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观察日记300字左右5篇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植物观察日记大全
我的阳台上有许多美丽而著名的花盆。但阳台角落里最小、最不起眼的芦笋,却是我最喜欢、最珍爱的植物。
芦笋刚长出叶子时,颜色是嫩绿的。随着她的成长,颜色变得青翠。叶子有点黄。看她更大了,像秋天的枫叶一样美丽。
芦笋的枝条是淡绿色的,下面的颜色是棕色,有一点绿色。树干上有一根一根的树枝,越嫩越向上,到了叶子的顶端,几乎看不见一点绿色,只有一点黄色。树叶向左右伸展。叶子像银针一样细。谁会想到如此美丽的植物是大自然创造的呢?
无论是冷还是热。无论刮风下雨,芦笋都是那么坚韧。芦笋——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风只会让芦笋更美丽;雨只会让芦笋更漂亮。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无法抗拒芦笋不屈不挠的精神。
植物观察日记大全
今天晚上,我走在小区里,想着科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决定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小区里的各种植物。
我们小区的植物是宁波的典型品种,主要包括四大类:乔木、花卉、草本和真菌。
树木有:香樟;银杏叶,俗称活化石;象征着高贵的松树;桂花树,花能泡茶;还有弯弯曲曲的小榆树,耸立在主干道两旁。
这个社区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它们是:迎山红和紫藤在春天盛开;栀子花和落叶松在夏天开花;秋天桂花盛开;茶花有两种:一种是春季开花,长势较高;另一株在冬天开花,长得更短,只有一英尺高;另一个是罗斯,他们每个人。每个月都是开放的。
社区中最不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草坪:大面积的草坪是人工种植的;有些是杂草,它们很顽强,很容易相处。我知道车前草和三叶草,但我不知道一些。
社区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世界上最小的房子“蘑菇”。尤其是小雨过后,你会在草地和大树下发现许多小蘑菇。
社区里的大多数植物都是常绿的。这些树和花的叶子被蜡擦亮了。只有银杏是落叶植物。它的叶子在秋天变黄并落下。所有杂草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秋天它们都死了。
通过观察,结合科学书籍,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然是神奇的!
植物观察日记大全
上个星期六,妈妈带着我去了一家花草店,到了花草店里,到处都是花花绿绿,还不时传来阵阵花香,真是太棒了!这时,我的目光移向了在角落里的那株小巧的含羞草,在那些翠绿高大的植 物中,它显得那么渺小。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情,临走时,我让妈妈买下了那株小含羞草。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到底是怎样害羞的。含羞草的叶片是碧绿的,由几十片细小的叶片组成,像一个织布的梭子,中间有一根连接叶片的叶茎,把细小的叶片串起。它的每根枝条上都带 有小刺,手不小心碰到它,会刺出血来。含羞草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沿着叶柄合拢了,叶片就变得很细很细,同时枝条也低低地垂下了头,好像不敢见人似的。真好玩 !我有时间就去拨弄它。
可是有一次,我又去拨弄含羞草,却发现含羞草叶子动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我不停地拨弄,到后来含羞草居然纹丝不动了!难道它死了吗?可把我急坏了。
我马上翻阅《十万个为什么》终于找到了资料,明白了这个奥秘:原来,含羞草的叶柄下面有一个豉囊囊的包叫叶枕,里面含有充足的水分,当你用手触摸叶片时,叶枕中的水马上流到别处去了, 叶枕就瘪了,于是叶子垂了下来。我经常连续去触摸它,叶枕内的水分流光了,新的水分来不及补充时,就出现了叶片不动的状况。
没想到,一株小草竟然藏着这么有趣的知识。看来平时生活中还得多观察观察呀!
植物观察日记大全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许多树都发芽了,但柳树是发芽最早的。我们校园里也有两排柳树,我仔细观察柳树,发现了许多。
前几天,后勤部的叔叔们给柳树理发,我摸了摸,发现柳树的枝条很柔软,很有韧性,如果你不费点力气,就休想折断一根枝条。一根根柳枝垂下来,像位妙龄少女的长发。一开始,柳树的叶子还没有长,可柳枝上却有一个个小坑,而且柳树已经开始泛黄绿色。后来,叶子渐渐长出来了,但很小。过了几天,下雨了。我又去观察柳树,柳叶还是原样。到第二天雨停了,我惊讶地发现柳叶宝宝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像一个个小桃子。柳树的叶子和枝条合起来,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经过这次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柳树真是美丽!
植物观察日记大全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植物,有人喜欢水仙花、有人喜欢玫瑰,我最喜欢花生。
今天,妈妈带我去市场买菜。我看见许多挺着大肚皮的花生,它们好像在说:“看我多美丽。”远看好多花生在向我打招呼。近看花生宝宝穿着金黄的衣裳。
我迫不及待地剥开花生,它的内衣是红色的。有一些花生仁宝宝像赖床的小孩子;有一些花生仁宝宝被太阳了晒了“哇哇叫”太阳公公好像在说:“起床啦!”我剥开花生的红内衣滑滑的。爷爷:“它可以补血,花生壳可以当作肥料,花生壳营养可丰富了,猪、马、牛、羊都爱吃。它可以让小树长成大树。花生可以炸、煮酱、煎蛋,可好吃了……
吃着又香又脆的花生,我忍不住想唱一首歌:”我爱花生,就像老鼠爱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