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是什么意思(用从容不迫写一句话)!
前者,多为收缩性写作,即先对客体产生直观感应,再动之以情,述之于笔;后者基本上属于发散型写作,是所谓不按常理出牌,以主观意念混淆造物、统领外物。
比如绘画,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一说,这是即物生情,假使你反其道而行之是否可以成立呢?我以为也是可以成立的,谁说怒气不能画兰、喜气不可画竹呢?况且有时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未见得不精彩。所以,凡事不可太“概念”,“非此”未必“即彼”。王阳明有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很好的关于主客体的哲学诠释,不过,话说回来,却也是典型的“执情强物”。
有时我却觉得这两者之间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或者说彼此圆融。所谓“意与境浑”“意与象合”,是物我相融、彼此打通;朱熹说:“身心内外,初无间隔”,则是心与物化,得心而应手。世间事,殊途可以同归。艺术创作,也不存在什么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原载于《新民晚报》,喻军,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光潜认为两种境界的区别不在“我”之有无,而在“我”与“物”的关系。
B.“同物之境”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表现,连神话、宗教等都从它脱胎而来。
C.《诗经》等早期诗作中,自然只是叙事抒情的由头,还不是单独描绘的对象。
D.“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不宜武断优劣,但针对具体作品可以品评高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之前,“同物之境”的古诗相对少见,而“超物之境百思特网”的作品则要多得多,王国维可
能因此认为“同物之境”的品格较低。
B.王国维与罗斯金的观点一致,都认为移情于物是一种情感的错觉,会使外物呈现出错误的面目,所以品格上不及“无我之境”。
C.“非怒非喜,涂上几笔兰竹,也可能出精彩”说的是绘画,但这种艺术体验与作诗相通,与罗斯金主张的“科学的真理”吻合。
D.在古诗中存在一些写景的佳句,符合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也是诗人意与境浑、物我相融的得心应手之作。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B.春山冶笑,我只见春山之态本然;秋气清严,我以为秋气之性如是。
C.镜无畜影,触形则照。虚已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殊之妙。
D.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王国维,请说说两位作者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学说所持的态度。(4 分)
5.《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桑”在两首诗中的不同意蕴。(6 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可爱的家
须一瓜
我的家是乌合之众。四个人四个姓。我爸爸妈妈在外地。我的家,有我外公、我外婆,还有一个不叫小姨夫的人。
我外公是个喜欢随手拿起东西变刀枪的人,粉笔用得最像小李飞刀。精准。没有退休的时候,他们学校的师生,每一天的日子都像恐怖片。我小姨姨说的。
我的外婆是个骨灰级的小气鬼。听邻居说,原来不叫小姨夫的那个人单独住在这个屋子里的时候,我们家总是灯火通明。那个不叫小姨夫的人喜欢明亮。现在,我外婆到处关灯,除了不叫小姨夫的人的房间她关不到,其他每个房间都是黑摸摸的,只剩客厅一个八瓦节能灯,我的书桌上还有个作业台灯。因为黑,我们全家在晚上都摔倒磕碰过,医药费合计超过我们家一年水电费,但听说,幸好改革开放,我们家有医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