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5篇
孟浩然有《孟浩然集》三卷,是唐代王士源所编,该书共收藏了孟浩然二百十八首诗,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通过该书衍生了许多作品,代表的有;明代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1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隽永。
【简析】: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鉤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2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文:朱丽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3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李景白)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5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唐] 孟浩然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
1、三径: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晋陶渊明曾渭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多以三径指退隐家园。
【韵译】:
我常常愿隐居小丘醉卧林泉,
想回到旧的家园又苦于无钱。
久住北方求仕并非我的心愿,
我怀念的是东林寺高僧名远。
长安米珠薪桂生活如同销金,
壮志逐年衰退事业与我无缘。
日色已晚阵阵凉风轻轻拂面,
听到秋蝉吟唱心中更加悲怨。
【评析】:
此诗或以为崔国辅所作。
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
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诗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
隐的情绪。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开头写自己之所欲,但苦于“无资”,想从仕,
又非所愿,于是记怀“东林”“我师”。壮志不能实现,自然就衰颓,于是对凉风、
闻蝉声,就要“益悲”了。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抒发了内心悲苦,读来觉得明
朗直爽。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情之难抒,在于抽象。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自然“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李景白)
孟浩然的代表作诗赏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