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的意思(《论语》成语大全(上))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

迫:紧张。

态度镇静沉着,不慌不忙。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sǐ;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

《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

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

《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

关系密切,但不勾结。

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

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

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xìé è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

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

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shā一只羊应付一下。

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3-6、【乐而不yín】——快乐而不过分。

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

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形容事物完无缺。

同“尽善尽美”。

《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sǐ】——早晨闻道,晚上sǐ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sǐ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

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

《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

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彫】【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

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

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极其愚笨。

《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

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论语·雍也》(6·4):“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接济。

继:帮助。

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论语·雍也》(6·4):“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

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论语·雍也》(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

骍,纯赤色也。

角者,角周正也。

舍,弃也。

诸,之也。

仲弓父jiàn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

形容生活极为穷苦。

《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

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0、【不堪其忧】——忧:愁苦。

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

从来不走邪路。

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

《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

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

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

跳到井里去救人。

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

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

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

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不厌】——厌:满足。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好学。

《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

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

发:启发。

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sǐ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sǐ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sǐ而无悔】——就是sǐ了也不懊悔。

形容态度坚决。

《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sǐ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

遇事谨慎戒惧。

《论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

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

枕:枕着。

枕着弯曲的胳膊睡。

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7、【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7·20):“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8、【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论语·述而》(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30、【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

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论语·述而》(7·22):“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1、【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2、【如临深渊】——临:靠近;渊:深水坑。

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

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3、【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

象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论语·泰伯》(8·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8-4、【人之将sǐ,其言也善】——人到临sǐ,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论语·泰伯》(8·4):“曾子言曰:‘鸟之将sǐ,其鸣也哀;人之将sǐ,其言也善。

’”

8-5、【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论语·泰伯》(8·5):“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8-6、【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sǐ去父亲的小孩。

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也形容某人可以托付抚养自己儿女的重任。

《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7、【托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

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

《论语·泰伯》(8·6):“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8、【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sǐ而后已,不亦远乎?”

8-9、【sǐ而后已】——已:停止。

sǐ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论语·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sǐ而后已,不亦远乎?”

8-10、【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

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论语·泰伯》(8·13):“子曰:‘笃信好学,守sǐ善道。

’”

8-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论语·泰伯》(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论语·秦伯》(8·17):“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8-13、【巍巍荡荡】——形容道德崇高,恩泽博大。

语出《论语·泰伯》(8·19):“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朱熹集注:“巍巍,高大之貌;荡荡,广远之称也。

8-14、【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

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论语·泰伯》(8·21):“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9-1、【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论语·子罕》(9·5):“天之将丧斯文也,后sǐ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9-2、【空空如也】——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论语·子罕》(9·8):“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

表示极其敬仰之意。

《论语·子罕》(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9-4、【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5、【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

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论语·子罕》(9·11):“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6、【韫椟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

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论语·子罕》(9·13):“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

等有好价钱才卖。

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8、【善贾而沽】——贾:通“价”。

善贾:好价钱;沽:出卖。

等好价钱卖出。

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

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论语·子罕》(9·13):“沽(贾)之哉!沽(贾)之哉!我待贾(价)者也。

9-9、【衒(zuì)玉自售】——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

《论语·子罕》(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奁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沽之哉,不衒卖之辞。

9-1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9-11、【不舍昼夜】——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论语·子罕》(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9-12、【为山止篑】——比喻功败垂成。

《论语·子罕》(9·19):“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

9-13、【苗而不秀】——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14、【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

开花不结果。

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论语·子罕》(9·22):“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9-15、【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16、【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

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论语·子罕》(9·2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9-17、【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论语·子罕》(9·2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18、【不忮不求】——忮:嫉妒;求:贪求。

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

《论语·子罕》(9·27):“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源自《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9-19、【松柏后凋】——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0、【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1、【岁寒知松柏】——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论语·子罕》(9·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2、【勇者不惧】——惧:害怕。

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论语·子罕》(9·2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1、【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10-2、【侃侃訚訚(yín)】——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论语·乡党》(10·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10-3、【鞠躬屏气】——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4、【敛容屏气】——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

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

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5、【屏气凝神】——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10-6、【屏声敛息】——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

《论语·乡党》(10·3):“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论语·乡党》(10·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0-8、【适可而止】——适可:恰好可以。

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论语·乡党》:“不撒姜末,不多食。

”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admin@bb1314.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