且命名為有效訓詁原理。以此原理為基礎的小學稱為有效訓詁學,與其他範式有所區分 (如以前述西方語言學影響下的音韻學為基礎的本音訓詁學),可看做理論物理有效場論的跨界借用,其意義也類似。
本意訓詁的基礎是假設中文漢字的起源發展都是以表意為本,有一定造字原理指導,字體及演變涉及的音形義都為其取象即特定的思維意象服務而盡量統一,具有相對嚴密的邏輯體系,而非為單獨某一特征如口語記錄表音。漢字音形义一般都有表意联系,日常生活处处都有例子,比如想想桌子为何用桌,椅子为何叫椅,等等。通常定义训喻形貌,诂通古今,更确切的可以理解为训解释形义关系偏文字學,诂解释音义演变偏音韵學,综合音形义的整体联系来理解漢字表意则为狭义的训诂學,也是有效训诂學的基础,後者类似数学的整体微分几何相对局部几何學的拓展,更强调理解造字原理与漢字系统的整体规律特征及相关现实应用。
當然漢字表意後面受語言演變肯定互相影響有例外,如意音兼表,形聲字豐富,音韻學確實有很大輔助訓詁之用但不可隨意以音為本解釋形義變化,總體來說表意可作為基本原則來指導訓詁,具體情況再具體分析。還是那句話,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同範式假設不一樣,結論推理方式也可能大相徑庭即使面對同樣的考古證據與文獻資料。
有效训诂學者或爱好者除了基本小學訓練及語言學熟悉,更要求踏实的经學義理基礎和充分的傳統經典文獻閱讀理解訓練,後者往往為現代小學家或愛好者所缺乏,因而研究角度路徑有異不奇怪,讀者學者自行鑒別選擇所好理解發展即可,非此即彼,片面否定則不可取。歷史自有定論。
作為應用,有效訓詁學不僅在解釋文獻字體形義源流演變,還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優化設計現代漢字體系以更好的實現表意。如此答涉及的歲,有同義或近義字年,有效訓詁學中建議可做分化表意,年歲渾言為同,析言有異,除傳統字源差異外可規定年表陽曆年或現在公曆年,以公曆1.1日為起點,新年好特指元旦,歲則特指一干支年,以立春第一天為起點,農曆大年三十初一則年歲兼表,辭舊歲迎新春,通常說新春快樂,過大年皆可。類似的還有國国浑言相同,析言可异,国表一般国特指和平期间,國則可特指戰爭或動亂灾难期間,如三國演義,戰國,現代中国,美國。更多应用如指导漢化字典,USB Type-C 充电口为什么没有中文名字?
有效训诂學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驱动,比较基础的一个是所谓实用漢字的定义,参考相关问题:实用漢字理论总数可能有多少?
问题核心在如何找到基于现行漢字包括简繁体的基础特征,类似近体格律诗的发展,漢字构造如何定义其格律使得像漢字这种定性分析能相对客观化,定量化,是否有漢字的拓扑学一类方法。这个问题如果能得到好的解决将促进理解有效训诂學的基本假设即前述的造字原理存在性(简记为CE) 猜想,中文漢字的CE可与西语学如乔姆斯基的普適语法UG对应理解,後者介绍参考语言学领域有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理论?
引部分Universal Grammar,普适语法,简称UG。乔姆斯基的UG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基因决定的,是天生(innate)的。不管你说什么语言,处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只要你是人类,你的脑子里就有一套唯一的、普遍适用的语法,人类的所有语言都可以抽象化成这样的一套语法。我们自然而然地知道哪些句子能说,哪些句子不能说,即便你只听过一遍:因为你的基因决定了你对语言的合法性的判断。生成学派的语言学家笃信这一点,他们在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孜孜不倦地想把UG找出来。
非西語文或一般語文學中,文字並非依附于口語存在,CE的研究或許也能啟發對UG的理解。
说文解字可看做探讨CE的第一部系统小學专著,但限于时代和资料局限还有很多问题,所谓六書造字只能看做对CE的一种初步归纳认识,类似中医的归经药性说,需要我们结合现代发展更深入研究。更多相關背景參考注1。人工智能下的语言学发展参考在未来 5 年,语言学领域可能出现哪些新变化和新趋势?
注意有效訓詁學的概念,只是個人嘗試,遠未成熟還在發展。簡單來說,有效訓詁學的目的在減弱或糾正西方語言學語音學對中文漢語理解的影響,加強傳統經典文獻義理的基礎及引入借鑒數學與物理相關理論思想來探索如CE等問題,再對現代漢語漢字發展設計加以優化指導。有機會再詳談。入門仍然要按傳統小學入打好基礎,文字音韻學都要熟悉,語音學語言學也要一定了解。先立才破,不破不立。清 黄仲则《登北固楼》振衣直上最高楼,吴楚青苍一望收。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更多討論參考
有效理論的概念如何向非物理专业的同学解释重整化群?大多数物理出身的人都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点的是——所有的理论的都是错的,但是部分理论是有用的。(虽然“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这句话的原文是统计学家George E. P. Box说的。)我们需要的“有用的理论”,而不是“绝对正确的理论”。严格的绝对正确的基础理论在物理和訓詁小學里都是不恰当的要求,会束缚“有用的理论”的形成。
有效訓詁例爲甚麼「是」字可以寫成這樣?
各位高人,爲甚麼「二」字可以寫成這樣呢?
甲骨文里的“艰”字的释读有什么依据?
中文漢字與西語拼音文字的區別是语言基于文字,还是文字基于语言?
更多相關逍遥游中“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其中为什么用“劝”这个字?用得好吗?
为什么简化字「国」把「或」换成了「玉」,繁体字中的「或」有什么含义?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的乳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汉字没有演化成表音文字?
汉字造字法对识字教学有什么意义嘛?
中国数学相比与西方数学为什么会处于劣势?
註1:
中国文字的缘起与设计都并非仅为记录语言,而在表意记事,传播思想,某種意義上屬於更廣義的符號定義而非西語觀下的文字。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听觉编码,中国文字则是思想的视觉编码,相对听觉編碼应该是独立起源,又相辅相成,音形義有機結合表達信息,以形為本而非音。同一個文字不依賴具體發音方言甚至一些作為符號無需發音都傳遞相同含義。這種意義的文字与西語不一樣,和數理公式符號更接近,可説也可不必說而直接一望即知或加以思考推理訓詁而明白。為了區分,其他語言的文字建議改稱言字(written language),表示所有非 中國文字(Chinese Character)。基本上造語界玩的都是言字而非文字設計。
現在的中文漢字並非完美的表意或意音文字,因為其傳播發展過程中受各地各時期文化水平及口語的影響,也會出現一些異體字,其中不少並無字理可言,包括現在某些簡化字也主要是方便書寫來改造而非系統考慮字理系統。如果中國歷史上不是一直有大統一政權的規範,文字和語言一樣會演變分裂,衹是相對穩定而已。然而中文初創的大部分或基礎文字確實體現了一類理性體系,以音形義的有機統一為目標來規範指導造字,部分方法體現在後面許慎所總結的六書之中。這種構造表意理念反映了客觀特性,和數學一類完全一致,可以通行世界而非限於一國一語,實際上影響了西方眾多學者。
其實西方历史上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想实现文字中国化。西方哲学,最初(17-18世纪之交)是被用漢字概念构建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所言:“在莱布尼茨的项目里,中文是理想的哲学语言,……汉字‘表意’起着西方哲学的基石的作用。”
《牛津辞书指南》(Oxford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写道: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威尔金斯(John Wilkins)的《关于“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的论文》(1668年)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其目标乃任重道远,即开发出一种类似于中文的全新的概念表达系统,它可以在各种语言中确立标准词义。威尔金斯是众多的相关思想家之一(包括莱布尼茨、弗雷格和罗素),他们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自然语言(或表音文字)原本不胜任于表达科学概念;所以,他们希望获得较精确的思想媒介,以此来改进西方的语言文字。威尔金斯反对纯粹的字母书写系统,因为它所表达的,只是声音,而非概念;他热衷于建立一个独立于语音、而表达概念的书写系统,这要归功于中国表意文字。
《易经·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复杂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符号)。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历经变故),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既有了“以简统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语言文字,也不可僵化或公式化;所以才会在千百年、千万里中,应变自如,游刃有余”。《易经·系词下》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借喻:不拘泥于公式或语法。
现代早期,上述的源于《易经》的知识系统和媒介工具均被西方所分享,而莱布尼茨在这方面的贡献则最为关键。欧美学者指出:
莱布尼茨是个狂热的中国学爱好者和伟大的思想综合者……。他探求全部的人类知识,并通过寻找通用字符和语言来完成这项任务。为此,他被《易经》所吸引。莱布尼茨正是从这部古代经典中,发现了关于神与创世的证据,包括二进位数学。〔美国宾州大学的Frank J. Swetz〕
因此,他认为《易经》可能包括“数字形而上学”。……但是,莱布尼茨要的不只是数学语言,更是通用语言。为了把表音字母变成“知性文字”,就必须使符号摄取思想的实质。……莱布尼茨指望从中国表意文字中获得符号标识,……而《易经》机制则提供了这样的钥匙。〔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Rossella Lupacchini〕
作为早期的普遍主义者,莱布尼茨希望能够构建基础数学和逻辑模式;他相信,中国经典对此已有初步表达,那就是反映《易经》阴阳原理的符号。莱布尼茨还认为,中文书写系统是表意的,是未来的通用语言和文字的理想选择;它不会受制于任何特定的语言,而是基于可被普遍共享的思想……。他主张,中国思想之融入欧洲,可以帮助确定一个理性模式;最终,汉字概念将成为实现全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澳门大学的Hans-Georg Moeller〕
某種程度上萊氏正是受到中文表意的深刻影響才致力設計相關數學符號公式以模仿漢字表意功能,後世也正是其設計的一套微積分符號體系代替了牛頓偏幾何的論述流傳至今。這些符號表意系統是近代數學發展的基礎,某種意義上數理符號公式正是西方本地化的漢字,事實上拼音文字的表意主要來自口語從而与日常生活更接近,方便傳播但失于淺薄,中文漢字的表意除口語外同時有形態結構凝聚思維,可促進思考更深入的問題,并以文言形式表達傳播,相對拼音文字更能深刻發展理論,所以學術方面在西方文藝復興前中國文明能在世界之林中各方面遙遙領先是有此文字特徵作為重要基礎之一的,文藝復興后西方正是通過中國文化的吸收借鑒特別是創造設計了類似漢字的數理表意符號公式體系,彌补了其拼音文字侷限口語的不足,才有效促進了其數學及近代科學的突破,可以查閱相關數學符號如加減乘除阿拉伯數字微積分符號等等的發明時間。
明末中國文化本土衰退卻西傳復興,而今國人多已幾乎認識不到這點起源,也認識不到中文漢字的真正價值,所以下面還是引西方學者論述,或許更具說服力。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哈里森(Peter Harrison)写道:
“人类的原初语言被保存在地球的某个部分”这样一种可能性,激发了17世纪欧洲的想象力。有一个假设是:操此种古老语言的民族保存着人类先知的宗教、文化和科学。像我们所知道的,法国耶稣会士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中国人已继承了完好无损的原初语言和宗教。……中国牵动了17世纪英国人的心灵,部分由于自然神(宋明理学),部分由于中国人的独特的书写方式。后者吸引了弗朗西斯·培根……。他注意到,……中国人写的是“真正的字”,其所表达的不是声音或土话,而是事物或概念;结果……各地区乃至国际间都能够通过一种超越语言的文字,达成彼此理解。培根很感兴趣这种“真正的字”,因为它是通用语言的关键,是促进知识传播的交流工具。
现代早期,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精英曾有如此共识,即汉语应该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文字的模式,其理由似乎“荒诞不经”,那就是: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之伊甸园里,原本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无限沟通的语言,却因人们妄造巴别塔(通天塔)而激怒上帝,遂被打乱口音,分散隔阂,彼此很难交流;相比之下,中文则是原创于巴别塔之前、而逃过此劫,“赫然贯古今,伟哉通遐迩”,所以它是一种与《圣经》的普世恩典相关的“神性语言”。
培根建议参考中国语言文字的模式,开发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universal language)。他在其所著《学术的进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书中指出:汉字所表达的不是声音和俗语,而是事物和概念;各地区、各国家间都可读懂其文字,而相互理解。(《剑桥哲学百科全书》)
到1980年代,即在“字母优越性”如日中天之际,美国语言学家德范克(John DeFrancis,1911-2009年)提出:“(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或‘通用文字’,这是基于‘真正字符’;总的考虑是,它由对书面汉语的重要原则的改造而来;那就是,此种字符是表意、而非表音,一字指一事,具体或抽象。”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指出:
创建一种独立于世界任何语言的书面媒介,它依赖于高深哲学、复杂政治和科学交流所必需的概念。当然,我们已有许多这些半人工语言,像现在的阿拉伯数字系统,像在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里的图表;但是,对于这种新型沟通形式来说,我们已有的最完整的模型,则是那独立于特定语言的古汉语……。
牛津大学出版社介绍尤金妮娅的书《中国品味与英语的主体性……》(2014年)称:(18世纪)“中国物质文化的概念浸淫于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新认识论和主客关系,最终重新定义英语的意涵。”“……英语文学依靠中国概念而产生了它的‘自我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Eun K. Min教授的书《中国与英语文学的现代性》(2018年),称:“18世纪的英文和英语文学以及不列颠的‘现代性’,都是通过参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讨论来定义的。”“现代英语文学身份是被其他传统和历史——尤其是中国的——所塑造的。”
中國文化的小学即文字訓詁音韵学,其基礎為考據整理還原古人造字演變過程以輔助理解古籍,然而其目標及意義更主要在吸取先賢造字思想方法 CE,啟發後人深入構造一種通用簡潔本質的表意符號體系包括了經典漢字及數理符號公式,作為全人類共同文字方便溝通与降低交流成本,同時減少更多因誤解文化差異導致的摩擦爭端,前者為小用,後者方大用,此亦為包含有效訓詁學在內的現代小學的目標。可惜今人訓詁学者及愛好者多不明其旨,捨本逐末。這點西人如萊氏比很多國內學者看的更清楚長遠,現在信息時代才具備達到此理想的客觀條件。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