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三年级语文下19、《放飞蜻蜓》补充习题答案
三年级语文下19、《放飞蜻蜓》补充习题答案(精选13篇)
一、选择读音
孑孓选第一个,其余全选第二个 二,填充
l、慈爱
2、七嘴八舌
3、入神,用商量的口吻
4、纷纷
三、填空
1、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2、很大,复杂。成千上万的眼睛,四面八方的虫子。
3、吃蚊子。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玲珑、闪闪发光、灰褐色、光滑、毛茸茸、漂亮
从前到后的顺序,写出了松鼠的外形美丽,讨人喜欢!
2、用“先……再……然后……最后”来说一段话,可以写写洗衣服、洗碗、做菜等内容,这几个词语一定要用到、用好!要求内容达到四行!
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并不陌生,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扬中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活动,晓庄师范的汤翠英老师曾应邀赴扬作巡回报告,作为学陶的一名积极分子,我也曾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那时候,先生的一些经典论述我们大多能出口成诵。什么《小孩不小歌》等等学生们也是会背的,那时候如果有学生打架,往往老师还没去处理,早就有三五学生围上前去,背起“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借别人的嘴来骂自己。”也曾到晓庄去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在先生的手记前驻足良久。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
这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我以为还要从课文中来说。课文讲的是陶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呵斥,没有批评,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有关知识,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放飞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艺术由此可见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学生抓住有关语句就能体会先生的为人,教学时为何要放弃这样的一个认识先生、走进先生的良好契机呢?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在课上,我跟孩子们一同探究着,感悟着先生的亲切的态度,启发引导的巧妙。学生们喜欢上了这位离他们原先较遥远的先生。可亲可敬的陶先生就这样走进了学生们心间。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先生,当他们在读课文准备介绍蜻蜓时,我在学生的座位间穿梭着,倾听着,启发着,点拨着。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介绍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先生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先生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先生,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而我,则从这节课中更好地明白了:“小孩并不小!谁若说小孩小,他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曾讲过的大意。)他们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苏教版第六册第19课放飞思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县城学科中心备课组(小语三年级组)教学理念: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主要是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理解。因此,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角色朗读、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读好人物的对话,激起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放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知识的启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练习分角色朗读。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4、培养学生学会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教学用具:1、课件、录音、生词卡片、挂图。2、课前预习:通过网络、书籍等语文课程资源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见过蜻蜓吗?在你的印象中蜻蜓是在什么样子的?通常会什么地方出现的?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蜻蜓的课文(出示课题:放飞蜻蜓),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简介陶行知)请带上你的问题细细地品读课文吧![通过简单的说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请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生活积累以及工具书理解生词的意思。2、出示词语;慈爱 抚摸 保持 七嘴八舌复杂 结构 入神 成千上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3、出示课件:配乐录音朗读。要求:边听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4、学生交流:通过初步阅读,知道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并根据“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学生交流。 3、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捉”蜻蜓。(第一至六自然段)1、指名读,引导评价。2、自由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想象到孩子们捉蜻蜓的情景是怎样的?(板书:捉)3、小组讨论:(1)陶先生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孩子们又是怎样回答的?(2)从“慈爱、抚摸、拉着”等词语可以看出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3)“七嘴八舌”是什么意思?试把它演绎出来。4、交流、学习,知道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5、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感受它们的不同之处:(1)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2)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第一句比第二句更能体现陶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板书:循循善诱)6、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如:翠贞“想了一下”、孩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通过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区别问的话和回答的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谈”蜻蜓。(第七至十自然段)1、教师范读,不认识的字、词注意认真听。2、小组朗读,并完成表格练习:
部位种类
尾巴眼睛特点 功能 3、交流、汇报,并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还知道的那些有关于蜻蜓的资料?(板书:谈、蜻蜓)4、拓展练习: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原因是什么?5、在这部分课文中,你又觉得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验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里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说、思考、动笔,在听和说的互动中学习表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放”蜻蜓。(第十一自然段)1、指名读,引导评价。2、小组朗读,并讨论:(1)从哪些地方可以再次看出陶先生对孩子们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用商量的口吻说、把蜻蜓还给翠贞。)(2)“纷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谈了蜻蜓后,会非常乐意和自觉地把很辛苦才捉到的一只蜻蜓放飞呢?(板书:放)3、交流、学习。4、在这一部分里,你又感觉到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和蔼可亲)5、全班朗读,要求:读出陶先生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出孩子们的欣喜和对孩子们赞叹的语气。四、朗读全文,回归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也认识了一位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对老一辈教育家敬佩、仰慕之情,美美地把全文读一遍。五、思维拓展。同学们,既然我们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是益虫,那么如果你看到了伤害蜻蜓以及其它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哪些社会宣传和呼吁呢?六、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2、指导书写。(1)注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生字的字形。如:“蝇、蚊”都是“虫字旁”,皆属于昆虫。(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中位置的安排。3、学生描红,练习书写。七、作业。1、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2、书写生字、新词。3、练习写一篇宣传和呼吁人类保护动物的短文。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
小朋友 : 捉 谈 放
陶行知 : 循循善诱 蜻蜓 和蔼可亲 设计特色: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2、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3、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4、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007年5月7日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
2、讲了谁和谁?(板书孩子们 陶行知)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板书放飞)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走近蜻蜓。
1、回顾上节课,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2、陶行知一共问了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3、第一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指名回答。
4、继续交流: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5、引读:它的尾巴是……,它用尾巴……它的眼睛……,结构……,是由……,可以……
6、尾巴和眼睛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
7、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指名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答案
8、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引导放了蜻蜓吧!因为这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快速默读2--11自然段,把文中描写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句用“~~”画出来,体会一下,陶行知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读后交流。
1、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板书和蔼可亲)
(2)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易近人
(3)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珍惜这只蜻蜓,让其他孩子看得清。
(4)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身去,指着它的尾巴说:--生怕弄伤蜻蜓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相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2、陶行知先生知识丰富,说的是孩子们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识,所以孩子觉得新鲜有趣。相机出示陶行知的资料。
3、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没有斥责孩子们,而是(板书循循善诱),讲得孩子们心服口服,所以课件引读:翠贞看看小伙伴们……
三、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1、课件蜻蜓千姿百态的图片,老师: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们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试试写一写:
我眼中的蜻蜓
四、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有关蜻蜓的古诗作为礼物,感谢你们陪我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从文中知道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板书关爱有益动物),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板书设计
19 放飞蜻蜓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徐博)老师课题实验课《放飞蜻蜓》的综合评议记录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2、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自学,要求提得明确,分层次落实,指向课后练习的重点目标。注重朗读、讨论、圈画、讨论多种形式的结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3、词语理解得法,能紧扣课文语言,有些通过表演来体会,学生感觉有趣而且印象深刻。
4、教师课前能精心制作蜻蜓标本,帮助学生形象地建构蜻蜓的特点,使学生对蜻蜓了解得更清楚,认识更深刻。并且在课前教师能搜集资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课本以外的有关蜻蜓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空间上的延伸。
5、开展创造性的朗读,补充提示语朗读,理解语句,分析结构,使朗读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6、建议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化、板块性的设计,使教学思路更清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 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 “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 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 “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 “谈蜻蜓”或“识蜻蜓” )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 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
《放飞蜻蜓|苏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 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时
一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 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 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 初读,理清脉络:
(1) 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 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 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 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 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 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 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 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 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 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 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 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 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 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 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 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 练习分角色朗读。
(1) 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 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2
设计问题,认识事物——《放飞蜻蜓》教学思考
作者:佚名
应该说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案例,是生活即课堂的案例。对于我们老师的成长来说,这是篇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这一课可以让我们懂得陶行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有许多东西看似是简单的,其实里面的知识可多了,如果只是简单地玩一玩,等于是丧失许多学习机会。现在各门学科都在讲究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一课也是探究性的案例。
读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多个问题出现,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交给孩子一把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的答案,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的答案。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纲领”之作用,提起这个“纲领”,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
研究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设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理念。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5ykj首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误解,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2、了解陶行知教育孩子的过程(抓重点句)。
3、有朗读过程中体会孩子们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有关蜻蜓的多媒体课件,蜻蜓模型,重点句投影。
<教学设计>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邹老师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起)。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谁放飞蜻蜓?
生2: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播放配乐朗读磁带,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着范读默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不明白。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生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
生2: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的?
生3:陶行知为什么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提问时解决)
(这些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弄清了这三个问题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要是学生不能提出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 就算学生提出来了,怎么处理,是放在一边还是立即解决,如果当时就抽学生回答而且答对了,三个问题解决了,后面还怎么上?此处设计请考虑。)
(过渡:同学真认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思考问题如此积极,下面老师请同学欣赏一幕现场表演的情境剧:一个小男孩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装在瓶中玩耍,一个小女孩上前劝说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女孩说:“请你把蝴蝶放了吧,你把它装在瓶子里多可怜呀!”)
表现得真好,掌声鼓励。剧中小女孩直接请求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小男孩听了小女孩的话,他会怎么做呢?可能会放飞蝴蝶,也可能不会放掉。那么,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细读2—11自然段。
三、组内合作学习,体会感悟
1、组内细读2—11自然段,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
①小组细读,边读边找。(需要学生找的一些重要词句可让学生用一些符号勾画)
②小组合作交流。
2、抽学生读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抽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
③(出示重点句—贴纸)
句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a、学生齐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b、学生汇报(从“慈爱”、“抚摸”等词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c、师总结:是的,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在孩子们面前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对孩子们是那样的慈爱,那样的和蔼可亲。所以在读这句话时一定要强调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的和蔼可亲。(进行朗读指导,可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再齐读或先抽读,教师评价,再齐读)
句2: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女生齐读:师: “商量”说明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原句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哪句最好,为什么?先让学生改,再用课件出示两句话,让学生对比读,再说有什么不同。
b、学生汇报。
c、师总结: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原句好,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行知说话的语气的委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④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什么?可让学生用线条画出一些相关句子,如: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孩子们点点头、孩子们入神的听着等。再分别说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a、生汇报。
b、师总结:从孩子们的反应,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陶行知是那样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关爱是那样真诚,陶行知的话语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诱的。
(过渡:唉,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想知道原因吗?请学习第十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
1、同桌互读第十自然段,找出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并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说说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及功能。
生1:蜻蜓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构成的,它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2: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的功能是用来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
师演示课件:介绍相关的课外内容—蜻蜓结构图及相亲知识。
①
②蜻蜓,昆虫纲,为大型昆虫,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
蜻蜓专门捕食各种小型蛾类、稻飞虱、蝇、蚊等昆虫。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产在水田里卵化为幼虫的名安叫水虿,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在产卵。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训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全世界的蜻蜓大约有5000种以上,我国约有300种。 此处介绍过多,语言过成人化。语言可重新组织。
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介绍,神情怎样?说明了什么?
3、陶行知为什么要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
③师总结: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在陶行知的谆谆教导之下,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有益动物。
4、那么,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建议后,他们怎么做的?心情怎样?
五、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总结。
板书:
陶行知 谆谆教导 孩子 心甘情愿 放飞蜻蜓
慈爱抚摸 点点头
(和蔼可亲)
商量的中吻 纷纷说 我们的朋友
(尊重孩子)
板书设计非常好,但课后的第一个任务分角色朗读没设计进去。这个一定要要,因为他是本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有时间可在课文最后设计一个小小的练笔:让学生续写课文,主要写蜻蜓背放飞后快活自由的样子、孩子们的心情及他们明白的道理。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你采用的合作交流学习非常好,但是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调控,不能让别人认为是走形式,要做到气氛活跃,有序,不乱,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
教师总结的语言要精炼,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与多种方式的评价或鼓励,调动积极性,尽量少重复学生答问的语言。
因为镇教育管理办公室的领导来随机督导,而我又幸运地中了头奖,准备的教学计划不得不改一改。
原本今天一节课解决《放飞蜻蜓》这篇课文,从课始的导入到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再到关键人物陶行知的感悟完全放到一节课中来,可是因为公开课上一节课教学一篇课文的失败,使我在这样的公开教学中不敢再尝试,再说这也关系到学校及个人的名声。于是只好稳稳当当地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教学预设:
一、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蜻蜓,强调蜓的书写。
3、谈蜻蜓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围绕课题,质疑检查。
1、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预设: a、是谁放飞蜻蜓?
b、是谁捉住了蜻蜓?
c、即然捉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放了?
(根据质疑板书:捉 为什么 放)
2、带着问题浏览课文,寻找相关答案。
3、汇报答案。(即读第一自然读回答问题a,第十一自然段回答问题b)
4、指名读第二至第十自然段,点明这部分内容:介绍蜻蜓。
5、更改更书:把为什么改为介绍蜻蜓。
三、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全班纠正,集中范写部分易错字。
2、再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
四、了解蜻蜓
1、默默地读读中间部分,看看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特点,在书上画出来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简单地写上自己的认识。
2、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3、汇报交流;
预设: a蜻蜓的食物
b尾巴的作用
c眼睛的作用。
五、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再读课文,圈出描写陶行知的有关词句。
教后思考:
按照这样的预设走进课堂,正如预设一样,很自然很轻松地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虽然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可是我总有点不满意:也许孩子们适应了这样的课堂,也许是课文内容的简单,我总感觉这样的课堂除了实一点之外再也没有可取之处。可是这样的实是否有点过呢?当我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孩子们能很好地预习时,还有必要这样解决生字词吗?当我注重识字规律后巧妙地安排学生读生字还需要这样课堂上的再重视吗?还有课文朗读的检查,这样一篇课文,在课堂上检查,我没有听到什么错误。如果容量再大一些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再渗进去会更好。哎,自己失去了一次尝试成功的机会。
还有这一课时的语文味在哪?除了对生字词的理解,除了读的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比如说提醒孩子浏览,比如说告诉孩子用默读、轻声读、朗读的方式外,其他地方有没有表现出语文味?虽然第二课时想侧重抓住有关词来感悟陶行知这个人,那么是不是除了与陶行知有关的词外其他词都不值得去品味呢?
这样的导入真的可遇不可求吗?课后领导也特别肯定了这一课时的导入自然清新,吻合了孩子的心理。说实话,一开始的导入我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准备以师生的头谈为切入口,可是在课前走进教室时,看到几个调皮的男生在玩着没有子弹的玩具手枪,而教室后窗的花圃前三五个女生正在捉蝴蝶,见到此景,我的导入有了:
师:孩子们,刚才的十分钟是个有趣的十分钟,我们的男生都围着那玩具手枪玩,而几个女生却对小昆虫产生了兴趣。瑾、昊、芳下课时你们在干什么吗?是在捉蝴蝶吗?
生:是。
师:为什么想起捉蝴蝶?
生:蝴蝶很好看,我想捉一只看看。
生:蝴蝶很可爱,我想捉一只细细地研究一下。
师:是啊!捉过来细细地看看,挺好的,捉过来细细地研究一下,也好。其实蝴蝶是孩子们喜爱的昆虫,还有蜜蜂,还有……(师板书:蜻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原名文,后改知行、行知,安徽省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设计思路:
1. 根据语文学科特征,紧抓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学习课。
2. 根据“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学习他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
3. 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使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蜻蜓,激发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正确书写11个生字,会认6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几个相关词语。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和高超的育人方法。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练习读好人物间的对话,品味重点词句,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
2.了解蜻蜓,懂得它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陶行知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和与人沟通的巧妙方法。
课前准备:1、生字词卡片;2、课件;
3、收集蜻蜓和陶行知先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可爱的小动物,瞧它们来了(多媒体展示蜻蜓各种状态下的图片)! (二)揭示课题,学生字 1.学习“蜻蜓”两个生字。 (1)师生写课题,教师强调“蜓”的结构,两个部分要紧凑,第八笔捺要长一些。 (2)读生字,强调读准后鼻音。 (3)从“蜻蜓”两字的字形,你知道什么?(形声字,蜻蜓是一种昆虫(益虫)等。 2.读课题,理解“放飞”。 二、读课文,学生字 (一)了解陶行知 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的事? (1)通过搜集资料,说说你印象中的陶行知。 (2)读课文中的“学习链接”。(陶行知一生做的最大的事:投身人民教育事业)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么写了陶行知的哪些事呢?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一读,标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 (2)二读,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三读;把每个词语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然后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2、同桌互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2.引导学生用形声字特点来识记字形。 3.多形式读词语,注意纠正翘舌音。 (四)读通课文 1.分段朗读。 (1)指名读、齐读。 (2)生评议:是否读正确,读通顺。 2.运用词语复述课文。 3.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引导发现,书写生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 (1)用归类法,观察生字的结构、笔画。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2、老师范写“衡”的字: “衡”:左右窄,中间宽,中间好像一个鱼字,下面是大字,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注意三部分的宽窄配搭。 3.学生写认为难写的字。 4.评议:自评、互评,展评。 四、重组语境,巩固生字词 出示:陶行知看见孩子们在池塘边捉蜻蜓,他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头,跟他们讲蜻蜓吃苍蝇、蚊子和孑孓,是我们的好朋友。蜻蜓用尾巴掌握方向,调整飞行方向,眼睛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对孩子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1.自读; 2.指名读; 3.齐读。 六、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默读思考,提出问题。 2.全班交流,引导问题归类。 (1)关于蜻蜓; (2)关于陶行知; (3)关于孩子们。 3.生课后解疑。 画面能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欢,让学生带着愉悦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阶段的学习。 随文分散识字,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识字质量。 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运用词语重组语境,巩固生字词;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领悟课文奠定基础。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收集相关资料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慈 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齐读。 2、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二)简单说说课文讲了陶行知的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认识蜻蜓之可爱 (一)句式训练,爱蜻蜓本领高 1.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陶行知为什么要劝他们把它放了呢?默读课文。 (1)指名用“因为……所以”回答,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2)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3)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4)一只蜻蜓可以吃多少虫子呢? 2.指导读第2-6自然段中的对话。 (1)在朗读和表演中理解“七嘴八舌”。 (2)练习朗读:“你们说蜻蜓是不是人类的朋友?” (3)训练用不同的句式来回答问题: 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啊! 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3、小组合作探究: 以陶先生当时的身份,直接叫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呢? (二)品词析句,爱蜻蜓结构奇特 1.默读课文,思考: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 2.小组轮读,组织交流;抓住关键词体会蜻蜓的可爱、有趣 。 眼睛奇特:一闪一闪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尾巴神奇:一撅一撅`一节一节 又细又长 3.出示蜻蜓图,学生仔细观察,领悟课文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4.理解“据说”。 (1)蜻蜓的尾巴在飞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书上却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截,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2)讨论、交流。 (3“据说”能去掉吗?为什么? (4)激发探究:蜻蜓饿极时,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体会陶行知用词的准确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 (三)研读句子 揣摩表达方法 1.读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课件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2.默读,比较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两个句子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课件出示蜻蜓: (1)引导观察蜻蜓的翅膀,说它的样子。 (2)老师或学生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陶行知只介绍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的知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还讲了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用“先说样子,后说作用”的方式介绍蜻蜓。 三、品读语言,感知人物之崇高 (一)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默读课文划出描写陶行知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二)以说“( )的陶先生”为目标,分组研读课文。 (三)交流研读,指导朗读。 1.知识丰富的陶行知; 2.爱护蜻蜓的陶行知; 3.慈爱和蔼的陶行知;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 (1)抓住“慈爱”“抚摸”感受人物的和蔼可亲。 (2)用“慈爱”造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3)加上动作朗读,读出他的和蔼可亲。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1)指导读出“商量”的口吻。 (2)要小朋友放飞蜻蜓,可以用哪些语气说?(生气、严肃、命令、商量……) 他用( )的口吻说:“把蜻蜓放掉, ” (3)你喜欢哪种方式的劝说?为什么? 4.教育有方的陶行知。交流: (1)从哪里可以看出他育人方法巧妙?。 (2)学生用“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说如何教育有方。 四、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之快乐 (一)指导朗读 1.过渡:听了他的话,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呀? 2.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好:“纷纷”及两个“放了它”) 3.创设情境,启发谈话。 (1)想像放飞后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飞翔的画面; (2)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你想说些什么?(出示课件) 4、师生配合动作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回归题目,升华情感 (1)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还有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放飞的不仅是蜻蜓,还有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2.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2)通过查找蜻蜓的资料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和对蜻蜓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兴趣。 让孩子对照图片介绍蜻蜓,能促进孩子积极地理解语言,学习观察和分析事物,在实践中揣摩遣词造句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由“为什么劝”到“怎样劝”突出中心人物是陶行知,由对蜻蜓的认识过渡到对人物的认识。 通过朗读指导、动作演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句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陶行知的美好品质。 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激发表达欲望,课堂成为灵动、活泼的课堂,充满童真、童趣。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课堂能力训练 (一)演一演 分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二)说一说 1.如果你就是孩子中的一员,你乐意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 2.讨论:为什么你也乐意放飞蜻蜓? (1)从蜻蜓本身讲; (2)从陶行知教育人的方法讲。 (三)、练一练 1.创设情境:是啊,无论是一只小蜻蜓还是一只小蜜蜂,他们都是那么美丽、可爱,瞧,这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课件出示画面) 2.情境对话: ●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捉蜻蜓的小男孩,你想说些什么?(因为……所以……) ●瞧,它的眼睛大大的,和我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它的尾巴又细又长,有什么作用?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吧。 三、拓展性阅读 (一)阅读交流《陶行知的的故事 》(课件出示) 1.体验性阅读该故事。 2.交流从具体事情或关键文字中品出的陶行知的美好品格和育人艺术。 3.齐读陶行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评价人物 1.出示伟人称赞陶行知的话语,读出佩服、赞美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 万世师表。—— 宋庆龄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2.用简短的话语评价自己心中的教育家陶行知。 此环节是对蜻蜓这一昆虫的进一步认识和陶行知巧妙沟通方法的学习运用。 拓展性阅读,巩固学生通过具体事情或关键词句认识人物的阅读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陶行知美好品格和高超育人艺术的认识。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我们可以发现有多个问题出现,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明白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这个教学故事其实是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看到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而谈起的。
问题一:“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学生一下子可以读到答案。吃虫子,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的答案是开放的,这些答案到底哪个正确?陶行知在孩子们回答之后,给了学生更明确更详细的答案,循循善诱地教给孩子们蜻蜓的食物知识。
问题二: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当然这是第一个问题的思想提升。孩子初步理解了,肯定会有明确的认识。所以第七自然段开头就说“孩子们点点头。”这就将蜻蜓与孩子的距离缩短了。
问题三: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这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从第一问题来看,学生答案这么多,这个问题肯定也难以回答,孩子只能假设。所以就出现了直接观察性的答案——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一种猜测性答案——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在学生不知之时陶行知向孩子介绍了蜻蜓的尾巴,非常有趣,孩子们读这个答题也会感受到原来蜻蜓的尾巴真的值得研究。这个问题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问题四:关于蜻蜓的头部,具体点就是蜻蜓的眼睛,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没有提出,陶先生沿着尾巴的作用直接谈起,实质上却是一个重要问题。把其放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蜻蜓的身体结构特点。蜻蜓的复眼的神奇肯定吸引了孩子们。
问题五:“把它放了,好不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成了文章的结局,这个问题的出现,肯定是在最后,放是有理由的,放是学生真正明白以后才能做的事。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起到“动情点”的作用,提起这个“动情点”,前面所有的问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并且得以解决之后,才能高兴地放飞蜻蜓。放飞蜻蜓,也就放飞了生命,放飞了童心,放飞了希望。 出示上面这五个问题,其实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平时生活的许多事都可以研究,怎么研究?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设计几个问题,或者发现到一些问题,将其逐步解决了,就是适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以这一课抓住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探究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