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诗词竹枝词

介绍竹枝词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南宋时期,于明朝时期达到了其鼎盛期。它是义同“竹枝”的歌曲,一般由三至七个字的词句组成,用清新自然的竹枝曲调演唱。

历史渊源

竹枝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晋江、泉州等地都有流行“竹枝词”的民间音乐。这种音乐以简洁明快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为特点,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唱。

后来,随着元朝的入侵,南宋灭亡。而当时主要承载南方文化的民间艺术也受到了影响。到了明朝时期,竹枝词出现了一定的发展,成为了大量流传的音乐形式。明朝的文人雅士还曾根据竹枝词曲调,创作了一些优秀的七绝和五言律诗。

竹枝词的艺术特点

竹枝词的音乐形式特别清新自然,代表了南方民间的音乐审美。其曲调使用的是四声五音的结构,旋律绝大多数都是从山歌、民谣等民间音乐中借用的。歌词也常常使用通俗易懂、朴素自然的口语词汇,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传统的竹枝词通常有四个音节的“一句词”或十二个音节的“三句词”,并且每个词都较短,音节较少。这样的特点,使竹枝词的演唱更加轻盈、活泼。

竹枝词的代表作品

《阳关三叠》是明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竹枝词之一,由冯梦龙作词,李之仪作曲。其歌词短小简洁,细腻动人;曲调明快欢畅,富有优美的旋律感。《十六字令·青玉案》、《离亭燕》、《满江红》等竹枝词作品也非常有代表性。

竹枝词的影响

竹枝词不仅在音乐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古诗文的发展。在明末清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将竹枝词的音韵格律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创作出了一些极具影响力的诗文作品。

在现代戏曲、歌舞等领域,竹枝词的音乐形式和精神内涵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的总结

竹枝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其明快、自然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唱。竹枝词的影响不仅在音乐艺术方面,同时也影响了古诗文的发展。在现代,竹枝词的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仍然得到广泛的发扬和传承。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