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怎么组词

裳的组词

“裳”字在汉语中常用于形容衣裙、衣裳等服饰。以下是一些由“裳”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一、裳的常见组词

1. 衣裳:指衣服,是“衣服”的通称,如“她穿着一身漂亮的衣裳”。

2. 青裳:指青色的衣裳,常用来形容女子所穿的青衣,如“她穿着一件青裳,显得清新脱俗”。

3. 霓裳:指传说中神仙所穿的衣裳,色彩鲜艳美丽,如“霓裳羽衣舞”。

二、含有裳字的成语

1. 衣不蔽裳:形容衣服破烂,生活贫困。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卫文公不仁而多得赂,不忠于王室,又弃卫诗在商、徵之际,被发在墓而不来,是则弃卫诗,违王命,俗不祥,号不章,蔽不德而加伐,道不训而求盟,弃而违之者,是不明于道而贪于力也,违而从之者,是不武之道,殆于必弊者也。是故君子伐卫。”杜预注:“卫文公不用《诗》,故《诗》无卫风。”孔颖达疏:“卫文公弃其大武之丧及商、徵之际,《诗》无其政,故曰‘弃卫诗’。”后因以“弃《诗》违《礼》”谓不遵行封建礼教。亦省作“弃诗违礼”。 唐 李商隐 《杂议》:“余又窃惑焉。盖所谓黜八代之体者,固当以中声为节。商周以前,童谣远谚,皆得列于诗人之旨。如弃诗违礼,以为民风之劝戒者,何哉?” 2. 衣裳之会:指国与国间以服饰礼仪交往的会晤。《左传·定公十年》:“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祝其(按:《春秋》作“督父”)……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款于戚。门焉,以水潦其事,乃获之。季孙将以孟明视朝。告人曰:‘虽蛮夷戎狄(按:《春秋》作“外夷大伯”)不可不王,其此事者如夏人之服焉。’以为上公如道路然。乃令舍人曰:‘孟明视朝吾将以往。’门于蒲北而逢之。蒲人止之曰:‘蒲陋北鄙之邑也。今诸侯子朝,必以官车。若出于蒲东门则不可入。’孟明曰:‘吾朝于君。’对曰:‘使未有火吾观焉而不远备不敢出。吾子辱于观观政于蒲是则子之辱也。’止观政于蒲。从者曰:‘不可不入。’将入。人曰:‘非陋人之所也。’弗听。缓诸姬姓独我不听,秃也处斪及游氏之沟焉。或以告归氏。归氏子土请讨之。公曰:‘不可。政不及此。非大德不掩小过故赦之。’人告其入自蒲北门者矣。孟明稽首曰:‘君讨有罪恩无及也。《诗》曰:“怀柔百神祇。”思我王度无缺。’乃坎伐柴而掩面属兵然后见之。”杜预注:“坎,埋坎也。”孔颖达疏:“埋坎于地而伏兵于上掩面者,掩蒲人使不见也。”后因以“坎柴埋伏”谓设伏兵掩护偷袭敌人。《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秦王曰:‘卿有何策?’王翦曰:‘闻李牧与赵君有隙,若托言赵君反可伐赵。’秦王曰:‘策则可用,但廉颇勇而有谋,非赵括之比。必须得一直臣可以设谋召回廉颇者方成。’适蒙骜自请承当引诱廉颇还国之计。”后以“伏计”谓设伏兵袭击敌人。“伏计决河”谓暗中陈计毒策或阴谋作乱叛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