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带拼音全文

古诗《蝉》带拼音全文

在中华古典文学的宝库中,有一首脍炙人口、描绘夏日景象的小诗——虞世南的《蝉》。这首作品不仅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远的意境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赏,而且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极好的材料,通过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细腻观察的情感表达。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唐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及诗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极高,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赞誉为“书圣”。虞世南不仅擅长于笔墨之间展现个人风采,同时也能用简洁而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蝉》便是这样一首代表作。据传此诗写于作者晚年隐居时期,通过对夏日常见之物——蝉鸣声的描写,寄托了作者淡泊名利、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蝉》原文及注音

垂緌饮清露,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流响出疏桐。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居高声自远,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非是藉秋风。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诗歌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指蝉头部伸出的一条细长丝状物,这里用来形象地描绘出蝉吸食树汁的情景;"清露"则暗示着纯净无瑕的状态,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纯洁美好的向往之情。接着"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间传来,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更是点睛之笔,借由蝉处于高处发出悠扬声响这一现象,寓意品德高尚之人即使不刻意炫耀也能获得广泛认可的道理,并且巧妙地反驳了那些认为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成名的观点。全篇虽然仅四行二十个字,却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念,展现了虞世南卓越的艺术才华。

文化价值与影响

《蝉》不仅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自然与人生关系思考的重要文献。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价值取向。该诗还经常出现在各种教育场合作为教材使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随着时间流逝,《蝉》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不同世代人们心灵桥梁上的重要一环。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