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体会最新5篇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一起行动起来,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加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体会最新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一)

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难言圆满;没有贫困群众的自强不息,脱贫攻坚战就会失去至关重要的内生动力。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无疑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

近日,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扶贫中基层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的心态,成为一些扶贫对象“扶不起还理直气壮”的缘由。文章列举的虽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正像这位县委书记所说的,这些问题让扶贫干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提醒我们,对那些丧失脱贫致富信心和动力的贫困群众,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也应及时填充精神志气上的洼地。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闽东地区时,就提出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理念,鼓舞起当地干部群众奋发图强的发展合力。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有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有些人则相反,有如车行坡上,不加加油、鼓鼓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无法激发出来。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励志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也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深深认同。扶贫开发不应只简单盯着干部压担子、定考核,也应鼓励干部们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好政策离不开好宣传,正像那位“吐槽”的县委书记所提出的,扶贫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好习惯也需要好榜样,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比如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的工作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设计,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应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群众积极性和干部积极性都应充分调动挖掘,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二)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时到今日,各级对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理性。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

——如期脱贫。2020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任务。如期脱贫,就是对表2020年底这个最后的时间节点,既不能急功近利,随意提前,否则,就容易掺水作假;又不能故意拖延,消极退缩,否则,就会兑现不了庄严承诺。

——全面脱贫。“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目标。两个全部脱贫,就是全面脱贫,就是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不落一地,必须做到全覆盖,不能做选择,不能有死角,更不能留有脱不了贫的“锅底”。

——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问题。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精准执行“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的现行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也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搞过度扶贫,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

——稳定脱贫。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是今后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关键是要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让贫困家庭有稳定收入来源,尽量避免返贫;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留出缓冲期,持续进行帮扶,避免“一脱了之”。

——精神脱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扶贫不能扶懒、养懒、助懒,要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导向,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氛围,注重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彻底改变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把参与度作为扶志核心,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解决好贫困户精神脱贫问题。

——和谐脱贫。社会公众和周围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质疑意见主要集中在,“扶富不扶贫”“扶贫变成扶老”“扶贫养懒人”等方面,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风险。要继续做好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工作,切实解决拆户分户、漏评和错评等问题,识真贫、扶真贫;要严格坚持扶贫标准,不吊高胃口,减轻周围群众心理失衡;要疏导群众情绪,切实解决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但家庭实际生活相对贫困的所谓边缘农户的具体困难;要完善“脱贫不脱政策”的贫困退出政策,及时将识别准确、家庭条件远超当地一般农户、群众意见较大的已脱贫户认定为稳定脱贫户,明确不再继续享受扶贫政策、不再派干部帮扶。

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英雄模范、争当“时代楷模”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时间节点,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广泛开展“时代楷模”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让“时代楷模”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时代标杆,构建起定位精准、多方配合、社会联动的重大典型发布流程,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媒体传播矩阵,持续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风范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之前已推出100位“时代楷模”先进个人或优秀集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第101个“时代楷模”。这也是对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的激励。

向“时代楷模学习”,牢牢把握精准。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援宁干部深入推进精准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扎实做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到点上扶到根上。

向“时代楷模学习”,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援宁干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各级党员干部要改进帮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提倡多劳多得,不要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牢牢把握精准方略,注重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必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四)

_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浙江考察归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入陕西考察,再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老乡”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向往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他指出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切勿重蹈覆辙。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的密切关注生态保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对待生态文明应有的态度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影响因素。只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走绿色发展的好路子,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提升新农村发展层次,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际效益,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地风光就是“向往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看到几位村民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准备工作时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各乡村铆足了劲找脱贫致富的好法子,农村电商扶贫作为一种接地气、低成本、多效益的扶贫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村民在家不出户,就能把自家产品卖到网上;动动手指,就能集中下单,从源头对接销售平台;村民留的下,农村返乡就业创业的越来越多,为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还表示,当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像“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不断涌现,老百姓把当地资源用好、用活就能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

安居乐业就是“向往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易地搬迁也是脱贫的重要举措,或是以往的居住地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或是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搬迁后,“土窝窝”的居住问题解决了,要想真正斩断“穷根”,摆脱“穷路”,帮扶就业还要跟得上。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党中央把“搬迁工作”与“创业就业”两手抓,实实在在搞就业,真真实实找方法,为村民链接资源参与就业培训,在安置区配套建设工厂,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使村民“有事做、能致富”。另外,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服务内容,减轻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真是易地搬迁搬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五)

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

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经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

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16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理解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经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仅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

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仅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期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20决战贫困圆梦小康心得体会5篇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