擢发难数的拼音和意思
擢发难数的拼音和意思
“擢发难数”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的拼音是 zhuó fà nán shǔ。它用来形容罪恶极多,简直就像拔下的头发那样难以计算。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项王乃使人言汉王曰:‘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也。’于是项王大怒,欲击沛公。当是时,诸将皆解甲休舍,独留骑将灌婴、傅宽守敖仓。沛公闻之,谓张良曰:‘项羽怒,必欲击我。计将安出?’良曰:‘请往说项伯,令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善。’乃令张良往见项伯。良至军门,使使先入报,具告所以欲击沛公者。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伯许诺,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沛公起,曰:‘莫令事不就。’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成语的起源
成语“擢发难数”的典故来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史记》,这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通史。在记载楚汉争霸的故事中,描述了刘邦(后来成为汉朝开国皇帝)面对项羽(楚霸王)的威胁时的情景。这里提到的“擢发难数”,原意是指如果把一个人身上的每一根头发都拔下来进行清点,那将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以此比喻人的罪行太多,以至于无法一一列举。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擢发难数”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日常口语交流之中,通常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犯下众多错误或者有着大量缺点的人或事物。例如,在描述一个腐败官员的行为时,可能会使用这一成语来形容他的违法行为数量巨大到无法轻易统计。在非正式场合下,人们有时也会用这个成语来夸张地表达对某人行为不当次数的不满。
结语
通过了解“擢发难数”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文成语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提醒着每个人应当保持良好的品德操守,避免做出可能让自己日后后悔不已的行为。毕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错能改,并努力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