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什么官

官职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官制、职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是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宰相”和“丞相”彼此联系

对宰相和丞相的了解,要从字义入手,能够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宰”原义是祭祀中掌管宰杀牲畜的奴仆。凭借专业的技术,受到其他人的重视,由此引申为主持、主管的意思,明显带有动词的属性, “宰”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是最高行政长官代名词。

《说文解字》解释道:“丞,翊也,从从卪从山。山高,奉承之意。”古代承和丞同义,有帮助、辅助的意思,是动词。用于官职时,表示从事辅助工作的人,由动词转变为名词,例如郡丞、县丞等,与相合用,代表辅助天子的官员。

最有意思的是“相”,《说文解字》注释:“相,省视也。”意为仔细看。古代的“相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周朝祭祀、朝聘、会盟频繁,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制度,于是,“相礼”应运而生,他指导天子和诸侯执行具体的礼仪。此时的“相”脱离了省视的本义,有高级参谋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结婚时,常有“傧相”做伴,正是“相礼”的遗存。

互有交集

宰相和丞相等宰执大臣,必须具备议政权和监督权,二者缺一不可。宰执大臣能够觐见皇帝,共同参政议政,对决策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根据法令和制度要求,对官员执行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后汉书》认为:宰执大臣必须“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可见,宰执大臣,是官僚体系中的职责担当和权威硬核。

选拔任用宰执大臣,候选人的条件格外严格。《韩非子·显学》首次提出了“宰相”的说法,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也就是说官员必须经过基层历练,才能担当相位,这是对个人考验,也是对国家负责。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