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拼音啼的拼音

啼的拼音及音节结构

啼(tí)是一个汉字,它的拼音为tí。它由一个声母t和一个韵母í组成。在汉语拼音中,t是清辅音,发音时口腔不会产生气流摩擦声;而í则是一个单韵母,发音时舌头位于口腔前部,形成长而尖的音。

啼的释义及用法

啼有几种不同的释义和用法。首先,它可以指鸟类发出的鸣叫声。例如,“鸟儿在枝头啼鸣,宛如一首动听的歌曲。” 第二个用法是形容人哭泣或啜泣的声音。例如,“小孩子哭啼着向母亲求救。” 第三个用法是指早晨的时候,天空出现的微光。例如,“黎明时分,东方天空开始有了啼。”

啼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啼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被用于描写动物的鸣叫声、人的哭泣声以及自然界的景象。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诗词中使用了啼的例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看不足,共来白首齐眉。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只付君,终不负伊人。”这是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一句诗。在这句诗中,“燕子来时新社”和“梨花落后清明”是描写季节的,而“池上碧苔看不足”和“眼穿仍欲归”则是形容人的愁苦和心情。

·“庐山谷中庙,月出皆山色。鸟向人争啼,山深寂不惜。”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中的一句。这句诗描绘了庐山谷中的庙宇和峰岩之美,其中“鸟向人争啼”则是形容山林间鸟类争鸣的景象,令人感到亲近自然之美。

最后的总结

啼作为一个常用的汉字,其拼音和用法都相当广泛。在古诗词中,它被用于描绘鸟类鸣叫、人的哭泣声和自然景色,成为诗人描写世间美好和人情世故的窗口。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