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一以贯之

成语拼音:yī yǐ guàn zhī

成语注音:ㄧ ㄧˇ ㄍㄨㄢˋ ㄓㄧ

成语简拼:YYG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一以貫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作谓语、状语、宾语;指自始至终

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一以贯之→之死靡二→二话不说→说是道非→非我族类→类聚群分→分钗断带→带牛佩犊→犊牧采薪→薪尽火传→传檄而定→定于一尊→尊姓大名→名卿钜公→公尔忘私→私心妄念→念兹在兹→兹事体大→大中至正→正本澄源→源远流长→长篇大论→论短道长→长林丰草→草头天子

(1)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刘征泰《苏步青》

(1)“自然”和“爱”两大母题就成为朱自清早期散文的显性结构,而以崭新的“仁”一以贯之的深沉内涵则成为其早期散文的隐性结构。

(2)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一以贯之”几个大字。

(3)从小事开始,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保持灵敏的反应。

(4)大洲初级中学的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一以贯之”。

(5)但公司的表现未能一以贯之,从而使得摩托罗拉的专利看起来比其业务本身更有价值。

(6)当然我也认为,在这种现象被重新定义为某种带有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内涵的东西或者被称作“极权主义”等其他名堂时,它就是一种问题了。

(7)冬冬不会写成语“一以贯之”的最后一个字。

(8)构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公安工作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主线。

(9)继续教育是北京教育学院一项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对学院、特别是对承担继教任务的一线教师也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10)尽管宣称一以贯之,有些保守党指责她言行不一。

(11)经典大学理念的守望与超越共存,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大学中应一以贯之的原则。

(12)婧婧写不出成语“一以贯之”,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13)就在今天,确定为了获得成就要怎样克服遇到的所有障碍,拟定一个一以贯之的计划,然后迈出第一步。

(14)可以说,悲剧意识是其小说一以贯之的主线。

(15)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

(16)理想主义是郭沫若一以贯之的气质,变化了的只是历史语境。

(17)声叔叔给娃娃和小朋友讲了“一以贯之”的成语典故。

(18)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

(19)说犹太文明的主体一以贯之,并非说犹太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就是互相排斥、互不影响的。

(20)虽然他也在眼睁睁看着雷曼兄弟破产的团队中,但比起保尔森来,对政府的行动他表现得似乎更加心平气和,因此,行动中就可能更加一以贯之。

(21)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以贯之;

(22)修复技术的选择与修复理论及原则、修复方法本身是一以贯之的。

(23)学术自由是大学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24)一般的百科全书只不过是许多科学的堆积,仅仅是由偶然和经验的排列,其中缺乏一以贯之的原则。

(25)一以贯之的经营理念,通过科学的酒店设计和功能规划,实现资产利用的最大化;

(26)应该说这时期余华的小说创作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悲悯情怀,不管它是潜藏在冷静背后还是彰显出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

(27)由于未能在6月份推出新款iPhone,这家科技业巨头过去几年一以贯之的新产品发布模式被打破。

(2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质。

(29)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

(30)主席在耋耄之年以自己的行动表明,主席没有违背自己的信仰,主席立行合一,一以贯之,从一而终。

(31)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民族政策,既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不断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满足人民的新期待。

(32)追问和探究实体是西方古典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

(33)总之,异化思想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是一以贯之的;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

一:yī 1、《狼》:『一屠晚归。』2、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以

以:yǐ 1、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贯

贯:guàn 1、穿钱的绳。《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2、古代货币单位。一千为一贯。《智取生辰纲》:『五贯足钱一桶。』3、穿过。《柳毅传》:『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4、融会贯通。《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5、事;例。《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6、条理。《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7、侍奉;服侍。《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8、通『惯』,习惯。《孟子·滕文公》:『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9、世代居住的地方;原籍。《隋书·食货志》:『其无贯之人,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贯彻] 上下贯穿,通达至底。[贯日] (1)一天又一天,积日。(2)遮蔽日光。[贯叙] 按次序叙录。[贯鱼] 成串的鱼。比喻前后有次序。也写作『鱼贯』。之

之:zhī 1、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一

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以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贯

贯:《酉集中·贝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音瓘。《说文》贯,钱贝之贯。《前汉·食货志》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又《博雅》穿也。《五经文字》既穿曰贯。《易·剥卦》贯鱼。《释文》贯,穿也。《前汉·董仲舒传》岂不同条共贯与。〈注〉贯者,聮[音lián,古同联]络贯穿。又中也。《仪礼·乡射礼》不贯不释。〈注〉贯,犹中也。又《谷梁传·昭十九年》羁贯成童。〈注〉羁贯,谓交午剪发以为饰。又《晋书·文苑传》架彼辞人,共超清贯。《正字通》侍从之官曰清贯。又姓。《姓氏急就篇》赵相贯高。《古音略》贯高之贯,音冠。又《博雅》累也。又《韵府》本贯,乡籍也。又国名。《括地志》故贯城即古贯国,在曹州济阴县。又《诗·魏风》三岁贯女。〈传〉贯,事也。《释文》古乱反。○按朱传:贯,习也。音惯。又《集韵》《正韵》□古患切,音惯。惯,亦作贯。《尔雅·释诂》贯,习也。《诗·齐风》射则贯兮。《释文》毛古乱反,中也。郑古患反,习也。《前汉·贾谊传》习惯如自然。〈注〉师古曰:贯,亦习也。又《集韵》乌关切,音弯。弯,亦作贯。《史记·伍子胥传》贯弓执矢向使者。又《广韵》《集韵》《韵会》□古丸切,音官。义同。○按《说文》毋,穿物持之也,音古丸切,贯音古玩切,毋与贯通,故经典贯亦音官。之

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