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是什么(精选117句文案)

一、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2、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3、时光流转,到了清代,只有锦江书院、芙蓉书院、墨池书院、潜溪书院、尊经书院得以重建,民国初期先后改制为新式学堂,数度易名或迁址,逐渐演变为四川名校,时至今日尚可追寻到她们过往的身影。

4、南昌友教书院联。很多书院楹联,为什么能流传千古,不因时代变迁而消亡?其生命力就在于以联警世,告诫芸芸众生要见贤思齐,养性修身,激浊扬清,“治学先修德,为官先做人”。

5、回望历史,历代四川地方官吏,包括在四川为官的浙江同乡,从明初至民国初年,对宋濂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成都府里纪念宋濂的活动颇多。上世纪60年代,在成都锦江区龙舟路附近建筑工地偶然发现了宋濂的墓志铭,仅说明宋濂生前生后或曾与这一街区有关,其墓志铭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6、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

7、D.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研究院

8、这是天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中的一副对联。饮冰室是梁启超的书斋,他后期的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撰写的。“饮冰”二字,语出《庄子·人世间》的“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借此表达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这副对联出自梁启超《自励》一诗,以此概括了梁启超的牺牲精神和远大追求。

9、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满族 老舍 《骆驼祥子》温柔是激情之后的平静。法国诗人 儒贝尔

10、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无锡知县林宰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顾允成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

12、图文制作:林红芝陈奎娟

13、全联集李白、唐玄宗、杜甫诗句,上联两句分别出自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下联首句出自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一诗,末句出自杜甫《登楼》一诗。而对仗天然,且切人、切地、切时,已称妙绝,更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心急如焚之情。

15、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16、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19、选文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3分)

20、作为观照,近代历史上的外省,比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与蜀中书院雷同,经费来源与衙门无关,大多也是自筹,用以校舍建造,学子膳食,教学则多为私塾模式,先生授课,但以学子自习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启迪、培养读书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以应试而追求功名为圭臬。

二、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是什么

1、这幅对联,出自明未顾宪成题于东林书院,用于教育人读书与关心国家大事都很重要,莘莘学子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风声、雨声、读书声要听进心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要关心。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2、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

3、吾身是理,此外更何寻求。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5、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王朴山即将毕业,欲东渡日本留学。为此,周恩来饱含革命激情写下了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寥寥8个字,气贯长虹,表达了青年人以振兴祖国、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借王朴山东渡日本一事撰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把如何结交朋友,怎样充实革命文化的道理阐述得透彻醒悟,富有哲理。

6、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形成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更要有“天下兴盛,舍我其谁”的抱负!

7、六经皆圣贤心精,讵云糟粕;一贯即学者忠恕,亦非神奇。

8、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9、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扩句)

10、南朝宋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更新”,除旧布新。

11、人民子弟兵是祖国忠诚的卫士,人民的守护者。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12、爱有温柔、有包容,也有伤害。

13、王荦题浙江杭州岳王庙联。王荦(1867—1937),字洪杰,号卓夫,仙居县城东门村人。清光绪秀才,后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求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去杭州从事对清军的策反工作。

14、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

15、TAOLIGUOXUETANG

16、此联言简意赅,是书院对联中为数不多的短联之一。这副对联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

17、B.印度的泰姬陵是著名的佛教建筑

18、李老师教学有他的独到之处,课上得生动活泼,不是拿着教参()。

19、富贵尊荣一性中,富期至矣;美大圣神超世外,美何加焉。

20、▲虞山书院原貌复原图(献县文化研究会提供)

三、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明朝顾宪成的

1、且与锦江书院一样,稍后的尊经书院也是一所官办书院。1874年,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来到四川,主政教育,创办了尊经书院,是今日四川大学的另一主要历史源头。在它之前,蜀中的最高学府是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设立的锦江书院,当时已有逾百年的办学历史,曾经培养出著名学者李调元等才俊。但锦江书院的课业以八股文为主,主要是为了培养科举人才。在近代中国大变革的格局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合时宜。为此,川籍洋务派官僚、曾为工部侍郎的薛焕等十余人倡议,四川总督吴棠与四川学政张之洞筹划,在成都南校场的石犀寺附近修建了这所新潮的尊经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为培养圭臬。薛焕担任了书院第一任山长。

2、欢迎大家赐稿,欢迎原创,投稿方式及版面要求见平台自定义模块,同一联集拒绝一稿多投。

3、A.逶迤磅薄沉着B.抡起爆炸旗织C.璀璨围歼瞻仰

4、在世俗社会里,兴办书院的目的本是为了科举考试,为学子铺就一条仕途功名之路。但有眼光的士林鸿儒却认为,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走向腐败和衰落,这对今天泛滥成灾的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有“殷鉴”之意。

5、日积月累。(12分)

6、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7、汤祥瑞自挽联。汤祥瑞,湖南浏阳人,大革命时期加入共产党,任浏阳县达浒地区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敗后被捕,敌人用尽酷刑,但他坚强不屈,英勇就义,临刑前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了这副自挽联。

8、一定要连续不间断打卡!加油!期待和你一起上岸哦~

9、“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10、——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11、“副”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副”的解释有:A.居第二位的,辅助的。B.附带的或次要的。C.相称,符合。D.量词。在“农副产品”“副主席”“名副其实”三个词语中,“副”字的意思依次是()。

12、D项错误∶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与大教堂和洗礼堂交相呼应,并非天文研究院。故正确答案为A。

13、在那个亲切、焦急、低垂的少女脸上,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柔幸福的新大地。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戈拉》

14、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15、“同声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

16、——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17、B.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买关心————江苏

18、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经费由政府所拨学田收入开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绶等又增修讲堂学舍等设施,添置田产,再次扩大规模。清康熙四十三年(179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借用孔庙西侧的房舍广招学子,先恢复了锦江书院行课。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仿古制,建石室于讲堂后不久,全毁于兵燹,遂后又在文翁石室旧址上重建校舍。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实为生动的写照。

19、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第二句: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这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

20、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人。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四、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是

1、——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2、毛主席的(宣告),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大江南北。

3、C.《正义论》————罗尔斯

4、天下之人五品,吾身之用四节,以节节品品乃道;贤者之行三德,圣人之学一贯,以贯贯德德乃天。

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第一句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第二句意思是: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6、见唐·岑参《暮秋山行》。飒飒(sà萨):风声。这两句大意是:山风吹过空寂的山林,发出飒飒的声音,好像有人在走动。这两句以动衬静,更显出空林的幽寂。今人常以飒飒形容秋风声。

7、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后人常引用顾宪成此联,提醒学生读书不忘救国。

9、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1877年底左宗棠抬棺入疆,打败阿古柏,1881年收复伊犁,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不管此之前还是此之后在清政府对抗外族入侵的战争中都没有成功过,左宗棠可以说开了一个先河,想想晚清不停“割地”的境况,我们历史更应该铭记这个人。彭玉麟评价其为忠君爱国,直做到全始全终。

10、明清时期,书院又有较大的发展,官办学馆又再度逐渐“改制”为民办书院,并广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或由富绅,士林自行筹款,在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常与僧院、道观为邻,选择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读书人和道观中的道人,坐而论道,彼此熏陶,相得益彰;其间,偶有感动朝廷,遂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范例,长存民间记忆,传为佳话与美谈。

11、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12、耿橘,河北交河人,长于献县,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常熟知县。讲求农田水利,主张"高区浚河,低区筑岸".治水成绩卓著。

13、国考终极预测试卷 15H直播

14、记得每天留言“打卡”哟,快和小香一起刷题吧!

15、东风一夜吹桃萼,桃花吹开又吹落。开时不记春有情,落时偏道风声恶。

16、C项错误∶“哀家”一词仅用于丧夫的皇后,而且仅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真实历史中的皇后无论何时都不会自称“哀家”。题干表述为皇帝健在,故“哀家”使用不当。

17、(山香讲师解析)A项正确∶“宗师”指在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顾恺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称其为“宗师”是恰当的。

18、187页学霸上岸笔记0元送

19、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 丰坊

20、二百余年:从1644年清兵入关到1850年林则徐去世有二百多年。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大星沉:古人认为,凡是大人物,必然是天上星宿降落凡间转世为人的。这些人物活着的时候,天上都会有一颗对应的星星。每当星星陨落,也就意味着,此人的凡间寿命即将终结。

五、我能想到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1、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2、梅呈五福;竹报三多。——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

3、以白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4、上图为成都府里有名的皇城坝,这里曾上演过许多波澜壮阔的近代四川大戏,是尊经书院曾经办学之地,也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滥觞之地。书院不志科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除了国学,还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先生也多为名士,如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等等。学生多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人,他们都看到了八股文无用,来书院研习西方格致。

5、借用理发之事,抒爱国之情。反问语气,激人奋起。

6、张之洞对老成都的尊经书院付出甚多,也寄望极高。在调任回京的路上,他还给继任四川学政谭宗浚写信说:“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惓惓不忘。”他还向谭宗浚推荐了五位学生。其中,就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对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启发甚巨的学者廖平。

7、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8、人与人的友谊,把多数人的心灵结合在一起,由于这种可贵的联系,它是温柔甜蜜的。古罗马思想家 奥古斯丁

9、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唳(li立):鸟高亢地鸣叫。这两句大意是:秦军失败后,听到风声,听到鹤叫,都以为是晋朝的军队赶来了。这两句写出秦军失败后神经极度紧张,惊恐异常的情景。本来风声、鹤唳是极为平常的声音,而秦军在淝水一战中,被晋军杀得魂飞魄散,弃甲宵遁,以至于一有风吹草动,便以为是晋兵杀到,于是再没命地逃跑。此二句说明兵败如山倒。士气一垮,军队将不可收抬。成语“风声鹤唳”即从此来,比喻人在非常惊恐时神经过敏.稍有一点动静就极度紧张。

10、这是明人海瑞的自题联。

12、——这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哲理。“若”字的撇笔,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为人就过于计较、拘谨。“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人”。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开,又能“捺”得住,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13、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以民盟主席之名,广益士林,为新政效力,开国大典邮票上就有他的身影,还包括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高岗、张澜(前排左起)的形象。只可惜历史是由“王者”可以任意改写的,这些陪衬人物大多不受待见。伴随着现代中国的政治风向标,原作者董希文也不断地领命修改《开国大典》,原油画图案上的人头在“文革”前后曾被数次涂抹掉,替换成了其他的人头,现在尚可看到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是仍然抹不去永存的民间记忆。

14、耿橘在书院写下这副对联,也是向学士或学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告诫大家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能脱离俗气,我们也是圣人;只要勤问好学,我们也可以成为学者。

15、王侯高不任,独操仁术救人危。

16、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17、D.《理想国》————柏拉图

18、第二句: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这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

19、D.“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连用三个“飞向”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20、帝道真如,而今都成过去事;

1、(上图为清代书院所使用的樟木书箱)

2、"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3、宫墙:本义指房屋的围墙,后世称师门为“宫墙”。三吴辟一径: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在三吴广泛传播孔子学说,开辟了通向至圣先贤的途径。

4、作者范文甫,名赓治,字文虎,清代宁波著名中医。其医理、书法、诗文被誉为“三绝”,有“医林怪杰”之称。

5、上联开宗明义表达了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几根硬骨”写出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而此骨要“横天下”,更表达了作者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气魄。下联表达了作者为革命甘愿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生死观。状元,汤祥瑞同志被敌人枪决在浏阳状元洲。全联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

6、《明史》对于顾宪成入仕之前的简历记载十分简略,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却对入仕之前顾宪成的事迹有更多的记叙,这是一位从小就认真、执着因而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一位思想领袖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而顾宪成进入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而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导致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7、又相传当年扬雄的子云亭也建在墨池旁,周围的浣纱女每天清早起床后,最为享受的就是聆听扬雄那抑扬顿挫、节奏起伏的读书声,好一幅悠然的市井风俗画!早在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末尾就曾说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不期为后世关于扬雄的故事做足了铺垫。大约从宋朝开始,人们怀着对扬雄的敬仰,就在此兴建学堂,历经元、明、清,风风雨雨,兵火匪患,但历代官府一旦在战火平息,经济民生恢复后,均着手在此旧址上兴建学堂书院,而且名称几百年不变,都称之为墨池书院。

8、“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9、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

10、这是陈大纲在清嘉庆二十一年任巴陵知县时所题。上联写眼界之宽,登楼八万里洞庭尽收眼底,笔墨极简省,寻常字面却字句传神,不雕不饰。下联写怀抱之深,登高临远,从四面湖山的空阔绵延至湖山尽处的人家,顿生万家忧乐之思,显然作者联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这里的忧乐不是对范仲淹的简单追忆,而是自己真挚的悲悯之心,因而更加动人。

11、北宋有位学者叫谢良佐,他曾提到过“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一句话,也是讲要脱离凡俗那些人,去结交有识之士。他有这种谦虚好学的思想是很不奇怪的,他就是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名重当时的“程门四先生”之这里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典故,那就是“程门立雪”。

12、昂()挺()自言()()

13、对于骆成骧而言,在名校尊经书院读书自然是莫大的福气,但他家一贫如洗,没有一点余钱供他读书,骆成骧的日常开支,全靠书院发的一点“膏火费”。他自己省吃俭用,每月还存下点钱寄回家孝敬父母。骆成骧有个同学名叫谢泰来,来自四川射洪,其贫困的家境和骆成骧不相上下,于是两人很是投契。一次谢泰来和骆成骧对对联,出了个上联,“至穷无非讨口”,叫骆成骧对下联。“讨口”是四川话,意指当乞丐要饭。谢泰来话音未落,骆成骧马上很豪气地大声应对:“不死总得出头!”他的这一豪言妙对在书院传为美谈。

14、A.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四川

15、用“宣”字组词,并依意思填空。

16、刘师亮自挽联,本联为作者的自我评价。上联谐稿,指《师亮谐稿》,随刊,指《师亮随刊》。作者怀着满腔热血,以此嘲讽时政,唤醒寰宇同胞。

17、B.她向人夸赞道∶“家夫为人十分谦和。”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