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羽而归 怎么读
铩羽而归 怎么读
“铩羽而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 shā yǔ ér gu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鸟类在飞翔过程中羽毛受损,不得不中途返回,比喻人外出办事或出征作战未能达到目的,中途受挫而返回。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袁绍传》:“绍军大败,士卒皆弃甲曳兵而走,绍单骑北渡河,至黎阳,遂南还,其众十馀万,皆散亡。绍之败也,诸将莫不扼腕流涕,曰:‘吾等若从田丰言,岂至此乎?’绍闻之,亦悔不用丰计,乃使人召丰,欲与相见,丰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事已如此,臣不敢奉诏。’绍闻而愈怒,遂杀丰。丰死之后,绍益骄纵,军政日坏,而归于败亡。”
成语故事背景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当时袁绍与曹操交战,袁绍的谋士田丰曾建议袁绍不要轻易与曹操开战,但袁绍未采纳其意见,最终导致了惨重的失败。战后,袁绍听闻田丰曾经的忠告,感到非常后悔,想要召回田丰。然而,田丰认为自己作为败军之将,没有资格再提供建议,拒绝了袁绍的召见。这个故事反映了田丰的忠诚与智慧,同时也揭示了袁绍性格中的缺陷。
成语的应用场景
“铩羽而归”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描述某人或某个团队尝试完成某项任务或目标时遭遇失败的情景。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一方因为准备不足或策略失误而未能达成协议,就可以说他们是“铩羽而归”。同样地,在体育竞赛中,一支队伍如果在决赛中输给了对手,也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状态。这个词还常用于形容个人在追求梦想或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不得不放弃的情形。
成语的文化意义
“铩羽而归”不仅是一个描述失败的词语,它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失败的态度往往包含了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提升的意愿。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面对失败时,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沉溺于失败的情绪之中。它鼓励人们即使在遭遇挫折之后,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通过这样的文化内涵,“铩羽而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勇气、智慧与成长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