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出师表中的成语)2
身在曹营心在汉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著名且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经典之一,描述了诸葛亮出师征战前后的复杂内心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成语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寓意深远,为我们现代人所称道。
为君分忧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先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诚:“臣既已承命,至心顺服,不容有违。”这句话表面上是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服从和敬业,而实际上更多的是对于身为臣子的责任和担当的体现。在古代,为君分忧是常见的行为准则,诸葛亮将此精神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忠诚和责任的角色定位。
虚心纳谏
“愿陛下听臣言,不效颦蹙效颦蹙,即以是失先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陛下”二字,十分尊敬,更是用尽两千文的篇幅阐述他的建言:“以臣之愚见,先宜攻取荆州。”言辞中既有对主公的建议,也展示出诸葛亮虚心纳谏的胸襟和品质。
琴瑟和鸣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一直都将自己视作“相煎何太急,云梦泽深不自知”的独孤求败一般。同时,他也为人谦虚,认为“诚宜开张圣听”,并且不断强调“臣非布衣之比”。这种相对谦卑低调的态度,也促使他与刘备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最终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他与刘备的形象,正如一首琴瑟合奏,和谐共振。
无愧于心
“臣初受命,为招群才,南征北伐,未有所成,然性至情信,所以内胡不疑,外国不侮,今虽不称,痛心疾首。”诸葛亮这段话很内敛,但也对于自己的工作表达了不满。虽然心有落寞,但他并没有因为功劳不成而怨天尤人,而是告诉主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告诉世人,做人要无愧于心,对于千百年来的后代,也树立起了高贵的道德标杆。
结语
在古代,忠诚、责任、敬业等是每个人必须秉持的行为准则。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仅表现出了这些品质,同时更多地表达了自己深邃的人文思考。这些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也值得我们时时复诵,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