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批注(名著环境描写摘抄)
草房子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批注
《草房子》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鲁迅所著。小说以家庭命运为线索,表现了晚清民初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传统家庭道德的崩溃。而其中对环境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的艰苦和苦难。
静静的荒野与孤独的家庭
小说的开端,就是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画面-静谧的荒野。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孤独的草房子矗立在路边,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时代背景下普遍的贫穷落后,又凸显了主人公家庭的孤独无助。
气氛窒息的贫民窟
作为一个靠近上海的小城市,东林贫民区是小说中的另一个环境场景。这里破败落后的居住环境、肮脏的道路、以及压抑沉闷的氛围,都让读者感到窒息和压抑。通过对这个环境的描写,鲁迅揭示了贫民窟里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
太阳下的小学堂
小说中,主人公住的草房子旁边就是一个小学堂。这个小学堂也成为小说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环境。每天上学放学,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高唱国歌,这样的和谐画面让人倍感温馨。同时,小学堂也成为主人公一家了解社会变化的重要渠道,带来了小小的希望。
操场上的废墟和血腥
小说操场上的废墟和血腥成为故事发展的高潮。这个场景中,破碎的墙壁、残留的鲜血和遍地的残骸,让人不禁感到惊恐和崩溃。这样的环境描写,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注脚,也展现了社会动荡的惊心一幕。
总的来说,鲁迅在《草房子》中通过生动细腻的环境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时代画卷。这样的描写,将人们带往一个既落后贫穷,又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中,更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