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小编特地准备了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 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 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2

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一、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 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答: 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 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 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 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3、提问一位同学,解决问题(1)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4、教师讲解题目,解决问题(2)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 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 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 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 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 小轿车所行路程=50千米

40×相遇时间 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 40x=50

100x=50 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 χ=40×0.5=20(千米) 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 40)x=50 →(60 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 (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 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习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习: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 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 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 5 χ=165

11 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 5)

=165 ÷11

=15 (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平均每分跑250米,

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 250)χ=900

450χ=900

χ=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习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能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晋城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吗?

师:旅游中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钱)

师:通常我们把旅游用的钱统称为旅游费用。(板书:旅游费用)

师:旅游费用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同一个景点花费也会不同。聪明的人往往会利用智慧节省很多钱。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吧。

二、 研究探讨

(一)单选方案问题探讨

1、解决淘气一家的费用:4个大人,1个小孩

师:淘气一家人听说我们晋城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也想到这边来,来个“晋城一日游”。出发之前,旅行社为他们推出这样的两种优惠方案:(出示)

A: 大人每位160元 B: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师:从旅行社推出的这两种优惠方案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团体5人以上,每位100元”是什么意思?

师:淘气一家人有4个大人,1个小孩(出示卡片),究竟选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

(1)小组交流。

(2)学生把想法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演、汇报。(师把淘气一家人数卡片移到B方案下)

(4)小结思考过程。(板书:计算 比较 选择)

2、解决淘气三个老师的各家费用。

出示卡片: _家: 2个大人 4个小孩

王老师家: 3个大人 2个小孩

张老师家: 1个大人 6个小孩

这三个老师又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省钱呢?来帮帮他们吧。

(1)小组分工合作,一人选择一个老师家,自己完成任务。

(2)学生汇报。(把各家人数卡片移到相应方案下面)

3、观察各家的人数与相应的方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随学生汇报板书:小孩多 大人多)

(二)组合方案问题探讨

1、那如果去6个大人3个孩子,又该怎样选择最划算呢?

2、如果去4个大人7个孩子,怎样选择最省钱呢?

(学生小组交流、计算、汇报后,把人数卡片移到A和B方案之间)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济头脑,不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各种方案。

(三) 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 ,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有什么不太明白可以提问?

生:什么是每车限乘40人 ?

师;就是最多座40人。还有疑问吗?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可使用计算器)。

大客车(辆)

小客车(辆)

乘客(人)

租金(元)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 650×2=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 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书本练一练第2题。

2、回家向家长讲一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理财本领,并允许我们参加家庭理财活动。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计算   A   B

比较   小孩多   大人多

选择   2大4小   4大1小

发现   1大6小   3大2小

运用

灵活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㈠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㈡自主探究

㈢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_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㈣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㈠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经典教案人教版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