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下里巴人的意思(精选5篇)
下里巴人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复调小说;狂欢化文本
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苏联时期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思想家。他在哲学、美学、文艺学和语言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巴赫金在文艺学方面的成就通过纵观其有关方面的著作和论述,其丰富、深邃的文艺学思想核心可以精练地概括为两个字——对话。巴赫金是以小说研究为出发点的。对话不仅仅是巴赫金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甚至是其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想透彻地研究巴赫金文艺学领域的对话理论,是不能脱离其哲学思想和整个学术思想的。
一、对话理论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被认为是当今时代富于开拓性的事件。早在八十年代西方就宣称,我们现在正迈进巴赫金时代。不少学者在已逝的过去与未完成的当代之间划出了一个分水岭:“赫金之后”(after bakhtin)。换言之,巴赫金恰好在其边缘性中,成了某种聚焦点,他的思想引起了西方对整个思想文化的全面质疑和反思: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从福柯到德里达——即西方正试图用巴赫金的思想来拯救当代思想文化(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内部枯竭的危机。
可以说,《论行为哲学》是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开启,对我们理解他的对话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巴赫金在理论活动一开始,就抓住了本世纪哲学思想的最前沿性的问题,人的存在问题,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在《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把人的存在作为存在的事件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为哲学。人作为个人,作为我,总是与他者、文化、世界联系着的,并形成一种对话关系,我对于自我、他人对于我,只有在个人的情况下,一般意义的价值才能变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这就把存在问题同人的行为问题联系在了一起。但这里的“行为”绝对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行为的活动,它是属于人——“我”的具体的现实行为活动。
二、复调与对话理论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的研究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比做复调,只是作为一种现象的类比。即,复调最初是音乐中的一个名词,如同声音包括音高、音色、音域等。声音还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的命运。人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他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巴赫金认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
“复调小说只是深化对话理论的一个突破口或说实验场。”复调小说至少有这样三种含义:(1)它是小说的一种新的体裁变体,其基本精神可以上溯到庄谐体;(2)它是一种新的艺术关照与艺术思维类型,它直接根植于狂欢化世界感受;(3)它是一种新的艺术模型。这一切最终都建立在对话基础上。对话可以说浸透了复调小说的各个层面。在这个由对话构成的小说世界里,参与者不是性格和形象,而是思想和人物的自我意识。人物的思想和自我意识成了作品的主人公。
复调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定义,指“小说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复调也是他理想状态对话的代名词。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提出一种复调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的具体形式是教堂,象征着互不融合的心灵自由交往。他认为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和艺术思维类型。这种世界观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写作。
在复调思想中,巴赫金充分表达了他的真理观:承认存在众多各自独立、不相融合、具有充分价值的意识,并不意味着否定统一真理的存在。对巴赫金而言,复调绝对不是意味着作者放弃捍卫自己的真理,作者注定是消极的而且只是剪辑他人观点、他人真理。复调主义小说的作者“具有深刻的积极性,但这个积极性带有特殊的对话性质。”
而独白性小说的作者具有的积极性则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狂欢化与对话理论
在巴赫金看来,狂欢化——特别是它的狂欢化对话,是理解小说的钥匙。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体裁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同民间的笑文化相联系的“狂欢化”。“狂欢化”是巴赫金在《拉伯雷的创作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提出来的术语。它表示欧洲文学史(首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民间狂欢创作传统。狂欢节是狂欢创作的源泉。在日常生活的、非狂欢节的条件下,由于等级制度森严壁垒,人们互不往来。当人们进入狂欢广场的时候,便置身于一个相反的世界之中,不分彼此、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尽情歌舞,处于半现实、半是幻想的境界。巴赫金揭示了拉伯雷在文学中再现狂欢节的整体世界的新图景,并认为拉伯雷的夸张现实主义和艺术思维的特征,反映了中世纪民间的笑文化,反映了每一个人参与创造历史的不朽的人民的生动感觉。他认为,民间的笑文化在其一切发展阶段中都是与官方文化对位的,它力求摧毁由传统沿袭下来的、为宗教和官方意识形态所推崇的、歪曲事物真正本性的一切阻碍。(下转第70页)
很显然,“在社会危机和文化断裂的转型期,狂欢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欢乐和创造性的盛大节庆的形式,来实现不同话语在权威话语隐遁时刻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将狂欢化研究置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野之中,就会发现,狂欢研究已突显出其逻辑的必然了。在某种意义上讲,狂欢是对话理论的尘俗化、肉身化,对话则是狂欢的理性化、圣洁化。”
四、结语
纵观巴赫金的一生,他从话语出发,特别关注我与他人的对话,关注人的存在只有通过他人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话语是两个人以及两个人以上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言说者需要有听众,这样的话语才是有意义的。而巴赫金对话语这一理论的追求在其复调以及狂欢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在对话理论的匡正下,复调与狂欢化也得到了完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他作为文艺哲学家的最伟大的理论,而复调以及狂欢化是这一理论的支柱内容。可以说,复调是巴赫金对文学体裁的学术研究,狂欢化是巴赫金对文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j].文学评论,1998.
[2]孔金.巴赫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下里巴人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兵法”究竟讲了些什么?能教给卖家哪些阿里巴巴国际站实战技巧呢?一些因为发行量问题尚未抢购到“兵法”的卖家大惑不解。对此,部分已经得到“兵法”并初通“用兵之道”的老卖家表示:“兵法”不仅是技巧,策略比战术更重要。并举例为证,让小编印象深刻。
潜意识营销:阿里巴巴国际站卖家不能不懂的“秘诀”
何为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那么什么是潜意识营销呢?“兵法”分析了淘宝“双11”“打情感故事牌”和“双11符号”的广告策略,生动的揭示了潜意识营销之道:通过激发感情共鸣和正面、精彩、快乐、轻松的、美好的符号引导,让人们感觉到处都在庆祝“双11”,让读者充分意识到潜意识营销的威力。
而对于如何开展潜意识营销,“兵法”提出了三大“心法”:永远不卖产品,卖思维模式;没有推销,只有客户自我说服;一切营销问题的答案,都在目标客户的脑海里。同时提出了潜意识影响的“概念、符号、比喻、见证、导图”5大策略。
“以前在交易中总是想尽千方百计要去说服客户,效果总是事倍功半。看过了‘兵法’才发现问题所在,其实客户决定是否购买产品的核心是让客户自己说服自己,让客户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我们去说服。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客户潜意识,让客户自己去抉择。早明白这一点,我的成交额会是现在是几倍!”天津阿里巴巴国际站卖家林生看过“兵法”后感慨不已。
不战而屈人之兵,你做到了吗
说商场如战场,很多具有挑战精神的阿里巴巴国际站卖家会把每一次客户询盘看做是一次“战斗”,力求通过“针锋相对”的交流去打消客户疑虑。然而,这样做真的很有效吗?
“兵法”指出:“未必”。因为两军对垒,最高明的方式不是“杀人灭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兵法”回答:营销的精髓不在于精确的描述你的产品,而在于通过语言、图像、文字、声音去激发对方的情感和思想,让对方采取你想要的行动,最终“不战而胜”。
“最高明的销售是没有销售的销售,把营销理念融入到潜在客户能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因素当中去,激发客户需求,让客户主动寻求合作,达成交易。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产品描述、视觉形象、服务保障、口碑营销上多下功夫。”北京阿里巴巴国际站新卖家强子读过“兵法”后深有感悟。
据强子介绍,进入阿里巴巴国际站之初他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成交。但对于如何有效的达成成交却没有任何概念,很长时间内处于“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不知道从何做起!”的状态,读了“兵法”后豁然开朗,终于为自己找到了方向。
下里巴人的意思范文第3篇
北宋末年,蒙古铁骑驰骋在茫茫草原,金戈铁马荡平了大宋王朝。北方的西夏王朝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空渺无寂,不知去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悬念。然而,在位于日喀则地区的樟木小镇及其下属的立新和雪布岗村落,经对这里的宗教、经济、文化、建筑、民俗、语言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这里可能就是羁留在此的神秘的党项人后裔,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夏尔巴。
这个美丽的村子,是夏尔巴人的家园,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默默地存活着。这里难道真是党项人最后的归宿?
珠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
生活在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因担任珠峰登山协作人员而为世人所知。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和诺盖站立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上,震惊了世界。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夏尔巴,人类是难以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在每一拨珠峰探险队伍中,几乎都能看到夏尔巴的身影。他们要么是给登山队员当向导,要么当助手或搬运工,一直默默无闻地担负着登山运动中最沉重的负荷。珠穆朗玛峰让世界认识了夏尔巴。
在我从拉萨往樟木去的车上,车上有懂汉语的人友好地问我来自哪里,到樟木要做什么?我一一做了回答,没想到旁边一个藏族打扮的年轻人,一听我是做夏尔巴采访的,当即和我搭话。这位叫普布赤列的年轻人说,他就是夏尔巴,在济南上过学,是当时村里走得最远的一个。
普布赤列对夏尔巴的解释是,“夏”是东方或来自东方的意思,“尔”是语气词,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巴是“人”的意思。普布赤列说:“我们夏尔巴绝对是个外来的种族,我们也搞不明白,当初,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来到这个和我们在语言与风俗上有着明显不同的藏族地区,我们的祖先在哪里?”
车越行越慢,这是一种从天上下到人间的感觉。1000多米的山脚下,是一条美丽的河流,像一条蜿蜒的白丝带,弯弯曲曲的切割着米尼雅山,那种自然的美丽,猛然间让我哑语。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更适合一个逃亡民族的生存与隐蔽。这一点,加深了我对西夏人后裔最后的一支逃亡队伍来这里的判断。
樟木:忘却时间和自己的镇落
樟木,从人文角度看,这里是中国惟一一个被承认族群但没被肯定成民族的夏尔巴最集中生活地区,他们不少人说自己是西夏党项人最后的皇裔,并且至今仍保持着许多内地汉族人的生活习俗。他们承认自己不是藏族人,也不是尼泊尔人,所以他们总在问自己:我们到底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国尼泊尔公路“友谊桥”畔东侧的夏尔巴人。
立新村是夏尔巴最大的村落,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婚姻习惯和内地的宁夏、甘肃一带一样,这是他们的身份披上西夏后裔的又一个例证。
夏尔巴男女都穿白毛线织成的镶黑边的短袖外套,白色是他们最尊贵的颜色,这和当年西夏建国后,李元昊仍然继承羌族对白色的崇拜,只允许自己及以后的帝王穿白色长袍一样;也和至今生活在四川西北地区众多的羌族人对白色崇拜一样,而且他们居住的碉楼和其它形式的民居顶部还保留着供奉白石头的风俗。
夏尔巴住两层的木制阁楼,阁楼底部一般是堆放杂物或供牲畜住,这和阿坝一带羌族人的居住风俗一模一样;夏尔巴多从事农业生产和边境贸易,这使他们在商海中能很快冒尖。在樟木,能做生意的夏尔巴是地位最高的,他们总在举手投足间显露出一种贵族后裔的气息。在我住的白玛宾馆,老板白玛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夏尔巴,他告诉了我许多夏尔巴的民风民俗,更印证了我的调查。
白玛告诉我,夏尔巴和内地的汉族人一样,每年农历的12月过年,而藏族过的是藏历年。此外,羌族很重视他们的羌历年,是农历十月初一,在西夏国的首都银川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天要祭奠祖先,给故去的祖先送“寒衣”的习惯,当地人也叫“鬼节”。夏尔巴也有这个习惯,而周围的藏族人或尼泊尔人却不这样。经济上藏族主要靠牧业,而夏尔巴祖先一直是靠农牧业,而且以农业为主。流传在夏尔巴中间的说法是:我们的祖先从汉族地方来这里时,带来了种籽,让我们世世代代耕种。
不能说出姓的夏尔巴
来樟木之前,车上认识的普布赤列就给我推荐过巴桑罗布,说要去夏尔巴村落,巴桑罗布是最好的向导,既懂汉语和藏语,还懂夏尔巴语。
夏尔巴人定居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樟木镇附近,他们的服饰与对岸邻邦尼泊尔的舍尔巴人近似。
我在樟木镇办公室里找着了巴桑罗布,我问他,你的姓名怎么给人一个藏族名字的感觉?巴桑罗布告诉我这是个误会。他说外界说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名字相似,是错误的。夏尔巴其实有五大姓,即格尔兹、色尔巴、撒拉嘎、茄巴、翁巴。巴桑罗布说他的姓就是格尔兹。如果没有姓,就不是夏尔巴。
巴桑罗布说,如果我们夏尔巴真是当年逃亡到这里的党项人,那么,我们的祖先可能是为了躲避当初蒙古人和人的追杀,把自己的姓隐瞒了。到现在,我们都有一个传统,姓记在心里,名要说出来。
我问巴桑罗布,夏尔巴的姓是在什么时候才能说出呢?巴桑罗布回答我,一般情况下,夏尔巴的姓是不能说的,只有遇上结婚这样的大事时才能说,因为夏尔巴有一个传统,同姓人不能结婚的,要是同姓人结婚了,要被赶出村子的。青年男女要是相爱,到结婚时,双方的家长就会问对方姓什么,夏尔巴的姓氏只有这个时候才说的。
白玛活佛揭示的秘密
雪布岗村是夏尔巴聚居的最大村落,在这里,我见到了97岁的白玛活佛,巴桑罗布作我的翻译。在他面前,我感到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位目前国内年龄最大的夏尔巴,在当地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
白玛活佛凝望着东方说,祖先们传下来的说法是,我们来自东方,他们是躲避战争才进入的。 而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尼泊尔境内的夏尔巴的经书里有记载,他们是从这里迁移过去的,带走了那些经书。 白玛活佛又说,他们的祖先们谈到自己时,还提到mi nia,说我们是从 mi nia来的。
夏尔巴妇女在编织箩筐
mi nia这一词汇是人对党项羌族人或西夏人的一个说法,而且是贵族的称呼。
下里巴人的意思范文第4篇
巴门尼德(Parmenides)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创始人。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一般认为,爱利亚学派有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是他们的先驱,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棱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前后延续了一个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巴门尼德受克塞诺芬尼关于神是不动的“一”的理论影响,依靠抽象形象,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是可以被思想的;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是不能被思想的。他是哲学史上最早提出“思想与存在是同一”命题的人。著有哲学诗《论自然》。
巴门尼德的哲学诗《论自然》由三个部分组成:序诗,真理之路,意见之路。在序诗中,他借正义女神之口说道:她执着我的手说:年轻人啊,欢迎你由不朽的御手陪伴,乘着轩车来到我的庭院。你走上这条道路,送你远行的并非邪恶而是公正。在这里,你应当通晓一切事件,不仅有圆满真理不可动摇的核心,还有那些常人意见,全无真理可言。
这里,巴门尼德借正义女神之口,讲述了他思想的宗旨:寻求由“公正”引导的“道路”,即追寻真理之路。那么,怎样追寻真理之路呢?巴门尼德说:来吧,我将告诉你,请你倾听并牢记心底。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思想的: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能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这里,巴门尼德认为要达到真理就必须选择“存在”这条道路,因为只有“存在”才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对“存在”这条真理之路的认识呢?
二
“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把“存在”规定为具有“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独一无二”“完整不可分”等特性。也就是说,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实际上,巴门尼德的“存在”,在一般人的眼中,在现实世界中,是找不到的。所以,缺乏一定思辨训练的人、缺乏一定哲学史背景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我们知道,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问题、把寻找本原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寻找万物的“本原”,当然他们在寻找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泰勒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等等。
这些哲学家认作“本原”的东西不管在感性外观上有多么不同,但在他们的头脑中,积淀着一种共同的观念,即“本原”所产生的万物是多、是运动变化的、有生有灭的、有限的;而万物的“本原”则是“一”。作为本原的“一”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所以万物才最终复归于它。比如,主张本原是“气”的阿那克西米尼就认为本原始终是“气”,不可能把其他的那些有生有灭的事物说成是万物的本原。即使是主张万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赫拉克利特也有一个本原的观念,即:那团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活火”。
这些哲学家首先形成了关于世界本原的观念,然后就在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外部世界中去寻找这一“始基”。巴门尼德认为:这是一条向下的、向外的认识道路,从而使他们心目中的始基、本原始终纠缠于感官接触的事物现象,使得理性的东西纠缠于感性的东西,其结果,理所当然地导致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一场又一场纷争。
结束过去哲学纷争的,是在巴门尼德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之后。为了解决前人的纷争,也为了探寻纯粹“本原”、认识真正的“真理”,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向上、向内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为了克服“本原”纠缠于“杂多的”“变化无常的”事物现象;理性纠缠于感性的弊端,为了消除由此引起的纷争(他称之为“意见之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要摆脱“多”、摆脱“个别”、摆脱感性事物,而专门研究他所“确信”的一般、本质的存在。他通过对潜在于人们理性结构中的“始基”、本质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他所否定的只是过去哲学的“意见”,只是过去哲学所涉及到的感性的东西(“水”“气”“火”,等等),而对过去哲学所包含的“真理”的颗粒,则作了他所能作出的总结和概括。这也是他对前人思想在批判基础上的某种继承吧!
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区分“存在”和“非存在”,而“存在”这个概念,是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一条主要线索。那么巴门尼德眼中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呢?
三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唯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连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唯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锢在这锁链中。”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
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
四
在巴门尼德之后,古希腊哲学呈现为双向发展,沿着客观的道路,巴门尼德的“存在”演变为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沿着主观道路,巴门尼德的“存在”则演变为柏拉图的“理念”。
从唯物主义这条线索来看,恩培多克勒“四根说”中的每一个“根”以及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只是缩小了的“存在”,是那个不可分的、不变的“存在”。原子论者的“原子”也是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改装和变形,其“虚空”概念也源于“非存在”这一概念。这些唯物主义者在客观世界中完善、充实和发展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使其不只是在思想中返回世界,而且还要在现实中返回世界,把哲学理论与现实统一起来。
从唯心主义这条线索来看,巴门尼德的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高尔吉亚的怀疑哲学产生于对巴门尼德存在论哲学的批判与否定。高尔吉亚似乎看到了巴门尼德所谓“存在”的理念性、思辩性,他认为巴门尼德那个存在于头脑中的唯一、永恒、不动不变的“存在”是在空间之外的东西,因而并不真正存在。高尔吉亚看到了思想与存在的相异性和矛盾性,看到了思想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他说:“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并不因此就存在,我们就思想不到存在”。也就是说,既然思想不等于存在,那么就思想不到存在,或者说,存在就不能被思想。当然,高尔吉亚和巴门尼德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即:他们都肯定“存在”是思想性的东西,是思想的目标。不同只在于,巴门尼德认为:那个纯粹的一般、抽象的本质是存在的,只有这种“存在”才是被从前各个哲学家所言说、所思议的对象,只有“存在”才能被言说、被思想。而高尔吉亚则否定“可以设想的东西就是可以存在的东西”,否定“能被思维者”同时也是“能存在者”。
苏格拉底曾与巴门尼德争论过。巴门尼德贯彻始终的是他那个唯一的、不动的、永恒的“存在”,而苏格拉底则提出新的理念。苏格拉底发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个抽象,这种抽象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是与其他自然哲学家头脑中的“始基”“原子”性质差不多的东西,所以自古以来哲学家们所寻求的那种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东西即本质性的东西,不在外面,而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才走上“认识你自己”的道路。在苏格拉底看来,现实的、具体的道德行为是矛盾的,具有相对性,也就是既有善也有恶,比如:“盗窃”“欺骗”在一些情况下是“恶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善行”。因而,具体的、有条件的善是不真实的。但是,道德作为知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因为善的概念本身,即善之为善,乃是完全的、绝对的善,是绝不包含有任何恶的善。所以,只有一般的善,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有永恒不变的、普遍的“善”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苏格拉底那里,“理念”“自我”“至善”“真理”“美德”“知识”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对本质、共性、一般、普遍的强调。他仍然是以“一”统“多”。
下里巴人的意思范文第5篇
一、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热辣的巴西民族风情。
巴西是一个纯粹的移民国家,不同人种基因的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汇,培育了巴西人开朗、豁达、热情、奔放的性格。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也从没有过战乱殃及,且巴西本土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故而免除了巴西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养成了巴西人司空见惯的懒散和乐于享受的习惯。众所周知,巴西是个足球王国。在巴西,上至总统、下至平民,没有不热爱足球运动的,且多数球星都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包括球王贝利和罗纳尔多。
桑巴舞,原为黑人的一种自娱自乐式的民间舞蹈。100多年以前,当黑暗的奴隶制度结束的时刻,当黑奴最终获得解放的时候,长期被压抑的悲愤与喜悦顿时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出来,载歌载舞地庆祝了五天五夜。从此之后,这种庆祝活动便在巴西沿袭了下来,并形成了传统,而且发展成为巴西现在每年一度、举国上下都参与的狂欢节。
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热辣的巴西民族风情,可谓之影响了巴西生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巴西亲民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信仰的国度,具有亲民性和思考性的城市艺术风格。
在巴西这个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天主教,教堂是巴西城市建筑不可缺少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标志式建筑就是耶稣巨型雕塑。在巴西利亚,位于行政区的主要地段皆建有教堂,只是教堂的设计已经艺术化了。西方的正义、平等、博爱、自由、和平、人权等伦理价值,无一不是源于天主教信仰。有信仰的巴西,其城市艺术具有亲民化和思考性特征。
1.艺术本无高雅贵贱,亲民的巴西城市介入艺术。
在巴西的城市中穿行经过某个路口时,突然发现那路面变成了一个嘴角叼着香烟的大花脸,整个城市由于这些图画而变得生机勃勃。路上的这些有趣图画时常会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去看,这种名为“城市介入艺术”的行为艺术在巴西城市中随处可见。
在巴西城市圣保罗,有一场叫做“Call Parade”的公共涂鸦艺术行动,“Call Parade”集结了巴西的许多艺术家和涂鸦爱好者,他们在圣保罗市内的许多公用电话亭上绘制了风格各异的图案,有绘画精美的建筑、人物、城市地铁线路图等,或是干脆把电话亭改造成可爱的小丑鱼、西瓜、瓢虫等造型。这些隐藏在都市角落里的美好创意,时刻给游人带来惊喜。
艺术本无贵贱之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由Haas &Hahn打造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因其独特的色彩表现形式和深具人文关怀的独特内涵带给穷人以感动的艺术。
2.注重自然生态问题的城市公共艺术。
巴西艺术家内莱·阿泽维多(Nele Azevedo)在2009年9月2日于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外的台阶上,放置了1000个雕刻好的小冰人,在摄氏23度下,小冰人在半小时内慢慢融化。这个名为《融化的小冰人》的作品意在提醒人们在2100年前冰雪融化将会引起海平面上升3.3英尺多,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负责主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Rio 20)期间,艺术家们在Botafogo 海滩上制作了由数以百计废弃塑料瓶制成的三条巨型LED发光鱼。艺术家通过雕像提醒人们随意丢弃塑料瓶会对海里的动物生存造成风险。
3.具有开拓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风格。
巴西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的优异文化元素,多元化交汇在一起的建筑特点就是具备创新性和开拓性。巴西现在的首都巴西利亚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却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首都城市的光荣称号,其主要公共建筑均出自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尔之手,他的设计风格被概括为“自由形式的现代主义”,以想象大胆著称,建筑造型极富雕塑感。议会大厦和参议院、联邦众议院的形状像“一双筷子两个碗”,议会大厦由两座240米高、并排而立的大楼组成,联邦众议院像一只碗口朝上的大碗,象征“民主”,参议院则是一口倒扣的大碗,象征“集中”。著名的巴西利亚大教堂,承重柱是16根抛物线形状组成的混凝土支柱,远看就像是印第安酋长用一束羽毛编成的头冠。
巴西这个有着全民天主教信仰的国度,其独特的城市艺术不仅仅停留于形式主义,具有独特的思考性、创新性,以及独到的人文关怀,这些特征同时也影响了巴西当代艺术的形成与繁荣。
三、充满激情,勤于思考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这个有着热辣民族之风的国度,艺术同样也饱含激情,巴西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而在全民的指引下,巴西当代艺术在激情之外也总是给观者带来不同凡响的惊奇与思考。
1.新具体主义运动,巴西当代艺术的开端。
在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前卫艺术发展迅速,部分原因是创办于1952年的圣保罗双年展使得巴西和国际艺术市场频繁接触。起初Max Bill的具体艺术引起了进步艺术家团体的反响,之后在里约热内卢,艺术批评家Mário Pedrosa和Ferreira Gullar倡导了一种更加富有诗意和直觉的具体艺术形式,这种艺术面向和空间的逐渐融合。该运动的主要代表是利吉亚·卡拉克(Lygia Clark)、何里欧·奥蒂塞卡(Hélio Oiticica)、利吉亚·佩普(Lygia Pape)、威利斯·德·卡斯特罗(Willys de Castro)。正是在“新具体主义”运动之后,巴西艺术才真正翻到当代艺术这一页。当时“新具体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们宣称,“我们想要真正的自由,而不投降于常规的类别划分。雕塑要毁掉放置它的基座,可以用任何方式来安放它。绘画要突破画框的围困,可以在空间中移动。”关于发明、创造的想法都是在这场运动中生发的。当时的人们相信艺术就是挂在墙上的画,而对不同材料的使用毫无概念,因而“新具体主义”在当时受到全世界强烈的反对。
巴西艺术家利吉亚·佩普(Lygia Pape,1927—2004)是巴西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新具体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在其创作生命最为活跃的20世纪50至70年代,她在绘画、木刻、装置、建筑模型、行为表演、电影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一位富有思辨精神,总是推倒围墙、打破界限的艺术家。佩普的代表作品如《建筑之书》在空间平面上展示了 365 块组成方阵的木质构件,这些构件以红、蓝、黄、白、黑为基础色,以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形,以交切、镶嵌为构成方式,创造了某种图形的构词法,这些词汇排列成诗篇,奔放的想象力与理性的智慧跳起了优美的双人芭蕾。“书”不再仅仅指认为实体的书,“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意象的汇集,一种在记载过程中试验各种可能性的途径。
2.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思考。
巴西艺术家Alexandre Orion利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手法来呈现街头涂鸦,他在街头创作黑白色调的有趣涂鸦作品,然后再以摄影来捕捉城市中穿梭经过他的作品的人群,将虚拟与现实连接在一起,作品带有诙谐和讽刺意味,Orion 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沉默与思考、经验与记忆、快乐与悲伤,其独具风格的街头涂鸦作品时常引发路人的沉思。
巴西艺术家Guilherme Kramer热爱生活,认为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张面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决定消除这种陌生感。于是历时一年时间,在巴西圣保罗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名为《我们看到人群的人们》的墙绘作品。
3.发现材料并利用材料,注重环保主义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艺术家史路尔(Eduardo Srur)是一位宣扬环保主义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时常含有变化与重生的寓意,提示人们垃圾问题是人类造成,要解决就得依靠自身行为的改变,实践环保主义和简约生活,使人与自然恢复和平共处。代表作《迷宫》是艺术家史路尔在巴西圣保罗,用200多包经过压实的宝特瓶、塑胶铝箔包和铝罐等回收物堆高成墙,共使用30吨可回收废品打造的三个300平米的迷宫,史路尔邀请观众走进这件体验式的艺术作品,与自己制造出来的垃圾面对面,观众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实质意义。
巴西艺术家Marit Fujiwara,从伦敦艺术大学毕业之后在英国从事艺术与设计工作,29岁回到巴西之后,便诞生了手工制作的《衣物》系列作品,其对细节处的精致以及变幻莫测的颜色把控,都强烈地敲击我们的视觉神经。当衣服超越了穿着功能之后,升华为艺术品时,与穿着者无关,新颖的本体艺术形式带给人惊叹。
巴西艺术家亨里克·奥利维拉(Henrique·Oliveira)生于1973年,在2007年获得圣保罗大学的视觉诗意的研究生。奥利维拉在巴西圣保罗的街头和工地上收集了大量的废弃木头作为创作材料,将那些有着强烈韧性的可以随意弯曲,以及有所断裂或分裂的板材转换为其《废木艺术》系列作品,奥利维拉作品将材料特性与夸张的艺术表现合二为一,他的作品总是震慑着每一位观者的内心。
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斯(Vik Muniz),1961年生于巴西圣保罗,后移居纽约。Muniz是一位专门从事垃圾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通常将丝线、糖浆、泥土、绿豆、辣椒等琐碎的日常材料转换为流行文化和艺术史图像,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展览馆都有过展出。
4.对各类艺术的融会贯通,深具感染力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艺术家罗伯托·马加良斯(Roberto Magalh?es)出生于1940年,他对艺术、哲学、神学、佛学都有研究。他的作品色彩大胆,画笔活泼,颠覆性地运用传统艺术主题和神话符号。过去十年里,艺术家保持着多产的艺术生涯,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许多个展与联展。代表作品有《彩色的人》、《形而上学的脸》等。
巴西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出生于1948年,善于运用不同材质的特性,将抽象的想法、政治性的意涵、哲学性的思考,透过迷幻如梦境般的美学角度加以呈现,从而提升作品的深度和沟通的目的。代表作品《穿越》,特意采用各种半透明、镂空或透光的材质,让观者可以用视觉进行穿越,相对于视觉的穿透性,暴露出的是肉体的局限。观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必须绕开障碍物。迷宫的中央,投射灯下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纸球,和地上不时因参观者的脚步挤压发出爆裂声的玻璃形成呼应与对比,在灯光下发出纯净的色彩,像是沉默的冰岩。作品《巴别塔》是一座由许多收音机所形成的塔,圣经中人类怀着自大所建造,希望直达天际的巴别塔,触怒了上帝,用不同的语言将人类分隔开来。Meireles 让每个收音机都调频到不同电台,喧哗嘈杂而无法让人辨清,就像是人们被不同语言、文化、习俗所隔阂。2011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涨迅速,共成交17件作品,这个数量等同于前三年的总数。
巴西艺术家比阿特丽斯·米亚兹斯(Beatriz Milhazes)出生于1960年,绘画是米亚兹斯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并加入了巴西传统和现代流行的元素,如陶瓷、珠宝、蕾丝、巴洛克建筑、波萨诺瓦等元素。她的灵感来自众多国际著名抽象艺术家的作品, 同时又结合了马蒂斯的色彩和蒙德里安的结构排列,她的绘画将巴西所特有的视觉元素与欧美现代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这种巧妙的多元化组和使其作品吸引了众多国际藏家。就创作特色而言,米亚兹斯会同时起草几幅作品,创作了大量以圆点和条带作为起始点的《同心圆》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的最终面貌是不确定的,她以一种谨严的态度来创作,最终完成的绘画构图紧凑,色彩夸张而和谐,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逐年增长,直至今日,约有27件作品的成交价在10万美元以上。
巴西艺术家阿德里阿娜·瓦勒亚(Adriana Varejao)出生于1964年,是巴西当代艺术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近年来拉丁美洲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她致力于借助抽象的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其纯洁的绘画、抽象的构图和对自然独特的描绘方式吸引了全球藏家的目光。阿德里阿娜关注的话题广泛,包括殖民历史、巴洛克艺术、建筑废墟、自然科学甚至歌剧多重元素等。她喜欢在作品中制造矛盾和破坏的动机,时常挑战和颠覆神话,极富传统意义的作品蕴含了强烈的巴西色彩和其他各方面的艺术冲击力,震惊了业界。她的一幅名为《Parede
巴西艺术家Ernesto Neto 出生于1964年,是巴西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被公认为巴西“新具体主义运动”的继承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Neto就开始利用半透明弹力布来创造包裹的雕塑环境,创作了《naves》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暗示了隐秘和扩张、男性和女性的旅程、对立共生等内容。他的装置作品大多是用莱卡面料、泡沫、沙子、丁香等建造,作品柔软如皮肤的表面、圆润紧绷的轮廓和球状附属物都参考了人体状态。参观者可以进入装置内部,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来触发人体一切感官的感受,从而充分体会艺术的创造力。Neto的作品在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要展览馆都有过展出。
巴西艺术家Tonico Lemos Auad利用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缓慢变化的材料如布、银器、木材、砖块等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的色泽变化或是磨损状态还会带给人们一种幻想的短暂感和无常感。Tonico会向巴西宗教传统与信仰致敬,同时强调我们会依赖于古老的遗物以及传统来影响我们的未来。作品《Reflected Archeology》要求观众在展览的持续过程中自己去寻找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线索”,观众需要刮掉墙面上涂抹的银色物质,然后才能显示出一系列纠缠在一起的照片,这件作品最终是在观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5.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形式涌现。
巴西艺术家蒙斯·卢卡斯(Lucas Sim?es)一直致力于探索图像的可能性,通过切割、拼贴等方式创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系列作品。在他最新的《quase-cinema》系列作品中,摄影图片逐帧弯曲排列,制造了一种连续不断的类似于电影般的动态效果,他将拍摄的同组多张人像作品层层叠加并采取了镂空处理,使得照片呈现出独特的破碎感,该组系列作品中最多采用了13层图片镂空,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将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巴西艺术家André Feliciano是一位创意十足的装置艺术家,其创作的《相机花丛》装置摄影作品,表面看上去是漂亮的花从,但是如果观者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那些盛开在枝头的并不是鲜花,而是一台台由相机组成的鲜花。
巴西艺术家Regina Silveira善于在特定的空间中营造空间错觉感。Silveira的《深度》系列作品使得有限的平面空间经过她的3D立体绘画表现为无限的错觉空间,艺术家在光与影、平面与立体、视觉与错觉之间玩耍似的游走,使得观众产生所见并不一定为真的感受,艺术家将其丰富的想象力转换为可触摸可感观的视觉艺术作品。
巴西当代艺术拥有着独特拉美民族风情的激动,而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独到思考性、材料的极度发挥、创新的形式感、直达内心的力量,都是巴西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发展成熟的主要原因。
四、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近十年来,巴西在艺术市场的表现就像是连接了发动机,充满了活力。巴西当代艺术因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独到的艺术思考,吸引了全球藏家的关注,并伴随其健康而活跃的艺术市场氛围,造就了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1.最受世界欢迎的艺术展。
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深受全球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圣保罗双年展一向注重拉美地区的文化艺术,具备引进国际现当代艺术家以及推荐巴西当代艺术家的双重功能,它促进了圣保罗与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今参加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出生地的定位,以地域性概念为起点扩展到全球性。为期94天的第30届圣保罗双年展于2012年9月7日举办。
英国首都伦敦的《艺术新闻报》根据全世界400家博物馆举办的约1500场展览的参观人数,列出了2011年度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展和年参观人数最多的十大博物馆。在巴西Inhotim艺术中心举办的三个展览跻身十大最受欢迎艺术展的榜单,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是名为《埃舍尔的魔术世界》的巡回展,每日参观人数高达9700人;排名第七的是日本当代艺术家森万里子的展览,每日参观人数达6991人;排名第九的是美国行为艺术家和科技作家劳瑞·安德森的展览,每日参观人数达6934人。并且这三个展览均是免费的。
2.被艺术市场看好的巴西当代艺术家。
在国际拍卖市场,巴西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菲利普斯拍卖行于2011年在伦敦举办了“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专场拍卖。其中,10件巴西艺术家的作品成功出售了8件,成交价最高的是比阿特丽斯·米亚兹斯的一件抽象主义作品,价格为58.5万美元。而利吉亚·克拉克的铝制雕塑《Bicho》在菲利普斯拍卖行的成交价为56.54万美元,阿德里安娜·瓦勒亚的画作在佳士得拍卖的成交价为177万美元。ArtTactic表示说:“我们相信米亚兹斯和瓦勒亚最近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会为委托人和投资者增加信心,我们也相信巴西艺术将会在拍卖市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国际艺术博览会方面,巴西艺术家同样吸引了全球藏家的关注。在2011年12月1日开幕的第十届巴塞尔迈阿密巴塞尔海滩艺博会,作为瑞士巴塞尔年度盛事的分支和美国最富盛名的艺术活动之一,期间参与的艺术家过2000人,大多精选自全球顶尖的画廊。参与其中的拉丁美洲画廊有26家,其中有16家来自巴西。此次艺博会重点关注新兴画廊的“艺术阵地”版块中的16家画廊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巴西。此外,一些著名的国际画廊也展出了巴西艺术家的作品。
巴西艺术在全球艺术市场中正日益受到关注,巴西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已经成为蓝筹股并开始得到收藏家的重视。出生于1974年的巴西女艺术家辛西娅·玛塞尔(Cinthia Marcelle)就获得了由乌克兰亿万富翁和艺术收藏家Victor Pinchuk开设的2010年第一届未来一代艺术奖。
3.金融投资机构对艺术的支持。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及圣保罗为基地的投资公司Plural Capital成立了BGA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以艺术市场为依托,市值2400万美元。其营销策略为开始的三年主要购买巴西当代艺术作品,后两年出售收购回来的艺术品。巴西紧随伦敦的Fine Art基金与莫斯科Sobranie.Photoeffect基金之后,创立了艺术基金,鼓动私人投资者对当代艺术进行投资。据ArtTactic的一份市场分析称,即使是在市场受到财政危机不良影响的2008至2009年间,巴西的艺术市场也上涨了38%。Fine Art基金会主席Philip Hoffman说:“巴西有大批的收藏家,但在那个市场中却缺少相应的投机买卖,我们有很多投资者对巴西的艺术市场相当感兴趣。”
4.本土收藏家对于巴西当代艺术的推动。
巴西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本土藏家的推动。2012年6月26日美国老牌艺术杂志《ARTNEWS》夏季刊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最活跃200位艺术收藏家的最新榜单,这也是该杂志第22次该榜单。其中就有巴西商人贝尔纳多拉·巴斯(Bernardo Paz),他是一位醉心于当代艺术的梦想家。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巴斯开始修建画廊以安置其越来越丰富的艺术收藏。自2006年起,由巴斯投资的Inhotim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并迅速成为南美洲最受欢迎的艺术景点之一,每年的游客数更是达20多万人次。拥有20余座艺术展馆及无数顶级艺术收藏的Inhotim艺术中心可谓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与英国国立植物园“邱园”的完美结合,收藏了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滕伽(Tunga)、海利奥·奥提西卡(Hélio Oiticica)、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丹·格拉海姆(Dan Graham)、多丽丝·塞尔萨多(Doris Salcedo)等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Inhotim距离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贝洛奥里藏特市60公里,被分成多个画廊区域,围绕繁茂热带园林内的湖泊分布。其中部分由Roberto Burle Marx设计。巴斯曾自豪地表示,“Inhotim对艺术的展示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不同于泰特现代美术馆,亦不同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Inhotim带给观众的感性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5.政府对于巴西本土文化艺术的推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巴西政府就给予艺术领域大量支持,当地企业对文化进行投资可获减税的待遇。除此之外,巴西政府于2007年推出的“更多文化”计划包括更多文化点、文化站、阅读点,更多图书、阅读辅导员,更多电影、公共电视、文化券等诸多项目。“更多文化”计划力推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十分重视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巴西艺术市场繁荣的推动。
巴西艺术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走向繁荣,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自然地受到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和关注,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离不开长久以来巴西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开发。
五、独特的民族风,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
艺术市场的发展与形成,终究还是要看艺术作品本身的魅力,巴西艺术的独有艺术魅力,离不开其独特民族风长久以来在艺术创作中的保持。而谈起巴西艺术中最为独特的民族风,不得不提的便是巴西由来已久的“食人俗”之风的保持。在人类原始时代,世界各民族都曾有类似的习俗,古南美印第安人以人祭来取悦神祇,感怀自然,认为被食可以被看作是牺牲者的荣誉,是某种规格的尊重,并认为食人能从肉体上与精神上强大自己,由之超越野蛮风俗而形成祭礼一般的奇特的心理需求。巴西艺术家Oswald de Andmde于1928年率先提出了“食人俗”的口号。巴西艺术中的“食人俗”文化保留了人类原始文化的神髓,是对现代文明的进步质疑和对当代文化霸权的挑战。“食人俗”口号旨在突显新巴西民族文化,在异族文化入侵时将外族文化反噬为己用,以独特的反噬行为来保证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有效吸收,并以此来呼吁巴西当代艺术家们的民族文化崛起的团结意识。“食人俗”所象征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全球现象,这个现象联结着各民族文化,这一现象告诉全世界的艺术家们如何在不弃本源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拿来主义”来坚持民族艺术风格的独特以及保持世界性的开放思维。
在巴西除了有收藏家收藏当代艺术,普通民众也开始加入当代艺术收藏者的行业,这离不开巴西当代艺术的亲民化特征,当代艺术要存活于现有的时代,巴西当代艺术家们善于发现材料并利用材料,不受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其艺术创作中不丢本源的随处拿来主义使得其艺术形式多变又具备世界化的语言特征,而最为可贵的是具备亲民性的巴西当代艺术不仅仅存在于展览馆或者博物馆中,更多地在室外公共场所与民众发生关系,培养了民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也培育了最为广泛的艺术市场。当代艺术要发展,必须与时生关联;当代艺术市场要发展,必须走入寻常百姓家!拥有独特民族风的巴西当代艺术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上拥有其“食人俗”的独特性,而在其亲民性方面更是在逐渐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典范;也正因如此,巴西艺术市场正在国际艺术市场中日臻成熟!提起来巴西,人们自会想起激情的巴西足球、热辣的桑巴舞、可口的咖啡豆,这个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国度除了具有享誉世界的足球,艺术市场也因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际艺术市场中蓬勃发展,是什么原因使得巴西当代艺术受到世界的瞩目,笔者试图一探究竟。
一、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热辣的巴西民族风情。
巴西是一个纯粹的移民国家,不同人种基因的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汇,培育了巴西人开朗、豁达、热情、奔放的性格。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也从没有过战乱殃及,且巴西本土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故而免除了巴西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养成了巴西人司空见惯的懒散和乐于享受的习惯。众所周知,巴西是个足球王国。在巴西,上至总统、下至平民,没有不热爱足球运动的,且多数球星都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包括球王贝利和罗纳尔多。
桑巴舞,原为黑人的一种自娱自乐式的民间舞蹈。100多年以前,当黑暗的奴隶制度结束的时刻,当黑奴最终获得解放的时候,长期被压抑的悲愤与喜悦顿时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出来,载歌载舞地庆祝了五天五夜。从此之后,这种庆祝活动便在巴西沿袭了下来,并形成了传统,而且发展成为巴西现在每年一度、举国上下都参与的狂欢节。
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热辣的巴西民族风情,可谓之影响了巴西生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巴西亲民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信仰的国度,具有亲民性和思考性的城市艺术风格。
在巴西这个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天主教,教堂是巴西城市建筑不可缺少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标志式建筑就是耶稣巨型雕塑。在巴西利亚,位于行政区的主要地段皆建有教堂,只是教堂的设计已经艺术化了。西方的正义、平等、博爱、自由、和平、人权等伦理价值,无一不是源于天主教信仰。有信仰的巴西,其城市艺术具有亲民化和思考性特征。
1.艺术本无高雅贵贱,亲民的巴西城市介入艺术。
在巴西的城市中穿行经过某个路口时,突然发现那路面变成了一个嘴角叼着香烟的大花脸,整个城市由于这些图画而变得生机勃勃。路上的这些有趣图画时常会吸引行人停下脚步去看,这种名为“城市介入艺术”的行为艺术在巴西城市中随处可见。
在巴西城市圣保罗,有一场叫做“Call Parade”的公共涂鸦艺术行动,“Call Parade”集结了巴西的许多艺术家和涂鸦爱好者,他们在圣保罗市内的许多公用电话亭上绘制了风格各异的图案,有绘画精美的建筑、人物、城市地铁线路图等,或是干脆把电话亭改造成可爱的小丑鱼、西瓜、瓢虫等造型。这些隐藏在都市角落里的美好创意,时刻给游人带来惊喜。
艺术本无贵贱之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由Haas &Hahn打造的贫民窟改造计划因其独特的色彩表现形式和深具人文关怀的独特内涵带给穷人以感动的艺术。
2.注重自然生态问题的城市公共艺术。
巴西艺术家内莱·阿泽维多(Nele Azevedo)在2009年9月2日于柏林宪兵广场音乐厅外的台阶上,放置了1000个雕刻好的小冰人,在摄氏23度下,小冰人在半小时内慢慢融化。这个名为《融化的小冰人》的作品意在提醒人们在2100年前冰雪融化将会引起海平面上升3.3英尺多,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关注。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负责主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Rio 20)期间,艺术家们在Botafogo 海滩上制作了由数以百计废弃塑料瓶制成的三条巨型LED发光鱼。艺术家通过雕像提醒人们随意丢弃塑料瓶会对海里的动物生存造成风险。
3.具有开拓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风格。
巴西融合了世界各民族的优异文化元素,多元化交汇在一起的建筑特点就是具备创新性和开拓性。巴西现在的首都巴西利亚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却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首都城市的光荣称号,其主要公共建筑均出自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尔之手,他的设计风格被概括为“自由形式的现代主义”,以想象大胆著称,建筑造型极富雕塑感。议会大厦和参议院、联邦众议院的形状像“一双筷子两个碗”,议会大厦由两座240米高、并排而立的大楼组成,联邦众议院像一只碗口朝上的大碗,象征“民主”,参议院则是一口倒扣的大碗,象征“集中”。著名的巴西利亚大教堂,承重柱是16根抛物线形状组成的混凝土支柱,远看就像是印第安酋长用一束羽毛编成的头冠。
巴西这个有着全民天主教信仰的国度,其独特的城市艺术不仅仅停留于形式主义,具有独特的思考性、创新性,以及独到的人文关怀,这些特征同时也影响了巴西当代艺术的形成与繁荣。
三、充满激情,勤于思考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这个有着热辣民族之风的国度,艺术同样也饱含激情,巴西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而在全民的指引下,巴西当代艺术在激情之外也总是给观者带来不同凡响的惊奇与思考。
1.新具体主义运动,巴西当代艺术的开端。
在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前卫艺术发展迅速,部分原因是创办于1952年的圣保罗双年展使得巴西和国际艺术市场频繁接触。起初Max Bill的具体艺术引起了进步艺术家团体的反响,之后在里约热内卢,艺术批评家Mário Pedrosa和Ferreira Gullar倡导了一种更加富有诗意和直觉的具体艺术形式,这种艺术面向和空间的逐渐融合。该运动的主要代表是利吉亚·卡拉克(Lygia Clark)、何里欧·奥蒂塞卡(Hélio Oiticica)、利吉亚·佩普(Lygia Pape)、威利斯·德·卡斯特罗(Willys de Castro)。正是在“新具体主义”运动之后,巴西艺术才真正翻到当代艺术这一页。当时“新具体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们宣称,“我们想要真正的自由,而不投降于常规的类别划分。雕塑要毁掉放置它的基座,可以用任何方式来安放它。绘画要突破画框的围困,可以在空间中移动。”关于发明、创造的想法都是在这场运动中生发的。当时的人们相信艺术就是挂在墙上的画,而对不同材料的使用毫无概念,因而“新具体主义”在当时受到全世界强烈的反对。
巴西艺术家利吉亚·佩普(Lygia Pape,1927—2004)是巴西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新具体主义”的创始者之一,在其创作生命最为活跃的20世纪50至70年代,她在绘画、木刻、装置、建筑模型、行为表演、电影等领域均有建树,是一位富有思辨精神,总是推倒围墙、打破界限的艺术家。佩普的代表作品如《建筑之书》在空间平面上展示了 365 块组成方阵的木质构件,这些构件以红、蓝、黄、白、黑为基础色,以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形,以交切、镶嵌为构成方式,创造了某种图形的构词法,这些词汇排列成诗篇,奔放的想象力与理性的智慧跳起了优美的双人芭蕾。“书”不再仅仅指认为实体的书,“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意象的汇集,一种在记载过程中试验各种可能性的途径。
2.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思考。
巴西艺术家Alexandre Orion利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手法来呈现街头涂鸦,他在街头创作黑白色调的有趣涂鸦作品,然后再以摄影来捕捉城市中穿梭经过他的作品的人群,将虚拟与现实连接在一起,作品带有诙谐和讽刺意味,Orion 的创作主要来源于沉默与思考、经验与记忆、快乐与悲伤,其独具风格的街头涂鸦作品时常引发路人的沉思。
巴西艺术家Guilherme Kramer热爱生活,认为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张面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他决定消除这种陌生感。于是历时一年时间,在巴西圣保罗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名为《我们看到人群的人们》的墙绘作品。
3.发现材料并利用材料,注重环保主义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艺术家史路尔(Eduardo Srur)是一位宣扬环保主义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时常含有变化与重生的寓意,提示人们垃圾问题是人类造成,要解决就得依靠自身行为的改变,实践环保主义和简约生活,使人与自然恢复和平共处。代表作《迷宫》是艺术家史路尔在巴西圣保罗,用200多包经过压实的宝特瓶、塑胶铝箔包和铝罐等回收物堆高成墙,共使用30吨可回收废品打造的三个300平米的迷宫,史路尔邀请观众走进这件体验式的艺术作品,与自己制造出来的垃圾面对面,观众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实质意义。
巴西艺术家Marit Fujiwara,从伦敦艺术大学毕业之后在英国从事艺术与设计工作,29岁回到巴西之后,便诞生了手工制作的《衣物》系列作品,其对细节处的精致以及变幻莫测的颜色把控,都强烈地敲击我们的视觉神经。当衣服超越了穿着功能之后,升华为艺术品时,与穿着者无关,新颖的本体艺术形式带给人惊叹。
巴西艺术家亨里克·奥利维拉(Henrique·Oliveira)生于1973年,在2007年获得圣保罗大学的视觉诗意的研究生。奥利维拉在巴西圣保罗的街头和工地上收集了大量的废弃木头作为创作材料,将那些有着强烈韧性的可以随意弯曲,以及有所断裂或分裂的板材转换为其《废木艺术》系列作品,奥利维拉作品将材料特性与夸张的艺术表现合二为一,他的作品总是震慑着每一位观者的内心。
巴西艺术家维克·穆尼斯(Vik Muniz),1961年生于巴西圣保罗,后移居纽约。Muniz是一位专门从事垃圾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通常将丝线、糖浆、泥土、绿豆、辣椒等琐碎的日常材料转换为流行文化和艺术史图像,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展览馆都有过展出。
4.对各类艺术的融会贯通,深具感染力的巴西当代艺术。
巴西艺术家罗伯托·马加良斯(Roberto Magalh?es)出生于1940年,他对艺术、哲学、神学、佛学都有研究。他的作品色彩大胆,画笔活泼,颠覆性地运用传统艺术主题和神话符号。过去十年里,艺术家保持着多产的艺术生涯,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了许多个展与联展。代表作品有《彩色的人》、《形而上学的脸》等。
巴西艺术家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出生于1948年,善于运用不同材质的特性,将抽象的想法、政治性的意涵、哲学性的思考,透过迷幻如梦境般的美学角度加以呈现,从而提升作品的深度和沟通的目的。代表作品《穿越》,特意采用各种半透明、镂空或透光的材质,让观者可以用视觉进行穿越,相对于视觉的穿透性,暴露出的是肉体的局限。观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必须绕开障碍物。迷宫的中央,投射灯下是一个巨大的玻璃纸球,和地上不时因参观者的脚步挤压发出爆裂声的玻璃形成呼应与对比,在灯光下发出纯净的色彩,像是沉默的冰岩。作品《巴别塔》是一座由许多收音机所形成的塔,圣经中人类怀着自大所建造,希望直达天际的巴别塔,触怒了上帝,用不同的语言将人类分隔开来。Meireles 让每个收音机都调频到不同电台,喧哗嘈杂而无法让人辨清,就像是人们被不同语言、文化、习俗所隔阂。2011年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涨迅速,共成交17件作品,这个数量等同于前三年的总数。
巴西艺术家比阿特丽斯·米亚兹斯(Beatriz Milhazes)出生于1960年,绘画是米亚兹斯主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并加入了巴西传统和现代流行的元素,如陶瓷、珠宝、蕾丝、巴洛克建筑、波萨诺瓦等元素。她的灵感来自众多国际著名抽象艺术家的作品, 同时又结合了马蒂斯的色彩和蒙德里安的结构排列,她的绘画将巴西所特有的视觉元素与欧美现代艺术进行了完美结合,这种巧妙的多元化组和使其作品吸引了众多国际藏家。就创作特色而言,米亚兹斯会同时起草几幅作品,创作了大量以圆点和条带作为起始点的《同心圆》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的最终面貌是不确定的,她以一种谨严的态度来创作,最终完成的绘画构图紧凑,色彩夸张而和谐,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逐年增长,直至今日,约有27件作品的成交价在10万美元以上。
巴西艺术家阿德里阿娜·瓦勒亚(Adriana Varejao)出生于1964年,是巴西当代艺术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近年来拉丁美洲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她致力于借助抽象的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其纯洁的绘画、抽象的构图和对自然独特的描绘方式吸引了全球藏家的目光。阿德里阿娜关注的话题广泛,包括殖民历史、巴洛克艺术、建筑废墟、自然科学甚至歌剧多重元素等。她喜欢在作品中制造矛盾和破坏的动机,时常挑战和颠覆神话,极富传统意义的作品蕴含了强烈的巴西色彩和其他各方面的艺术冲击力,震惊了业界。她的一幅名为《Parede
巴西艺术家Ernesto Neto 出生于1964年,是巴西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被公认为巴西“新具体主义运动”的继承者。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Neto就开始利用半透明弹力布来创造包裹的雕塑环境,创作了《naves》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暗示了隐秘和扩张、男性和女性的旅程、对立共生等内容。他的装置作品大多是用莱卡面料、泡沫、沙子、丁香等建造,作品柔软如皮肤的表面、圆润紧绷的轮廓和球状附属物都参考了人体状态。参观者可以进入装置内部,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来触发人体一切感官的感受,从而充分体会艺术的创造力。Neto的作品在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要展览馆都有过展出。
巴西艺术家Tonico Lemos Auad利用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缓慢变化的材料如布、银器、木材、砖块等进行创作,这些作品的色泽变化或是磨损状态还会带给人们一种幻想的短暂感和无常感。Tonico会向巴西宗教传统与信仰致敬,同时强调我们会依赖于古老的遗物以及传统来影响我们的未来。作品《Reflected Archeology》要求观众在展览的持续过程中自己去寻找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线索”,观众需要刮掉墙面上涂抹的银色物质,然后才能显示出一系列纠缠在一起的照片,这件作品最终是在观众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5.多元化的当代艺术形式涌现。
巴西艺术家蒙斯·卢卡斯(Lucas Sim?es)一直致力于探索图像的可能性,通过切割、拼贴等方式创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系列作品。在他最新的《quase-cinema》系列作品中,摄影图片逐帧弯曲排列,制造了一种连续不断的类似于电影般的动态效果,他将拍摄的同组多张人像作品层层叠加并采取了镂空处理,使得照片呈现出独特的破碎感,该组系列作品中最多采用了13层图片镂空,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将艺术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巴西艺术家André Feliciano是一位创意十足的装置艺术家,其创作的《相机花丛》装置摄影作品,表面看上去是漂亮的花从,但是如果观者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那些盛开在枝头的并不是鲜花,而是一台台由相机组成的鲜花。
巴西艺术家Regina Silveira善于在特定的空间中营造空间错觉感。Silveira的《深度》系列作品使得有限的平面空间经过她的3D立体绘画表现为无限的错觉空间,艺术家在光与影、平面与立体、视觉与错觉之间玩耍似的游走,使得观众产生所见并不一定为真的感受,艺术家将其丰富的想象力转换为可触摸可感观的视觉艺术作品。
巴西当代艺术拥有着独特拉美民族风情的激动,而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独到思考性、材料的极度发挥、创新的形式感、直达内心的力量,都是巴西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发展成熟的主要原因。
四、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近十年来,巴西在艺术市场的表现就像是连接了发动机,充满了活力。巴西当代艺术因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独到的艺术思考,吸引了全球藏家的关注,并伴随其健康而活跃的艺术市场氛围,造就了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1.最受世界欢迎的艺术展。
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深受全球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圣保罗双年展一向注重拉美地区的文化艺术,具备引进国际现当代艺术家以及推荐巴西当代艺术家的双重功能,它促进了圣保罗与巴西的经济发展,如今参加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的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出生地的定位,以地域性概念为起点扩展到全球性。为期94天的第30届圣保罗双年展于2012年9月7日举办。
英国首都伦敦的《艺术新闻报》根据全世界400家博物馆举办的约1500场展览的参观人数,列出了2011年度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艺术展和年参观人数最多的十大博物馆。在巴西Inhotim艺术中心举办的三个展览跻身十大最受欢迎艺术展的榜单,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是名为《埃舍尔的魔术世界》的巡回展,每日参观人数高达9700人;排名第七的是日本当代艺术家森万里子的展览,每日参观人数达6991人;排名第九的是美国行为艺术家和科技作家劳瑞·安德森的展览,每日参观人数达6934人。并且这三个展览均是免费的。
2.被艺术市场看好的巴西当代艺术家。
在国际拍卖市场,巴西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菲利普斯拍卖行于2011年在伦敦举办了“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专场拍卖。其中,10件巴西艺术家的作品成功出售了8件,成交价最高的是比阿特丽斯·米亚兹斯的一件抽象主义作品,价格为58.5万美元。而利吉亚·克拉克的铝制雕塑《Bicho》在菲利普斯拍卖行的成交价为56.54万美元,阿德里安娜·瓦勒亚的画作在佳士得拍卖的成交价为177万美元。ArtTactic表示说:“我们相信米亚兹斯和瓦勒亚最近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会为委托人和投资者增加信心,我们也相信巴西艺术将会在拍卖市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国际艺术博览会方面,巴西艺术家同样吸引了全球藏家的关注。在2011年12月1日开幕的第十届巴塞尔迈阿密巴塞尔海滩艺博会,作为瑞士巴塞尔年度盛事的分支和美国最富盛名的艺术活动之一,期间参与的艺术家过2000人,大多精选自全球顶尖的画廊。参与其中的拉丁美洲画廊有26家,其中有16家来自巴西。此次艺博会重点关注新兴画廊的“艺术阵地”版块中的16家画廊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巴西。此外,一些著名的国际画廊也展出了巴西艺术家的作品。
巴西艺术在全球艺术市场中正日益受到关注,巴西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已经成为蓝筹股并开始得到收藏家的重视。出生于1974年的巴西女艺术家辛西娅·玛塞尔(Cinthia Marcelle)就获得了由乌克兰亿万富翁和艺术收藏家Victor Pinchuk开设的2010年第一届未来一代艺术奖。
3.金融投资机构对艺术的支持。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及圣保罗为基地的投资公司Plural Capital成立了BGA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以艺术市场为依托,市值2400万美元。其营销策略为开始的三年主要购买巴西当代艺术作品,后两年出售收购回来的艺术品。巴西紧随伦敦的Fine Art基金与莫斯科Sobranie.Photoeffect基金之后,创立了艺术基金,鼓动私人投资者对当代艺术进行投资。据ArtTactic的一份市场分析称,即使是在市场受到财政危机不良影响的2008至2009年间,巴西的艺术市场也上涨了38%。Fine Art基金会主席Philip Hoffman说:“巴西有大批的收藏家,但在那个市场中却缺少相应的投机买卖,我们有很多投资者对巴西的艺术市场相当感兴趣。”
4.本土收藏家对于巴西当代艺术的推动。
巴西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本土藏家的推动。2012年6月26日美国老牌艺术杂志《ARTNEWS》夏季刊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最活跃200位艺术收藏家的最新榜单,这也是该杂志第22次该榜单。其中就有巴西商人贝尔纳多拉·巴斯(Bernardo Paz),他是一位醉心于当代艺术的梦想家。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巴斯开始修建画廊以安置其越来越丰富的艺术收藏。自2006年起,由巴斯投资的Inhotim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并迅速成为南美洲最受欢迎的艺术景点之一,每年的游客数更是达20多万人次。拥有20余座艺术展馆及无数顶级艺术收藏的Inhotim艺术中心可谓是泰特现代美术馆与英国国立植物园“邱园”的完美结合,收藏了切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滕伽(Tunga)、海利奥·奥提西卡(Hélio Oiticica)、克里斯·伯顿(Chris Burden)、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丹·格拉海姆(Dan Graham)、多丽丝·塞尔萨多(Doris Salcedo)等世界知名艺术家的作品。Inhotim距离米纳斯吉拉斯州首府贝洛奥里藏特市60公里,被分成多个画廊区域,围绕繁茂热带园林内的湖泊分布。其中部分由Roberto Burle Marx设计。巴斯曾自豪地表示,“Inhotim对艺术的展示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不同于泰特现代美术馆,亦不同于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Inhotim带给观众的感性体验是无与伦比的。”
5.政府对于巴西本土文化艺术的推动。
自20世纪90年代起,巴西政府就给予艺术领域大量支持,当地企业对文化进行投资可获减税的待遇。除此之外,巴西政府于2007年推出的“更多文化”计划包括更多文化点、文化站、阅读点,更多图书、阅读辅导员,更多电影、公共电视、文化券等诸多项目。“更多文化”计划力推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十分重视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巴西艺术市场繁荣的推动。
巴西艺术市场伴随着经济发展走向繁荣,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自然地受到了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和关注,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离不开长久以来巴西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开发。
五、独特的民族风,巴西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