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3首(有赏析)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中国新诗坛上最大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盟主。在自由体新诗中衰时期,他与“新月派”另一巨擘闻一多一起,开一代新格律诗风,颇多建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徐志摩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沙扬娜拉赏析1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 凉 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赏析】这首诗是“新月诗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先生1924年随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时所作,这是在他与一位日本女郎分别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精品佳作。诗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

风的娇羞”诗句,虽然没有具体着意描绘日本女郎美丽姣好真实的容貌姿态,但却把玉洁冰清光彩照人的水莲花借代来以物喻人,出神入化精妙妥帖地呈现出日本女郎那娇柔美丽,温婉含蓄略带羞涩神姿丰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以花喻人,尽显风流。这样描摹借喻似乎能让读者想象感觉到一位貌美如花冰肌玉骨的日本女郎,她头上发髻高束,身穿漂亮华美和服衣冠楚楚、美丽动人、亭亭玉立的站在读者眼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描写的艺术手法不仅拓展延伸了读者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使读者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更重要的是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诗的后句“道一声珍重”句的重叠往复,还有“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表达出作者和日本女郎告别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别愁离绪,感情真挚丰沛,“珍重”、“忧愁”俩词中饱含着千言万语不忍割舍的情结,使得这种“自古多情伤离别”的忧伤情调跃然纸上,感人至深。最后一句用日语“沙扬娜拉”说的“再见”,更使日本女郎充满血肉逼真的形象再次呈现,不但充满异国情调,而且深化突出了诗的主题内容,提升了本诗的文化品位。

徐志摩本人是唯美主义者,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诗人,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影响和重要地位。他的诗强调音乐、绘画与建筑格律之美,他善于发现、捕捉和创造有特殊美感的事物。他的诗词风格柔美旖旎、轻快飘逸,令人回味无穷。体现出特殊的美学价值。

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遭遇空难,英年早逝,年仅36岁。年轻鲜活蓬勃激情的生命如同一闪即逝的流星迅忽而短暂,使中国现代文学诗坛痛失了一颗璀璨晶莹光彩夺目的星辰,他像一位诗仙乘驾着一只仙鹤飞走了,驾鹤西归,御风而去,像是闪电、火焰与海水,是清风、明月与诗篇,天妒英才,人生无常,这确实是令人扼腕伤痛的憾事。

《再别康桥》赏析2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选自《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

【赏析】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于1920年10月~1922年8月曾在此读书生活,对这里存有特殊的情感眷恋。此期是诗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康桥”开启了他的诗情诗兴。正如诗人后来所言:“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旧地重游,往日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在他心里闪现,诗人由此吟诵出对康桥的深切情感。这首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柔婉轻盈,情感细腻真挚,如一曲悠扬徐缓的轻音乐扣人心弦。

诗的第一节抒写了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的依依留恋情形。岁月轻轻流逝,诗人别后重归,面对令他景仰的康桥,脚步不由自主地调慢放轻。诗人用三个“轻轻的”渲染了康桥的寂静氛围与自己内心的宁谧心境。“西天的云彩”可人纯真,洋溢着温存通达的人情之味,“我”怀着淡淡的惜别之哀“轻轻的”向它告别。诗人在康河里泛舟漫游,寻找昔日的梦。那河畔的柳树在他的心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夕阳中的新娘”,她那婀娜绰约的倩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也荡漾在诗人柔情似水的心里。河堤的软泥上,游丝般温润柔软的“青荇”舞动着“臂膀”在水里招摇,似乎洋溢着对诗人的热情欢迎之情。渐渐地,诗人沉醉在康桥温婉柔美的景色中,陷入物我两忘的境地。他甘心做一丝水草,隐匿在康河那温和柔滑的水波里,享受令人惬意留连的爱抚。树荫下的一潭清泉,诗人疑作是天上的绚丽彩虹,凌乱自由的水藻将它揉碎,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亮,如彩虹的梦一般梦幻迷离。想象自己如一位隐士,诗人撑一支长篙向草色深处漫游,沐浴在清爽的晚风与明丽的星辉里,此情此景挑起了他放歌的热情。然而诗人“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要离开,又何必招摇过市地去打扰康桥原本静谧的气息,亵渎她悠远深邃的美。倒不如潇洒地来,悄悄地去,轻轻地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最后一节三个“悄悄的”连用,与首节回环呼应,使诗歌情感丰满完整,体现出诗作一气呵成的连贯感。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于参差变幻中见齐整。节节押韵,逐节换韵,每行两顿或三顿,法度严谨又不僵硬做作,使诗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荡漾着音乐的优美节奏与灵动旋律。诗行排列两两对应,错落有致,与诗人情感的潮汐契合。诗人将对往昔的回忆与离别的哀怨杂糅在康桥的美景中,景中见情,情景交融,构成一幅静谧婉约、浓郁隽永的图景。闻一多曾提出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学主张得到徐志摩的尊崇,这首诗可谓“三美”具备,体现出诗人熟稔凝练的诗歌技能。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赏析3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赏析】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徐志摩诗歌3首(有赏析)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