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不怨天尤人是什么意思(不怨天尤人下一句)
不怨天尤人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如果我们一蹶不振,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光彩,,如果我们能够振作起来,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够看到希望,我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挫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自己去面对,而不是一味的逃避。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曾仕强每日箴言」
提到人生境界,很多人都会想到那段充满禅机的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三句话就代表了三重递进的境界,需要在人生漫长的历程中逐渐开悟领会。
其实,所谓境界究竟是什么?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
境界,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一种自我修持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修为与素养。
境界是需要通过修炼达成的,饱含人生智慧与修养的高低。
今天,我们分享三个人生境界,看看你能达到几个?
1
人生的自保法则:自求多福
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福气,而且处处在求福气。因为福气越大,象征人生越舒适、安全、顺吉。
家家户户,到了过年的时候,喜欢在大扫除之后,贴上一个福字,祈求春满人间的时候,能够五福临门。
生而为人,基本上已经十分有福气。人生难得,并不是随便能够做人的。
但是,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的命运比别人差,没有别人那么大的福气,经常怨天尤人。
怨天的意思,是埋怨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同样是人,老天爷对别人的照顾特别多,而对我这个人却很少。
尤人的意思,则是埋怨大家没有同情心。为什么明知有些地方我不如人,却狠心地使我难堪?用来彰显我的无能,使我承受不如人的痛苦!
福气有多大,取决于自己的心。
心想自己的福气很大,自然就大,这叫作心想事成。
有多大的福气,好像是自己求得来的,自己求得多,福气便大,这叫作自求多福。
笑口常开的人,福气最大。
问题是怎么笑得出来?
要笑得出来,起码心胸要广阔,无论好坏、美丑、善恶、高低、长短、多寡,都要能够大度包容。
这样的修养,是看得开而不是看破。看开而不看破,是自求多福的有效途径。
看开的意思,就是这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既然已经陆续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我们就应该愉快地去承受,并且从好的、善的、美的、高明的这一方向来努力,尽量避免坏的、恶的、丑的、低劣的情况发生,使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够表现出可喜的一面。
一般人喜欢说看破,这是一种误解。看破是一种消极,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而意兴阑珊,提不起兴趣来。
我们最好是看开一些,但是不一定要看破。
人生的自保法则,不应该是看破,却必须看开,才能够自求多福。
福气是自求的,不能够放弃,也不能够消极,应该积极地追求。
保持怎么样都满意的心态,重视努力的过程,并不计较结果的得失,便是看得开的表现,这样你的福气就会越来越多。
2
人生的自持之道:知足常乐
常言道,知足常乐。
我们因满足而快乐,得不到满足大多会带来痛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问题是满足和没有满足,就算各人的看法相当一致,彼此所感受的程度,也各有不同。
可见满足或没有满足,不但定不出统一的标准,而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
可以说同样的情况,各人却产生未必一样的反应。犹如寒天饮冰水,各有不同的滋味。
人和人不能比,也不必比,就是这个道理。
满足的标准,原本各人不一样。也就是一个人满足不满足,决定于自己的感觉,与他人无关。
有的人很容易满足,有些人则非常不容易满足。
一般说来,容易满足的人,比较快乐。因为他的标准不高,很容易达到,所以很快就觉得满足,从而获得快乐。
尚未达到自己所定的标准,就会产生没有满足的感觉。
然而,这种满足的标准,并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我们后天自己所定的。
不知道是自己所要的结果,却任意以自己或他人的标准来评量,增加自己没有满足的感觉,引起自己的不快乐,这是不是相当愚蠢的反应呢?
知足的意思,应该是自己知道原先的计划,如今已经依照原计划完成,怎么不乐呢?
求仁得仁,求义合义,理应十分快乐才对,怎么还能够怨天尤人呢?
人要知足,必须先知命。
命中如此,又是自己自作自受的结果。何况自己一直努力在改变,依然如此,更应该欣然接受,觉得十分快乐。
由此可见,知足常乐的关系,在是不是已经尽了人事,如果是的话,当然常乐!
知足常乐,是个人内在的感受。
人生的自持之道,即在知足常乐。知道一切都是自己安排的,只要尽力而为,所有的结果,都应该十分满足,因而产生无比的快乐。
未尽人事,不应该知足常乐。已尽人事,便不能够不知足常乐!
3
人生的最佳状态:清澈自在
人从生下来开始,必须依赖父母或他人的帮助,才能够获得生存,而且依赖的时间相当长。
现代人和往昔的人相比较,显得越来越久。
父母给予子女某些东西,从某种角度说起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既然生了子女,便应该负起责任,把子女教养成人。
教和养基本上都脱离不了给予,非给不可。
问题是子女年幼无知,以为外来的给予能够长久依赖,养成向外追求,衣食住行都要依赖他人的习惯,甚至于动定行止都不能自决。
这样的人生,怎么能够活得自在?更谈不上清澈。
有病就要找医生,有事就要找别人,有问题便求神明,有苦恼即责怪他人。
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证明大多数人,根本不能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不可能保持良好的自在状态。
但是,我们也不主张有病不找医生,有事自己承担,有问题不问神明,有苦恼指责自己。因为这样一来,同样不能自在,也不是一种好的生活。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把有病和无病合起来想。将找医生和不找医生也合起来看。
发现有病,当然要找医生,让医生诊断之后,就应该忘病,把自己当作无病看待。
不需要一天到晚,想着自己的病,反而加重了病情,并没有好处。
应该服药,要按时服用。但是服完之后,就要忘掉服药这回事。依照医生的建议,过正常的生活。
人生最要紧的就是生活,而生活必须清澈自在。我们就应该在本体和外求之间,求得合理的平衡点。
换句话说,凡事尽量靠自己,却不完全排斥外来的助力,岂不更加符合天助己助或者人助己助的原则?
不偏向于外,也不执着于内,才是合理的不执着。在本体和外求之间,来去自如,抱持无可无不可的心态,当然清澈自在。
无可无不可,并不是双脚踏双船,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随时放弃其中的一艘。
无可无不可,是尽量减少人为的思虑,把利害关系放在旁边。任由直觉来决定,可即可,不可便不可。
当一个人内心没有得失和成见,情绪上也不觉得紧张,观念上能够不执着,就已经进入空无的状态。这时候灵感非常活跃,自然很快就出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清澈自在,是人生的最佳状态。犹如水缸里的清水,若有任何东西,立即透明可见。
不论能不能成佛,甭管能不能成圣,更不必操心能不能成神。
我们既生为人,便应该好好地生活,把人的角色扮演好。
一切世俗的责任,都应该用心善尽。
所有的欲望和心愿,都需要合理地满足。
争取时很积极,得失且听其自然,当然清澈自在。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
心若满意,人生就美好了;心若知足,人生就幸福了;心若自在,人生就圆满了。
所谓人生境界,到最后不过是问心无愧。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