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重要的五十句(金刚经好词好句)
金刚经重要的五十句
《金刚经》是世界佛教文化宝库的瑰宝,堪称佛教文化的典范,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五十句经文被誉为金刚经中尤为重要的精华部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五十句经文。
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是《金刚经》中的开篇,意味着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世俗幻象。如果抱着执着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就会失去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句话表明了修行上的重要原则,当一个人有了太多的執著和固执,便无法达到心灵的安静和内心的平衡。唯有摒弃物质的追求,可以使我们心静如水,才能在做事情时保持淡泊的心态。
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句话表达了“事物虽有形,却是虚空无实”的思想,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会导致最后的总结产生差异,而看透表象背后的本质就可以获得更广阔、更全面的认识和体验。
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应当是深思熟虑的,不能使用肉体感觉。如果我们只是拘泥于表象,缘于形象地看待佛法,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领悟佛法。
五、忍辱无怨
这句话提醒我们,唯有宽容,才能消除内心的仇恨和复仇的念头。当我们遇到不如意、不公正和不幸的事情时,要学会忍辱,不让自己被情感左右,也不让自己陷入三界之中。
六、一切法门无所照,不得见如来真授法
这句话要求我们不要仅仅依赖于文字、经文或信仰,必须修行本身。如果人们不能直观地了解本身的实践,只是听取、记住、死背那么就无法看到佛的真实授法。
七、以无所得故,得菩提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放下執著,去掉所有看法、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获得通向超越内在自我的道路。只有通往自我认知和超越自身认知的道路,才能真正获得菩提圆满。
八、一十方三世一切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话表述了觉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境界。在佛法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会被认为是菩萨和智者。这样的人需要对一切事物有广泛的认识,同时保持超然的心境去面对事物,做到游刃有余。
九、唯识所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展现了唯识学派的主要思想,唯识学派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人心思维的显化。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一切所译有的,其实本身是不存在了。这样的思路让我们更加超越世俗的表象,去了解内在世界的真实本质。
十、诸法空相
这句话表述了一个重要观点,也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人生中所面临的财富、肉体、声音和表面上的东西,在深层意义上都是虚幻的,只有通过这种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内在的真相。
十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各种形态都是瞬间的事物。如果我们抱着执着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各种困扰之中。只有淡泊寡欲,才能真正看到内在的真实本质。
十二、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思想,即所有的事物都是虚幻的,它们不会因为财富、肉体、外物或各种表象的消失或消亡等而改变。只有超越物质世界,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和平安宁。
十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如是观
这句话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的,它们没有实际形态。只有超越物质世界的表象,我们才能获得智慧和真理之路。
十四、三世诸佛,以种种因缘,得如是等正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佛教认为,觉悟和智慧可以通过实践而获得,只要我们能够摆脱各种困惑和执念,就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智慧。只有在追求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心态。
十五、随顺不流转
这句话表明,当我们接受事物时,要求坦然面对,让自己身心放松。不流转是向上发展的根本,当我们不被具体的观念所限制时,我们才能在心灵和身体上获得真正的启示。
十六、无所住而生其心,吾人心中现前诸佛、菩萨、众生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沉迷于感官享受,要让自己的心灵自由,从而开始了解自己的本真本质和真实层次。
十七、一切诸法从因缘而生
这句话提醒我们,万物的诞生都是由僧多心鈍的随缘下产生的。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这种思维方式时,才能更好地审视和处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十八、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一不异
这句话述说了产生和消失都是由心而生。生命和事物被增强或减弱的方式本质上是虚幻和不实际的,人类应该具备放下执着的心境,独立于所有华丽表象,才能真正获得和平安宁。
十九、一合相即是离合相,离合相即是一合相,眼耳鼻舌身意,一合即是离合
这句话提醒我们,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不要仅仅把握事物的表象,而是应该在变化中寻找真正的内在本质和质量。只要我们学会了开放自己的感官和理解力,就能真正开启内心的大门。
二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描述了生命不受任何感官刺激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肉体的追求和欲望中,摆脱世俗的束缚,真正了解自己的本质。
二十一、心无所住,而无所得
这句话着重强调了人生中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无所执着和不计功利。不要去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而是应该在内心深处寻找自己的内在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生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十二、若菩提心,应如是生念,如是行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心是成为佛的前提条件,菩提心是一种修行内心的状态,不要在感官的追求中迷失。努力去实践我们的菩提心,从而达到和谐和平的心灵境界。
二十三、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涅磐而不得住心
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执念和固执所束缚,对于生命的体验和心境的转换,要自由地、自然地去面对。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种境界时,就能够释放自己的内在潜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二十四、若以诸相不取而住,则见如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看着万物的面容,要能够超越执念和个人的见解。通过对于事物的体验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心灵和自身的内在真实本质。
二十五、复次,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无也,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观如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须菩提需要在精神上进行尝试,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当我们把握事物的表象时,基于的都是影像、色彩、形态等,事实上这些东西传达的都是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信号。
二十六、亦复如是,缘愚痴所起诸行,皆应无常,是名为虚妄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经常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心灵的特征。当我们尝试放弃世俗的执念时,我们就能理解意识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二十七、若有人言,我得须陀洹,我得阿罗汉,我正行真道,我是如来,谓不说谎,是人则为天魔所惑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想着通过一显式来成为佛教的殿堂级人物或实践道路。人类最大的难题在于,人类对自我认知和现实的认知能力并不唯一,因此,我们必须经常接受外部的认识或尝试,以便更好地观察和改变内在的行为模式。
二十八、佛说我见思量劫,成无数法,皆以一义而有为,是义离相,是义即佛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思考和理解宇宙的本质时,我们必须超越某种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某种更好的境界和认识。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的灵魂和自我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只有当我们真正领悟这一点,才能够超越心灵的边界。
二十九、若作是念,我当灭度众生,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旦我们把自己绑在特定的思维方式上时,我们就会受到限制,无法真正了解我们生命的本质。我们必须意识到,生命的定位和究竟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三十、无法可度,无燃灭度,是故诸法非空而亦非有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宏大、更真实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和宇宙的本质。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任何单一的事物或实践可以引领我们过完整个生命旅程,只有真正的内心自由和深处的潜能才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