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胡慎之 一句话戳破人际关系的真相-短句
01
人际关系的问题
更多的是“内在关系模式”的问题
为什么你遇不到对的人,维持长久的爱情?
为什么和权威交流,总是克服不了紧张?
为什么面对孩子,你无法克制自己的怒火?
为什么我们学了很多沟通技巧,还是会陷入一段关系的痛苦里?
有一个事实,常常被我们忽略了。
公益在线免费心理咨询来访者招募中..... 数位心理专家在线为您解答困惑 擅长范围:情感挽回、婚姻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少年儿童问题,个人发展、情绪问题、情感问题、自我意识、心境障碍、神经症状、性困扰、心理危机等。还有数千本心理自助参考电子书 数千部心理学大咖音频视频课程资源免费送哦!(心理资源限时领取)需要免费咨询请在我的主页个人简介绍或主页背景查看 需要免费心理资源请再我个人简介里查看
有些关系的问题,看似是沟通的问题,但其实是内在关系模式的问题。
我是胡慎之,研究关系心理学超过20年,咨询时长达15000小时,是蔡康永情商课、马东职场课的专业顾问。
你可能会好奇内在关系模式是什么,在此之前,我想先说说我的故事。
02
与父亲决裂,差点抑郁寻死
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段时光
或许你会认为,我研究关系心理,教10万人学高情商沟通术,一定是个天生的情商高手。
但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曾经也经常为“搞不定关系”而痛苦不堪。
跟父亲决裂,女友出走,生意失败,遭遇车祸,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在我的人生中呼啸而来...
我患上了抑郁,把自己关在8平米的小房间,呆了8个月,就在我准备好了遗书自杀时,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他问我,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一件让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现在都难以释怀。
在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我的父亲。
中考那天,我喝醉了酒,导致下午考试交了白卷。成绩公布,距离所有人认为我有能力上的重点高中差了10分。
当时父亲从贵州赶来无锡,拿了一把斧头直接朝我砍来,险些丧命。从此,我跟父亲,很少再有联系。
心理医生听完我的故事,问了一句:“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在中考的时候去喝酒?”
心理医生说,“实际上,你想用自己的失败,去伤害你父亲。
你希望他沮丧,让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让他体会你受伤的感觉。而你父亲之所以要拿斧头砍你,是因为,他真的被你伤到了。”
你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后的所有关系里,你成为了你的“父亲”。
一语点醒梦中人。
“你不行!你很糟!”这是我记忆里父亲经常对我说的话,却变成了我对待女友的方式,对工作伙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方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的。
这里的内在关系模式,指的是:
小时候和重要亲人互动,内化到你的潜意识里,所形成的一种对待关系的模式,他会在你长大后不断影响着你和别人的交往。
这恰恰是我关系中的真相。
我对待别人的方式—对女友严苛,疏离,对孩子严厉,动不动发火,对工作伙伴的不信任,实际上无意识地复制了父亲对我的关系模式。
这个发现成为了一个契机,为了跳出这种潜意识“怪圈”,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模式。
被蔡康永、黄执中、武志红点赞
从搞不定关系,到最懂关系的心理学家
整整5年,我翻遍了几乎所有的跟关系、人际有关的心理学著作,也花了大量的时间跟不同的来访者接触,最终发现:
每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每种模式的背后,藏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也对应着一个人应对不同关系的种种“潜意识”反应。
我给不同的关系模式总结出了四种典型类型:蜗牛型、袋鼠型、鸵鸟型、斑鸠型,并打造了一套解决关系难题的底层思维方式与心理分析方法。
凭借在关系模式中的自我觉察,以及对他人关系模式的分析,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懂得了跟父亲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我们俩的关系,也变得不再像仇人,而是彼此互相支持的朋友。
大儿子龙龙曾写信对我说: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像父子,更像“兄弟”,有这样一个学心理学的爸爸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
和孩子在巴颜喀拉山徒步旅行
我身边的同事曾告诉我:“你知道吗,老胡,我其实挺怕跟你聊天的,每次都跟“没穿衣服”一样,随便就被看穿了。”
多年后的我,就好像拿到了一把解锁关系的万能钥匙,把以前阻塞、纠缠、痛苦、冷淡的关系之门都打开了。
良好关系的滋养,让我的事业也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创办了向日葵心理,陪伴孩子的20年里,出版了《陪孩子度过生命的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等书籍,成了很多家长眼中最懂亲子关系的“向日葵爸爸。”
CCTV、湖南卫视、《奇葩说》、《爸爸去哪儿》、《变形记》纷纷向我抛来橄榄枝,邀请我担任心理辅导嘉宾,参与台前、幕后的知识把关和输出。
甚至,有幸被蔡康永、马东邀请,成为情商课、职场课的专业心理学顾问。
从一名不懂得如何处理关系的普通人,到一个专门解决人际难题的“关系心理学家”。这是以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而这些,都是在我系统学习客体心理学后发生的改变。
03
改变内在关系模式
需要看见你的关系模式
这些年来,我接触了太多被关系所困、被自己所困的人。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的关系走向破裂,往往跟吵架的内容或者没什么关系,而是跟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有关,那才是最伤人的。
有一个来访者找我咨询,她说实在受不了她的丈夫了,想离婚。
她的丈夫喜欢喝酒,每次喝醉了就会让她来接。尽管她对此厌恶至极,但每一次都会接他回来,照顾他,让他不要再喝酒。
“我这么辛苦,为什么就没人来体谅下我呢。”他们经常为此争吵,丈夫抱怨,她管的事情太多了。
这很有趣,妻子就是我在客体关系理论基础上总结的一种类型的人——袋鼠型。她习惯性照顾丈夫,但边照顾边埋怨。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不去接他了会怎样?”
在好几次咨询中,我都重复了这句话。有一天她说:“我试试”,之后她丈夫喝醉三次她都拒绝去接他。
慢慢地她丈夫意识到了她不会再去接他的时候,他丈夫不再喝醉了,自己叫个代驾回来了。后来她丈夫喝酒越来越少,他们两个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好。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关系模式,当没有被意识到的时候,这种模式就一直在我们身上起作用,重复相同的命运。
相反,对内在关系模式看见越深,检讨越彻底,内耗碰壁越少,关系也就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