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古诗100首4句
《清明节古诗100首》:缅怀逝者,祈愿平安
清明节,每年的四月五日或者六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有许多闪烁着历史光彩的清明节古诗。以下是《清明节古诗100首》的汇总,让我们一同缅怀逝者,祈愿平安。
春暖花开缅故人,红叶黄花旧墓新。
一首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岘山寄友人》。诗中用春天的自然景色来刻画了缅怀亡友的情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情、思、物、境的融合和体验。此外,以“旧墓新”来表示清明祭扫的意义,让人深感思维上的启示。
即今生死逢清明,尤应瘦马倍伤情。
这是唐代杜牧的《清明日赴园林途中先寄王十二》中的两句诗。其中,“瘦马倍伤情”一句尤为印象深刻。在这个日渐繁忙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已经忘却了清明节的原本意义——缅怀逝者,祭奠先人。借助瘦马和伤情对比的方式,让人更深入地思考和感受生命与死亡间的关系。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汤显祖的《牡丹亭·梦里》中的一句话。与清明节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却极具共鸣。当清明节来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想起逝去的亲人、朋友,这时或许可以尝试通过汤显祖的词句来释放内心的悲伤。
烧得葬花人泪干,能令游子不归来。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于中秋时戏题李舍人幕墓十韵》中的两句。在清明节这样一个感情复杂的节日,杨万里用文字带领大家抵达人性最深处的痛苦之地,对此人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好好爱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个最能代表清明节的诗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清明》一诗中用简约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在这一天无法克制的悲伤、孤独和祈福之情。这在诗歌史上已成经典之作,许多人在清明节走在下雨的路上,都会带着《清明》中的这四个字在脑海里。
宿雨打枫桥,清明起造庙。
这首王维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是一首赋文,但其中所体现的情感却十分细腻。诗中通过枫桥和造庙的两个图片,表达了情感和境遇间的不同感受。无论是对逝去的人心怀缅怀,还是对未来的行程充满期待,王维的诗歌总能让人舒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是唐代时期张继的《滁州西涧》中一句名句。张继以秋季的自然景色来描写悼念先人的心境。他既摆出了人生的缺失和空虚,又以江南草的品种未改、牧童歌声不停等特定细节反映了逝者的永存。从其中悟出“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意义。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这首唐代杜甫的《春望》以风雨和飞雪的形式呈现出春天的不同状态,表达出了对稍纵即逝的春天的留恋和普天之下的众生互不离合的感悟。这首诗最后有一句“此时又遇雨,怎奈春又去?”,浓缩了时间与物质带来的难以逆转。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唐代岑参的《登黄鹤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沿着黄鹤楼右向看,远处便是故去的故人所在之地,于是产生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感。这首诗构建了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旁征博引、随机应变,将诗中“故人”摆进了具体的、信手拈来的时空环境。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深刻反思。清明节古诗通过对时间、空间、爱情、人生、信仰等方面的探索,揭示了人类在风雨历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智慧,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对生命和时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清明节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