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上善若水的寓意和象征,上善若水的寓意?

上善若水 出自于老子[原文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惟不争, 故无尤.”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

水的柔性是怎样的呢?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是在宣扬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与水一样,有极大的可塑性。水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水性善而能养万物;另一方面,水遇阻则强,所谓欺山莫欺水。

所以老子说,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人应该居住于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水渊则藏,含而不露,人应该胸怀若谷,不自我炫耀;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人应该处世仁厚,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人应该守信用,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人应该清正廉洁,善于消除腐败;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做人做事,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人做事应该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我记得在报纸上看过一篇关于上善若水的,可能是引申出的。

里面写了水的几个特征来突出它的“善”: 1。墨可以溶于水,盐可以溶于水,等等很多东西都可以溶于水,突出了水的包容 2。

滴水穿石,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3。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4。水往下流,喻为为人谦逊,不争。

5。水有各种形态,冰,霜,雹,蒸气,适时而变,随遇而安。

6,水可以滋润万物,洗涤污淖,即可以清除一切肮脏污垢,显示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7.水的透明,无瑕,澄清,源远流长等等都是。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白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这是通篇理解的意思。 直译的话就是: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养生茶道文化论坛”里有很详尽的解释, 。

所谓“上善若水”简而言之,就是要学会像水那样,随遇而安,随着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上”表程度,有“大”的意思;“善”表内容,有“好的”“德”“智慧”等意思。

古人通过自然长期的观察,发现水有很多特点与人的思想有共砼之处。水平则静,高低则动,寓人当动则动,当静则静;水非清则浊,寓人清浊自分,又有清化作用,故常寓清净之人,又有载舟之德;水无常态,是啥容器,有啥形,寓高度的适应能力。

水遇阻挡,能迂曲而过,游刃有余,寓柔美、智慧;水无孔不入,滴水穿石,寓外刚内柔,内力的象征等等。总之是尊重自然、道理的象征。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编辑本段][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编辑本段][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他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